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在超市,如看到黃豆芽,則買之,韭菜黃豆芽燒肉是我一生摯愛的菜。”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這是湖北一位78歲的老先生肺炎住院時和妻子的互動消息,對生活的熱愛,不是庶民的勝利,但也是一種英雄主義,是一種希望。

我們都從食物中長出來,最後又回到食物裡去。武漢人對生活的熱愛,落地生根,便是一天天的盤中餐,除了熱乾麵,也可以天天不重樣。


湖北河網水道密集,湖泊眾多,是九省通衢之地,江河湖鮮在這裡本是日常三餐。


武昌魚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鮮美,可以清蒸,帶著本味,是第一種滋味。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可以紅燒,湯汁紅亮,醬香縈繞,是第二種滋味。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魚糊粉

因碼頭文化而興起的魚糊粉,青亮的鯽魚現殺現熬,魚湯做糊,米粉為料,吃的時候泡進一根金黃勁脆的油條,魚湯的綿軟瞬間立體。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油燜大蝦

不是京魯菜的紅燜大蝦,而是下了重油的小龍蝦,可以配上靈魂蘸水,成為過往每一個喧囂夜晚最火辣的笙歌。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街頭美食鬥士》


蟹腳熱乾麵

連遍地開花的熱乾麵,也可以插一腳,把肉不多卻鮮味足的蟹腳放進其中,變幻出熱乾麵的多一面。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熱乾麵總是和三鮮豆皮、面窩與米酒放在一起,這是大多數武漢人眼中過早最基本的樣子。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鮮肉、香菇、筍丁和糯米煎出的三鮮豆皮。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四周厚、中間薄的炸面窩,通常只在早餐時段供應。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蛋酒,米酒裡徐徐抖入的蛋液,和酒釀相得益彰。


如此成組的搭配,還有珍珠圓子、蒸白丸和粉蒸肉共同構成沔陽三蒸,三個,一個都不能少。

珍珠圓子

豬瘦肉、肥肉做成的圓子,滾上糯米直接放進蒸屜,米在油的滋養之下油亮發光,成為如珍珠一樣的肉圓。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如果不滾糯米,加料魚茸,便是蒸白丸。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粉蒸肉

粉蒸肉猶如寒冷時的一件衣裳,米粉上透著豬油,肉香裡又透著米香,做法家家不同凡是聞過粉蒸肉的香,不管多久都會垂涎吧。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生燙牛雜

在湖北,牛雜會被丟進麵湯,變成襄陽牛肉麵。

把牛雜現場燙熟,拌麵拌粉,是另一種風味。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還有牛花筋粉,牛筋先滷再燙,軟糯彈牙,米粉剔透。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武漢的一方水土,哺育出人們在這裡所需的魚米肉飯,甚至連生長在洪湖裡的蓮藕,都令人難以忘懷。


排骨藕湯

排骨藕湯幾乎成為流淌在武漢人血液一般的存在,在青泥土裡頑強生長出的洪湖蓮藕,糯且韌,和排骨同煮,由白轉為淡粉,綿軟得化也化不開。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藕湯燙飯

頭一晚喝剩的藕湯,還可以用來燙飯,同樣也是剩飯,裹著藕湯入鍋,如今夕一樣的寒冬,哪怕可以用這碗燙飯帶來十分鐘溫暖的慰藉,也好。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疫情面前,我們無需用“美食愛國主義”或是“低幼化敘事”去消解不期的苦難,用飲食書寫武漢,懷的是其他。

想起1935年新春伊始,魯迅在致友人的信中寫,“舍間是向不過年的,不問新舊,但今年卻亦藉口新年,烹酒煮肉,且買花炮,夜則放之,蓋終年被迫被困,苦得夠了,人亦何苦不暫時吃一通乎。”

在後來《兩地書》的最初幾篇裡,魯迅坦率地說“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勝於無糖,但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哪裡。總結起來,我自己對於苦悶的辦法,是專與襲來的苦痛搗亂……這或者就是糖罷。”

當天漸漸黑了下來,從東湖而起的湖風依舊帶著涼意,或許我們沒有親歷湖北所經歷的一切,又或許我們中的許多人都不曾有過一次“過早”,但對於所有為疾病所苦的人,最真切的關心與支持從未停歇。


痛苦不會讓快樂更快樂,

但希望我們所思所想的盤中之味,

在不久的將來依舊味道如初。



人生如夢

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世界先愛了我

我不能不愛它


覺得有用就趕快分享吧

想去武漢吃一頓飯,在熱乾麵和豆皮裡等春天

特別能吃苦

我做到了前面四個字

東門市井,重返三十年前的老成都!

等口罩摘下時 我想在成都見你

-->(點擊文末下方【瞭解更多】鏈接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