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是真的嗎?尼赫魯的執政生涯為何會在62年之後戛然而止?

靜夜史


尼赫魯是印度的開國總理,在國內政壇和國際舞臺上都是聲明赫赫,不過他有些高估了自己,連番在中印邊界進行挑釁,結果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鬧得灰頭土臉,沒過兩年就憂鬱地走了!



尼赫魯家族顯貴,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又追隨聖雄甘地,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在印度人心中地位非常尊崇。他也因為自己的努力以及不懈的鬥爭,帶領國大黨取得了印度獨立鬥爭的勝利,成為了印度的開國總理。

客觀地說,尼赫魯是位傑出的人物。在數十年的鬥爭中,他顯露了高超的領導藝術和不屈的勇氣,多次被英國統治者關進監獄他沒有屈服,英國人的拉攏也不能讓他放棄信念,是一個難得的政治家。在新中國成立後,尼赫魯一度非常友善,並和中國聯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了國際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之一。

但就這樣一名政治家,卻在邊境問題上錯誤地估計了中國人民捍衛主權的決心和勇氣,最後折戟沉沙慘淡收場。


印度獨立後,天然地認為他應該繼承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特權,不斷侵蝕中國領土主權,奉行所謂的“前進政策”,在我方境內建立哨所、並鯨吞蠶食我們的領土,有的哨所竟然就建立在我方哨所的身後,其行徑之極端可見一斑。

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一直堅持通過談判解決雙方的領土爭端,但這卻被尼赫魯認為是軟弱可欺,其行動更加的肆無忌憚,從1961年起,印軍竟然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據點,同時還大規模調動部隊,聲稱要以武力對付中國。1962年的9月和10月間,印軍打死打傷我方47人,並且發動大規模進攻,企圖進一步以武力侵佔中國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決定用實際行動讓尼赫魯清醒。

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開始自衛反擊作戰,曾經狂妄自己的印度軍隊不堪一擊,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之下節節敗退,尼赫魯甚至不得不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還把英美當成救命稻草,呼籲對方介入,以圖挽回戰爭的頹勢。讓他沒想到的是,勇猛的中國軍隊在取得戰鬥的階段性勝利後,主動撤兵並釋放戰俘歸還繳獲物質,獲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讚揚。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或基本殲滅印軍6個旅,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

尼赫魯在中印邊界戰爭中吃了癟,在國內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其本人的聲望收到嚴重打擊,一代政治強人折戟沉沙,心情的鬱悶可想而知,最後沒過兩年就病逝了!


李飛叨


尼赫魯是印度的開國總理,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不結盟運動倡導者之一,還和中國一起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不過尼赫魯在1962年派兵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引起了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國軍隊狠狠的教訓了有霸權主義的尼赫魯,讓印度狼狽不堪,印度的失敗讓尼赫魯的情緒壞到極點,也搞垮了的他的身體,兩年後在國大黨年會上中風,幾個月後離世。



尼赫魯的一生

尼赫魯的家庭在印度是個富裕階層,他的家族男子在印度莫臥兒帝國時期世居高官,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印度的有錢人都會送小孩子到英國讀書,尼赫魯在1905年跑到英國,進入了英國貴族子弟學府讀書,在1907年考入劍橋大學,主修自然學科,不過尼赫魯對政治、歷史、社會這些學科更感興趣,在這些學科上花了大量時間研究,1910年尼赫魯還攻讀了律師專業,並拿到了律師執照。

在英國就讀的經歷,讓他看到英國只不過是個島國,印度那麼大的國家卻被英國這個島國任意支配,實在是件荒謬絕倫的事情,回國後他接觸到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覺得這是符合印度國情和傳統的運動,於是開始追隨甘地,也因此先後入獄9次,共坐牢1041天,而尼赫魯則早以為此作好了心裡準備,愈挫愈勇。


從一個富家公子成為階下囚,尼赫魯為了印度的自由而戰覺得是件無上榮光的事,也改變了他西式生活的著裝和習慣,為了印度的獨立事業,尼赫魯和他的父親甚至變賣家產來作為國大黨活動經費,自己只吃些簡單的飯食,在探索印度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尼赫魯進行了多國訪問,還參加宋慶齡、高爾基、愛因斯坦等組織的“反帝大同盟”,並重返歐洲和出訪蘇聯取經,這些都為他日後當總理制定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

