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付出,無收穫而放棄是什麼性格心理?

傾聽心曲


早上好,有的是完美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的是吃過苦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有同樣的路,有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父母就要求孩子成為她們,有的是虛榮心的父用孩子的成績來滿足自己。

無論那種父母的心態都忽略了一點,孩子是獨立的,有著獨立思想,擁有去挑戰一切不可能的權利,哪怕是碰的頭破血流,再說了,父母過不去的坎不代表孩子過不去,他也有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權利,不是說你給了他生命你就可以主宰他的一切。

為人父母做好自己該盡的責任就好,負責把一件事的利與弊告訴他由他來做決定,他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取決於他自己,你根本無法左右的,所以都輕鬆一點的好,彼此做知心朋友,告訴孩子選擇自己去挑戰可以,但無論他遇到什麼樣的事都回家告訴父母,父母會陪他一起面對。


越努力越幸運麗娜


對孩子的付出,當父母好像看不到一點希望,好像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白忙時,他們可能會有挫折感、無力感,進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這樣做,可能體現出以下幾種性格心理。

一、完美型。這些家長無論是當學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是成功者。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孩子,可孩子好像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對比之下,父母就有了深深的挫折感,孩子也覺得父母永遠成功,而自己卻永遠失敗。於是孩子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父母也認為,這孩子,無論自己怎麼付出,他還是沒長進。父母和孩子因此有可能走向對立面,這樣的結果是雙輸。

二、放任型。父母平時一直對孩子採取放任式管理,當他們一旦嚴加管教,孩子就可能出現逆反心理。父母在花費了一些時間之後,沒見成效,於是又放任孩子不管,還美其名曰:“孩子就該自由地成長,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我是代替不了他的 。回想之前我當學生時,父母也沒管過我,我還不是學習棒棒的。關鍵是他自己的努力。”這些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為他們的懶於管教孩子找藉口。

三、無力行。這類型父母可能因為文化水平低,也可能是工作壓力大,本來就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又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講方法,粗暴蠻橫。孩子接受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依然我行我素。父母覺得付出沒有得到絲毫的收穫,於是滿心挫敗,士氣受到打擊,從而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四、溺愛型。從孩子很小開始,無論他要什麼,父母都給予他,無限滿足孩子的要求。無原則的結果是孩子對父母蠻橫無理。當父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問題,想真正管教孩子時,卻發現“竹子已長歪”。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管不了孩子的事實,這時的父母后悔、絕望,卻再也無濟於事。

以上是父母對孩子付出,卻無收穫而放棄的一些典型性格心理。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沒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每一朵花都渴望開放,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姿態:玫瑰雍容,荷花淡雅,太陽花熱烈……請家長用心、用愛去培育孩子,耐心靜待春暖花開。





楊柳靜依


謝謝來請!人的主要一生是為了一個家,辛苦累操心煩惱都是為了孩子,不管男女兒,培養扶養成長,都是每個人的家長的應盡責任和義務,必須堅守原則性,管好孩子,今後總一天,走上社會生活之路,不管是否以何,好好教育,將來做什麼事情,什麼工作,勞動模範,有一個基本原則性,品德素質,道德底線……若孩子無收穫,家長盡力而為了,而只是孩子在變化,,身由己而身不由已的關係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