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2019年12月7日,週六,睡到自然醒才決定去轉轉。

說走就走!上午十點多從天水出發,乘高鐵西行到通渭,在通渭縣城盤桓幾個小時,再乘高鐵接著西行到定西,定西新城區稍作停留,換火車折回隴西,再換長途汽車傍晚七點回到武山縣鴛鴦鎮。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一路高鐵、火車、汽車、的士輪番坐,幾處地方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來回五六百公里路程只用了幾個小時,簡直是一個小規模的甘肅隴中部環線遊。

去通渭之前,零零星星在網上搜索閱讀了一些有關通渭的圖片、視頻和文章,粗略瞭解了一些通渭的過往今生。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過早的歷史不敘,而最早被叫做通渭是在宋初,據說楊文廣於此地築大堡,朝廷賜名“通渭堡”,通向古渭州(今隴西或說平涼)之意,後升通渭寨、再升通渭縣,後來的各個朝代通渭的隸屬各有更替,現在屬甘肅省定西市所轄。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的地貌特點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多為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土地比較貧瘠,最主要嚴重乾旱缺水,所以過去一直是甘肅中部有名的窮縣,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通渭發生了鉅變,奔向小康。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尤其感人之處是,這塊貧瘠乾旱的土地上的通渭人具有一種特殊的高貴的精神,那就是對文化的推崇和景仰。從網上資料知道,通渭多處李白神廟,把詩人李白當做神仙供奉,這在全國其他地方極為鮮見。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而且在通渭最蔚為壯觀的是全民崇尚書畫之風,幾乎人人愛書畫,家家都掛中堂書畫,無論多窮的家。通渭的很多村鎮都有定期的書畫藝術節和書畫交流市場,本土的書畫藝術家更是不勝枚舉,所以通渭被稱“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其他藝術,如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通渭小曲、皮影戲等,也獨具地域特色和風格。真不可思議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的人民居然孕育瞭如此特別的藝術特質。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我到達通渭高鐵站是上午十一點多,坐上去縣城的公交車,也不清楚該從哪個站下,給司機說好進入縣城提醒下車。我的經驗是河谷地區的縣城,主幹道一般東西走向,從東城到西城一個小時以內就可以步行穿越。

下車後,邊走邊看,隨意拍了些照片。也在縣城中心把南北方向的幾條街轉了轉。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想起計劃去的兩處地方,紅軍長征途中榜羅會議紀念館和秦嘉徐淑公園,就打問了一個小姑娘,挺熱心地指給我縣城之西南半公里,可以看的見有廟宇所在的兩個山包,一個叫做南屏山,一個為清涼山,山腳下就是秦嘉徐淑公園。

還說,順街主幹道一直向西直行,不遠就能看到榜羅會議紀念館。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可是,我一直走,眼看走出城了還沒看到紀念館的影子,再問一個學生,說還遠,需要打的。於是我打了一個的,司機卻說紀念館在榜羅鎮,距離縣城八九十公里,車費一百五十塊錢。

這個費用太超出我的預算了。於是讓司機折回縣城中心。我猜想那個姑娘應該是聽錯了我說的地方,才誤導我白白走了這麼多路。

在縣城中心廣場,找到一條美食步行街,進到一家雜糧麵館,挑來挑去,要了一盤牛筋面。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其實在街上就看到好幾個小攤也賣牛筋面,以為那種小孩子愛吃的麻辣小食品。

估計是先炒或者蒸過了,端上來時有熱氣。這麼冷的天,要像麵皮一樣冷食的話,胃受不了。

吃起來還不錯。口感軟滑,特別筋道,後味醇香。調的芝麻醬、辣椒油,還拌有黃瓜絲,使得清爽、香辣可口。

這就算是午飯吧,雖然還沒有吃飽。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有廟宇的南山,就在縣城中心對面,估計一二里地而已,決定步行過去。過一個橋,走進一個城邊的村子裡,稀裡糊塗鑽進一條巷子,居然正好是通向山頂的小路。

順著小路一直爬到山頂,有一些廟宇建築,有的看來還在建當中。山上偶爾看見一兩人散步的。畢竟大冬天的,天又陰著,像我這樣二的人不多。說真的,幾百裡奔來,就為了爬這個陌生縣城的小山包,確實有點二。而我自己卻很自鳴得意。