1948年甘地被刺殺,尼赫魯政治對手薩達爾在1950年病逝,使尼赫魯成了印度最高權威,印度獨立後,尼赫魯也成了印度開國總理,任期為1947年到1964年,成了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這是因為連續三屆大選,國大黨都是以高票獲勝,在尼赫魯執政初期,在外交領域上很成功,提倡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為印度謀求和平,和中國共同發表聲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1年和鐵托、納塞爾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


只不過印度在發展幾年後,尼赫魯有了獨斷專行的權力和思想,開始目空一切高傲自負的尼赫魯把目光對準了中國,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表現出霸權主義的苗頭,都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面對印度的挑釁,中國在多次提出合理且和平解決中印邊境問題無果後,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會議,決定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

中印戰爭時間很短,中國在戰勝後主動撤軍,在教訓了印度之後也讓尼赫魯知道什麼才是大國風範。

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里,兩國邊界爭端有其歷史根源,始作俑者就是有“攪屎棍”之稱的英國,在英國統治印度之後,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擅自劃定“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也因此留下中印爭執的禍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就趁中國處於戰爭困難時期,派兵侵佔了瓦弄、噶拉塘等,1947年印度獨立後,居然要中國承認“麥克馬洪線”,想要進一步侵佔中國領土,在印度多次派兵侵佔中國領土的時候,因為中國正處於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忙於內務加上抗美援朝,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加上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議,所以中印邊境地區在1951年到1958年期間還算是平靜。

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叛亂被平息後,中外反動勢力的陰謀破滅,這時候尼赫魯竟然寫信給周總理,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無理要求的中國領土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在遭到中國政府拒絕後,印度繼續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越界侵佔,製造流血事件,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度先後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


中國多次提出和平解決邊界爭端,周總理在接到尼赫魯的信後還親赴印度與尼赫魯會談,然而中國所有的真誠努力卻得不到印度的響應,印度政府把中國的寬容忍讓視為軟弱可欺,仍然一意孤行的派軍侵佔和蠶食中國領土,面對尼赫魯集結部隊調兵遣將的瘋狂挑釁和大肆反華,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對印度進行自衛反擊戰。

在經過周密部署後,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刺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地區,展開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到11月21日基本結束,以印度慘敗告終,中國軍隊清除了印度在中國境內設置的90多個據點,中國在戰勝後,發表聲明宣佈停火,主動後撤,並將繳獲的武器、軍用物資還給印度,1963年將3900餘名被俘人員釋放。


中國的對印反擊戰,在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同時,也狠狠打擊了尼赫魯的霸權主義,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不可欺負,而尼赫魯在這場戰爭之後,情緒壞到了極點,身體也跟著垮了,衰老的很快,兩年後還突遇中風,4個月後心髒停止了跳動,時年74歲。


歷史紅塵


談不上多行不義,戛然而止也有點過頭了,1962年之後尼赫魯並沒有下臺,而是活到了1964年5月才於任上病逝。

尼赫魯是個有手腕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有宏偉的政治抱負,但他錯在把中國這塊巨石當成了棉花,結果撞得頭破血流,他的抱負也隨之破滅。是理想的幻滅打垮了他,要了他的命。

尼赫魯的大印度戰略

1947年,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領導印度終於取得了獨立地位。與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同,印度的獨立並不是通過武裝鬥爭取得的,而是以“非暴力不合作”一類的妥協的方式,通過英國殖民當局把權力移交給國大黨的和平改良道路實現的。

在印度長期執政的國大黨,是從英國殖民統治中孕育出來的印度政黨,各方面與英帝國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在政治思想上受英國的影響很深,獨立掌權後,不僅沿用了英國的國家政治體制,而且在立國思想和戰略安全觀念等意識形態方面,幾乎與當年的大英帝國殖民主義者一脈相承。因而,印度的國家戰略有著對昔日大英帝國的明顯的繼承性和由此而產生的擴張性。這一點從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計劃中可見一斑。

