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培訓的“三大轉向”

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於做好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組織實施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靈活安排、有效開展教師線上培訓”。線上培訓在國家教師培訓文件中首次提出,這將成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有機結合的重要支撐。面對新要求,如何有效開展線上培訓?這是需要培訓者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在筆者看來,只有實現培訓理念、培訓模式、培訓評價的“三大轉向”,才能更好地推動線上培訓有效實施。

培訓理念由“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信息化構建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完成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線上培訓的基本特徵是教與學行為的時空分離,如何在新的環境下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支持教師有效的個性化學習,成為線上培訓面臨的挑戰。有效的線上培訓必須把“以學為中心”作為培訓的邏輯起點,重建教與學關係,解決因時空分離所帶來的現場交互性差、他律弱化等新問題。

凸顯學員的主體地位。學員主動學習是保障線上培訓效果的前提。通過活動設計、及時反饋等喚起學員主動學習願望,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實現問題解決,從而確保培訓的有效性。

強化教與學的交互作用。在線培訓要突出“人”的能動性,而不是“物”的表現力。要把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活動放在核心位置,通過“任務+資源+反饋”連接教與學,使教的行為對學的行為真正起到促進作用。

突出差異化教和個性化學。培訓者差異化教是手段,學員個性化學是目的。具體體現在教學活動要關注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讓每一個學習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學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由於“線上培訓”同步、異步並存,加之課程內容小單元、高密度、多樣化的特點,為學員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大的彈性。

培訓模式由“單向度”轉向“翻轉式”。線上培訓不是簡單將線下照搬到線上,不等同直播,更不等同以往的網絡研修。線上培訓是新教學時空下教與學過程的重構,需要建構適應跨越時空的培訓模式。無論線上培訓還是線下培訓,有效與否都取決於學員多大程度上發生了“學習”,構建線上培訓模式要更加關注如何“讓學習真正發生”。吉林省教育學院將2017年在“國培計劃”示範項目中嘗試的翻轉式培訓,進一步升級為“兩階段三單元”的線上翻轉式培訓模式。

線上“翻轉式”培訓分為兩個階段:課程準備階段和在線教學階段。

課程準備階段主要完成培訓課程設計與微課資源開發。與線下培訓不同在於培訓者需要開發微課資源,設計學習任務導學單和測試練習。只有為學員搭好學習支架,提供可引導學習的任務單,學員才能在與培訓者時空分離的情境下進行有支持的在線學習。

在線教學階段則是線下集中培訓每半天3學時,線上培訓3學時分解為課前(異步教學)、課中(同步教學)、課後(異步+同步教學)三個單元,大約各佔一個學時。線上“翻轉”培訓藉助信息技術顛覆培訓常態,再造全新的培訓流程,將培訓重點放在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上,促進了學員從淺層學習轉變為深度學習。

培訓評價由“基於經驗”轉向“基於數據”。線上培訓如何保證與線下集中培訓同質等效是培訓管理者必須解決的問題。讓學習引發行為改變是培訓的價值所在。由此,培訓評價尤為關鍵。線下培訓評價更多是質性的,表現為基於培訓者的經驗,線上培訓的評價更加依賴數據。線上培訓基於數據的評價體現在有標準、有數據、有干預、有成果。

設計成果評價工具。成果評價工具包括兩部分:一是確定學習的預期結果,二是明確預期結果達到的證據。成果評價工具是對學習的有效牽引,是對學習自始至終的隱性指導,與培訓課程的整體設計與目標任務緊密結合、相互呼應。

採集伴隨式數據。線上培訓將大量的學習設置在真實情境中,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數據收集、診斷及時的特點,實施伴隨式數據採集、數據綜合挖掘與過程性評價。培訓者可以知道學習者對知識點的反應,並及時干預和開展個性化服務,以評價促進學習的“掌握度”“應用度”“團隊合作度”。

認證學習成果。學員要提交證據證明達到了預期結果,成果認定合格後方可結業。學員參與成果認證的過程也是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他們不僅僅需要思考“能力要求”,更需要在實踐中證明“能力變化”。這樣,培訓評價就從關注培訓教什麼、教得怎麼樣,轉到關注學員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對所學進行應用。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學院教授、吉林省能力提升工程執行辦公室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22日第1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