這時候天居然晴了,陽光暖暖的。站在山頂,俯瞰通渭縣城,全城盡收眼中,很有一種指點江山的豪氣。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廟宇中沒有進去。東邊爬上來的,從西邊沿小道往下走,溝對面就是所說的清涼山,山上可見很多廟宇,朱牆飛簷,一定很值得遊。我判斷可以從兩山之間的溝中的橋上過去,再爬清涼山,但是到跟前才發現橋被封。只能先下山。

走到山下,原來是一個公園。看了雕塑,牌樓,才知道叫《秦嘉徐淑公園》。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在公園裡各處邊走邊看。雖然值寒冬之際,植物有些蕭瑟,但是看到栩栩如生的秦嘉徐淑的石雕像,內心湧起許多溫情,和著這冬日的暖陽,讓我唏噓感嘆,甚至有點感動。

一縣之公園以夫妻二人姓名命名,何德何能呢?

從史料瞭解到,秦嘉、徐淑夫婦生活在近兩千年前東漢桓帝時期,為當時漢陽郡平襄縣(今通渭縣)人。婚後不久,秦作為優秀郡吏東赴京城洛陽,被調任升職。當時二人兩地相思,時時互贈詩書,以通情意。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後來秦嘉病逝於外地,徐淑的哥哥逼她改嫁,徐淑寧願毀容也不嫁,最後悲傷過度而死。

二人死後被合葬於通渭自己家鄉,今榜羅鎮岔口村秦家坪。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這對夫妻,不僅恩愛,且善詩文。二人的詩文今存若干,都是二人往來敘情之作,文字清新、純樸、流暢,詩作節奏婉轉自然,是五言古詩成熟的標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難怪通渭縣以他們二人名字命名公園,這是為了後人銘記他們在詩歌上的貢獻,和懷念他們感人的真摯愛情。由此可見,通渭人民高貴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從公園出來,決定不去爬清涼山了。於是上了公交車,趕往高鐵站。

在高鐵站,看到小攤上賣的蕎麵油圈圈,饞蟲又勾出來了,於是買了一個坐下來吃。

拿到手上,蕎麵圈圈顯得黑乎乎軟塌塌的,本沒指望有多香。吃了幾口,才發現入口鬆軟香酥,口感豐潤細膩,清香之外還有一種天然的甜味。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據我對一些麵食的瞭解,就像玉米麵一樣,和麵是用開水,被開水燙過之後,面中會產生麥芽糖之類,所以會甜。

從資料上了解到,蕎麵食是一種益壽食品,不僅營養豐富,還有軟化血管,保護視力等功效,甚至治療和預防很多疾病的作用。也難怪通渭有很多賣苦蕎茶的商店,和炸蕎麵油圈圈的店鋪。

雖然對過度誇張的作用有點半信半疑,但是對我來說,管它治不治病,好吃就足夠了。尤其蕎圈圈鬆軟香甜,很適合老年人吃。本想帶一些回去給老孃嚐嚐,因為還要換幾次車,帶著不方便,也就作罷了。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繼續西行到定西,然後換火車折回隴西。在隴西大街上看到很多小店都有蕎麵油餅賣,但不是通渭那種圈圈形狀,估計沒有通渭的蕎圈圈好吃,賣相也不好。

吃過通渭蕎麵圈圈,讓我回想起三十年前在師專上學時,同學從隴南禮縣帶來的蕎麵豬油餅,餘味猶新,印象比今天吃到的還要好吃,多了一種酥脆感,別有風味。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再坐了長途汽車回到武山鴛鴦鎮老家,已經晚上七點多了,老媽做好了我最愛的漿水面在等我。

真可謂:才食通渭蕎圈圈,又吃武山漿水面。

幸福,有時候其實很簡單。尤其口福,往往不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而是家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兒時的味道。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這趟通渭之行稍有些匆匆忙忙,潦潦草草。不妨等春暖花開再去也可。何況一些紅色旅遊景點實在嚮往,如若再巧遇通渭的書畫交流節會,那更是一次書畫薰陶的好機會。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之行:邂逅“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歷史悠久的通渭,充滿墨香的通渭,舌尖上的通渭,紅色革命勝地的通渭,我會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