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山歌是非遺——貓兒村山歌

在劍閣縣最北面的劍門關外上寺鄉,有一個奇特的地名叫“貓兒村”。貓兒村地處劍門山區深丘,屬上寺鄉最南端,與青川縣竹園鎮相鄰,東靠劍閣下寺鎮,西靠青川縣建峰鄉,北與本鄉桅杆村相鄰。村莊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0.1萬人,轄8個村民小組。正是在這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優美的歌謠和調子——

“貓兒村山歌”。


這支山歌是非遺——貓兒村山歌


貓兒村山歌情感質樸、宛轉悠揚,是宋朝時期人們在勞作時為緩解疲勞而即興創作的歌謠,後來被廣泛用於勞動、休閒、嬉戲、嫁娶、情歌對唱等情景,在當地已流傳了幾千年,是廣元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唱山歌的人

“正月又把龍燈耍,二月又把花燈扎。三月清明墳上掛,四月又把早秧插,五月龍船下河壩,六月扇兒手中拿。”


這支山歌是非遺——貓兒村山歌

貓兒村山歌表演


貓兒村山歌一般分為四大類,包括“四句字”“盤歌”“兩句半調”“三句調”,代表作有《祝英臺》《繡洛陽橋》《十朵花兒開》等。


村民何菊花從小喜歡唱歌,拜師馮志軍學習貓兒村山歌已有30年,也是山歌傳承人之一。何菊花說:“我本來也是喜歡唱歌的人,上一輩人唱的這個山歌特別好聽,我就跟著這個師傅學著,當時學了半年,學他那個腔調,最後都基本上掌握了,一唱就是30年。”


這支山歌是非遺——貓兒村山歌

馮志軍與何菊花邊剝玉米邊唱山歌



貓兒村山歌到目前為止已收集200餘首,它的唱腔、唱調、內容、表現形式、涉及的內容都很廣泛,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當今人們取樂、解疲勞、談情說愛的方式種類繁多,逐步取代了“山歌”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人們便漸漸地把它遺忘了。


“現在開始,我想把這個傳承下去,讓年輕的一代來學這個東西,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馮志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