這個計劃設想是這樣的:英屬印度下的整個南亞,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還有東南亞的緬甸,以及中亞乃至東亞地區都納入大印度聯邦的範圍,也就是個“大南亞共榮圈”。對此,尼赫魯給出的理由是:亞洲地區的很多民族都是弱小民族,而弱小民族組成的國家註定要滅亡,只能作為文化上的自治區,苟延殘喘,但根本無法成為獨立的政治單位。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計劃徹底暴露了印度的野心,所以他的這套計劃在巴基斯坦、緬甸都無人理睬,很快壽終正寢。但尼赫魯轉而在世界範圍推動起不結盟運動,為印度贏得了更多的注意力。

不過,尼赫魯制定的不結盟外交政策中同樣包含著印度要稱雄世界的因素,也就是說在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外,建立一個以印度為核心的“第三勢力”,由尼赫魯“充當世界領袖”。印度獨立前,尼赫魯曾經說過,“獨立後的印度,就其雄厚的資源潛力而論,定能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命運決定我們要成就大業,改變世界面貌”。印度獨立後,他宣稱,“當今世界上只有美、蘇、中三國雄視全球,雖然還有許多文明發達的國家存在,但當你放眼未來”,“則世界上第4個大國非印度莫屬”。尼赫魯所有言論中,以這句“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最為著名,是對印度1947年以來國家戰略的最好闡述。

尼赫魯對華戰略的失敗

尼赫魯的一生是在西方式的所謂民主政治中度過的。從他的出身到他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乃至他回到印度之後所從事的政治活動來看,他都是富於那套民主政治經驗而對軍事鬥爭經驗不足,應該說尼赫魯在國際戰略方面有著比較開闊的視野,但他在軍事鬥爭方面由於其政治生涯中並未經歷過長期戰爭的磨練因而其決策頗具冒險性而又缺乏對不利事態的控制能力。這在尼赫魯的對華戰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尼赫魯早在1934年就在自傳中寫道:“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印度、緬甸、錫金、阿富汗和其他國家。”他還認為,印度必將成為聯邦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並把中國的西藏作為緩衝國納入印度勢力範圍。1947年3月,還在獨立前夜的印度臨時政府便慫恿西藏獨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尼赫魯政府又阻止西藏當局上北京商談和平解放問題。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時,印度駐華使館竟在向中國政府的照會中說:“中國軍隊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認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還向西藏地方武裝提供軍火,阻止解放軍進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佔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

1959年,西藏叛亂失敗後,尼赫魯完全拒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繼續侵佔中國領土。

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了雙方第一次武裝衝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衝突。為避免邊界衝突,中國方面從邊境後撤20公里。而印方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加快了武裝入侵中國的速度。

1961年12月,印度陸軍總部發出一項指示,命令東部軍區將哨所向前推進,以便有效佔領整個邊境。尼赫魯則在印度人民院講道:“最後,如果你們願意這樣說的話,就採用戰爭的手段……我們要不斷加強我們的陣地。”

1962年上半年,印度沿麥克馬洪線建立了大約24個新哨所。麥克馬洪線本就是條非法的界線,歷代中國政府都從未承認。而在扯冬(印方稱為多拉),印軍乾脆越過麥線建立哨所。對此不僅印度陸軍自己的地圖上都標明哨所位置在中國境內,而且在5月間還在該哨所發現一塊用中文寫的木牌,內容為“這是我國的山河”。

1962年9月16日,中國外交部向印度提出抗議,照會回顧了印度軍隊1959年侵入了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並且長期滯留在那裡。中方譴責印度方面現在更侵入了扯冬。

對此印度政府的反應是:9月22日印度國防委員會命令如下:“通盤決定與前幾次會議所討論的相同。即陸軍應作好準備,並儘速將中國部隊趕走。”

就這樣,尼赫魯一步步地將印度引向對華戰爭的深淵。而當1962年印度在中印戰爭中慘敗之後,尼赫魯驚慌失措地拋下了不結盟的外衣,急忙請求美國提供軍事援助,並致信美方,明確要求提供15個空軍中隊進駐印度,徹底地讓人看清了印度的本質。

從那以後,尼赫魯的民望大受打擊,他本人的政治雄心也一落千丈。內外交困的尼赫魯沒能挺過這一關,在為女兒英迪拉.甘地打好政治基礎後,尼赫魯撒手人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