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契苾何力回家省亲被薛延陀扣押,唐太宗要用自己的亲生女儿换回契苾何力。这个消息一出来,全朝廷的人都震惊了。契苾部和薛延陀部本是同族,契苾何力会不会趁势归顺薛延陀?唐太宗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和亲换人是不是太冒险了?

这个让唐太宗舍得拿亲生女儿去交换的契苾何力,原本是契必部的可汗,归顺唐朝成为贞观时期众多少数民族将领中的一个,这是唐太宗用人中的一项:敢于重用外族将领。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 唐太宗的用人策略在历史上最为人称道,而他和别的皇帝最大的区别就是,敢于重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比如魏征。

魏征是李建成的人,曾劝李建成先下手对付李世民,李建成没有听。从这一点来说,魏征算是李世民的敌人。但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却对魏征委以重任,两人一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劝谏和纳谏的君臣典范。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流涕,说出流传后世的镜子理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唯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惟差?”唯才是用是唐太宗用人的原则,这个原则有一个前提是对大臣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如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捷,但不善总兵攻战;说高士廉临难不改节,为官无朋党,只是缺少骨鲠般的直言劝谏;房玄龄、杜如晦不擅长处理琐碎的杂务,但善于谋划决断大事;戴冑学识欠佳,但执法严格。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一个领导者,只有对下属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做到唯才是用,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 唐太宗另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克己纳谏。

唐太宗本是一个彪悍勇武之人,是唐高祖时代最出色的将军。当了皇帝后,他却收起自己的彪悍,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虚心接受劝谏。他还有一项特殊的规定:自己的诏书要分管大臣签字才能生效。

有一次,前方战事吃紧,李世民决定征收一批年龄不到18岁但身体强健的男子入伍。不过,由于魏徵拒绝在诏书上签字,这件事不了了之。唐太宗和魏征为征兵之事做过讨论。唐太宗认为是奸民想逃避兵役,少报年龄。魏徵却说,皇帝怀疑人民欺诈,是因为自己先失信于民,是以自己之心度别人之意。最后,唐太宗同意了魏征的说法,撤回诏书。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皇帝的诏书让大臣签字,如果大臣拒签,诏书就不具备法律的效力。唐太宗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例。

唐太宗的纳谏在历史也属特例。他为了让大臣进谏,给每个人留了一份家庭作业:写一份提意见的奏疏。而大臣中,除了魏征,经常劝谏唐太宗的还有王珪、张玄素。张玄素甚至说,如果唐太宗坚持修洛阳宫,他不但不如亡国之君隋炀帝,甚至和商纣王同归一路。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张玄素是真心为国为民,还很高兴。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 唐太宗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杀伐决断,该硬的时候铁腕手段,该软的时候眼泪不断。

玄武门之变,他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相遇时,李元吉先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紧张,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则很果断地一箭射中李建成,因为他知道,当时的情景只能是你死我活,没有回旋的余地。李世民冷静到不顾兄弟亲情,他的铁腕手段还不止这些。

第二天,李世民又派人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们。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六七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连小孩子都不放过,而且都是自己同血脉的侄子,李世民够狠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后患,避免他的侄子们长大后报仇,引起新一轮的玄武门之变。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对大臣,李世民则倾注了太多感情,软到眼泪不断。这是唐太宗与其他皇帝最大的区别。

唐太宗在一次吃瓜时想到去世的杜如晦,他伤心地吃不下去,让人把剩下的瓜拿到杜如晦的灵前祭奠。39岁的张公瑾去世,唐太宗坚持到郊外哭泣。虞世南去世,唐太宗哭着说自己没有了知音。魏征病重,唐太宗失声痛哭。高士廉去世,唐太宗拖着重病之身在城楼上远眺送行。他最喜欢的大臣侯君集谋反,唐太宗从此不再上凌烟阁。

唐太宗把他的大臣们不仅仅看作大臣,更看重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他们一起在治理国家这条战壕里打仗,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和秦皇汉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如果说秦始皇的贡献是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皇权的正统意识形态,那么唐太宗的贡献就在于对皇帝本人品德、作风的探讨。一部《贞观政要》重心不是如何驾驭大臣,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劝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超越其他帝王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如何做一个好的领导,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走向成功,唐太宗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领导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