快樂得不會數數了?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影響了包括王維、孟浩然、范成大在內的一系列著名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他的田園詩表達了魏晉名士風範和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在中國詩歌史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快樂得不會數數了?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歸園田居·其一》作為他辭官歸隱後的第一首詩,對於中國詩歌和他本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這首詩的第三、四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年”讓人讀來不禁疑惑:陶淵明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四十一歲了,如果往前倒推三十年的話,他從十一歲時就開始做官了,但是史書上記載,他二十九歲才出仕,這兩者明顯不符。那麼究竟是因為陶淵明是個神童,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快樂得不會數數了?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詩人躍然於紙上的快樂,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快樂,他的快樂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發現之樂

本詩開頭六句就娓娓道來自己辭官歸隱的原因,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官場束縛自我的否定,對重返田園解放天性的欣喜,一連六句,情感奔流而出,在結尾一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又呼應開頭,強化主題,讓人讀完後餘韻悠長。從表面上看,陶淵明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就熱愛自然,這是一種本性,談不上什麼新發現,但是他偏偏又花這麼多篇幅去描寫這種快樂,實際上,他年輕時對自然本性的認識和辭官後的認識不可同日而語。

東晉的官場極為腐敗,權力階級內部互相傾軋,陶淵明在經歷了宦海浮沉後對自然本性、田園閒適又有了一番新的發現和理解。他的思想,從最初做官時為了“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到後來變成了“順應天意、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這是心靈的蛻變,他得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並且發現它確實能讓人心靈安寧,解放本性,這怎麼能不讓人欣喜若狂呢?

快樂得不會數數了?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二、自由之樂

有了對自我本性、人生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之後,一種遏制不住的自由之樂便油然而生,充滿了陶淵明的全部生活空間。

詩人通過“羈鳥”、“池魚”、“塵網”、“樊籠”等意象表達他的自由之樂。我們不難看出,“塵網”、“樊籠”代表束縛人的官場,“羈鳥”、“池魚”代表自己,這兩種意象在主觀感情上是相互對立的,詩人描寫這兩種意象的矛盾和衝突,重現了昔日為官時現實和內心的煎熬,更加能凸顯出逃脫官場後自由的可貴。因為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所以內心充滿了對來之不易的自由的歡愉和珍惜。

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了,第三、四句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中的“三十年”是一個虛數,是詩人特意誇張的。就像平常大家在玩樂時時光過得飛快,但是在面對痛苦時卻感覺度日如年,他越是誇大為官的時間長度,越是能體現自己陷於官場時的痛苦、發昏和懊悔。然而他現在終於能結束這讓人備受煎熬的官場生涯了,就像逃出塵網的鳥兒,快樂地飛向了自由。

快樂得不會數數了?從《歸園田居·其一》中看陶淵明的隱逸之樂

三、清新之樂

這首詩從“開荒南野際”到“虛室有餘閒”都是一派田園風光的描寫,它不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般的壯麗,也不像“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般的明豔,它有的只是鄉村田園的雞鳴犬吠、草屋炊煙,它並不雅緻,卻讓陶淵明如數家珍,為什麼?

官場和田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對於剛剛告別官場的陶淵明來說,田園的一切讓他感到清新。他告別了深感壓抑、厭惡的官場,所以以前昏睡的、遲鈍的感官現在清醒、靈敏了,正如讓他重新獲得了“嬰兒的眼光”,鄉村田園的景象在他眼裡也變得新鮮起來。這就像平常在大城市吃慣了精細食物的人,突然到鄉村吃到了農家樂,肯定是一種全新的感覺。

正是曾經本心遮蔽,此刻人性迴歸,所以能在身邊的普通事物中發現美,發現生活的真諦,雖然平淡,但是不淺薄,相反的是,經歷了官場的浮沉後,再次重返自然,多了一份人生的積澱,使人感到醇厚有味。

陶淵明像一朵清淡的菊花,高潔地盛開在秋季,遠離了百花鬥豔,也遠離了世俗紛擾,但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為後世的藝術和品格孕育出無限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