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家族在三國時期是最大的贏家,為什麼到了晉朝是敗家?

傑哥000


晉朝制度不合理,晉朝皇帝智商太低。

可能是司馬懿祖孫三代(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用光了司馬家族所有的智慧,導致司馬懿曾孫那一代出了一個智障,這個人就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最出名的事蹟就是:“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甚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

根據史書推測,晉惠帝的智商應該相當於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他在任期間發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八王之亂”,這一事件使晉朝徹底崩盤。而“八王之亂”的根源是分封制。

分封制帶來的後果

晉朝初立,因為這個國家本就是竊取的魏國的果實,司馬家族深感外面沒人,遇到事情就像曹家一樣沒人幫忙。又因為得位不正,需要籠絡人心,所以不得不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國家領土分為很多份,司馬家的子孫,一人分一塊,各自鎮守一方,在地方上有絕對權威,但要對中央負責。

這樣的制度下,如果做的好,像周朝一樣存活八百年也有可能。可惜晉朝上下早年飽經戰亂,每個封國都有自己的部隊,武力值都爆表,再加上中央是個痴兒在指揮,這個痴兒還把權利給自己老婆瞎搞,於是幾個大的封王聯合起來,把晉朝搞得稀爛。

西晉存活51年,可以說得來不易的一個統一王朝,卻落得這個下場。如果司馬懿看到自己為之奮鬥一生,好不容易為子孫爭取到的統一王朝被這樣糟踐,估計得氣瘋!

江山如此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

總結一下,一個朝代的沒落,原因是複雜的,晉朝衰落的原因也不止以上兩點。司馬後人確實敗家,但主要原因還是內憂外患,內有八王之亂,外有外族入侵。每個時代的開啟和落沒都會引起群雄逐鹿,晉朝是三國時代的終結者,也是南北朝混亂格局的開啟。


隔壁老劉講歷史


智商是硬傷!

三國歸晉後,司馬氏家族後繼無人,迅速敗亡。

這裡的人是指人才。

司馬懿胸懷大志、文韜武略、深謀遠慮,練就了天下無敵的忍者神功,不僅僅是三國,就是縱觀中國歷史,司馬懿也是成大事的頂級人才。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才智與老爹有差距,但是作為將帥級的人才,尚堪大用。

到了司馬炎,才能已經接近常人。雖然篡位奪得的江山,實現了統一,那是憑先人打下的好基礎,沾了祖、父兩代人的光,他自己的貢獻率連1%都不到。

為什麼說司馬炎才能一般呢?看看他的做事方式就一目瞭然。

他怕被外姓篡權,因此只相信司馬宗族,大封同姓王,導致各諸侯王各自為政,後來爆發了八王之亂。這種錯誤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有了,這司馬炎一點歷史教訓都不汲取,把漢武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拋棄,智商委實堪憂。

後來司馬炎竟然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傻兒子,實在讓人無語。晉朝敗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微山秋水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來著:創業難,守業更難!還有一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實講的是一個道理,作為創業者,他知道成功的來之不易:而作為接班人,實在是老爺子留下的家底太好了,缺乏父輩那種艱苦奮鬥的精神,很容易陷入不思進取和貪圖享樂的泥淖。這是人性的本能,畢竟物質、感官、精神、權力的享受帶來的快感是很多人無法抗拒的。

作為創業者的司馬懿,蟄伏多年,終成大事。

司馬懿絕對是有才之人,輔佐曹家四代人,特別是曹操死後,深得曹丕信任。很多人說司馬懿心機重,一心只想篡奪曹魏江山。我倒是不這麼認為,從司馬懿的經歷來看,如果他有心造反,在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當政期間就有機會下手,畢竟當時司馬懿軍權在握,而皇帝年輕,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司馬懿卻一直沒有什麼行動,特別是曹叡死後,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蓄意打壓司馬懿,並攛掇了他的兵權,司馬懿由此蟄伏了十年,每天在家裝死。至於最終司馬懿篡魏,主因還是曹爽逼人太甚,狗急了還跳牆,何況是一代名將司馬懿,總不能任人宰割。司馬懿幹掉曹爽之後,掌握了實權,並沒有稱帝。他是一個聰明人,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招他也學會了。所以司馬懿幾十年戎馬生涯,經歷過外戰內鬥,深知創業之難。

接班人的問題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最為能幹。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們最終也沒有把稱帝這個手續辦了。最終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這個本應早就完成的程序。雖然司馬炎很會享受生活,但是在他任內滅了東吳,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也算是功德圓滿。問題就出在司馬炎的接班人,歷史上有名的傻兒皇帝司馬衷身上。其實司馬衷不算個壞人,當了皇帝也不作惡。但是不管是不是智商真的有問題,他缺乏祖父、伯父、父親身上那種君王之氣。過於懦弱的性格讓皇位上的他成了一種擺設,沒有權威的皇帝最終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從他的老婆賈南風開始,他的叔伯兄弟都拿這個皇帝當白痴,明目張膽地打內戰,以至“八王之亂”傷害了晉朝的根基。

分封制的危害。

司馬炎完成統一大業,搞了個分封制,把司馬家族的叔伯兄弟封了個遍,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大家一起輔佐司馬家族的江山。殊不料,雖然同一個姓氏,大家卻各懷鬼胎。分封諸國權力太大,儼然成了聯邦制,各自為政,這也為後來的內亂埋下了禍根。晉朝的衰敗正源於此,一個不團結的國家自然給了外族可乘之機,西晉因此51年而亡。

東晉的內耗。

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把晉朝又延續了103年。可是卻偏安一隅,一直沒有北伐成功,恢復河山,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無休止的內耗。東晉的皇帝們實際上也都沒有真正掌握過權力,權力都在一些門閥士族手上把控著。王敦、庾亮、桓溫、桓玄,他們手握實權,但是都缺乏遠見。譬如對祖逖的北伐之舉不僅不支持,還從中作梗。而東晉士人又熱衷清談,舉止浮誇,行為放蕩,沒有王猛、崔浩這樣比較能幹有為的丞相,所以東晉也就一直萎靡不振。淝水之戰要不是苻堅過於輕敵加上運氣使然,東晉早就被滅了。

花無百日紅,晉朝的衰敗之所以這麼早,主要還是內部出了問題。其實這也不是晉朝一個朝代的問題,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還沒有晉朝支撐的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