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水滸傳》中的“正鬥在分際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東方評史



這是個爭論已久的話題。

關於分際的纏鬥與吵鬧,其實已經很長時間了,甚至有的人為此還動了真格的,真的打算也在久議不絕時來一次龍虎鬥,判斷一下兒真正的分際到底是沒分出輸贏還是一方早已岌岌可危。

這句話最顯著的出處就是豹子頭林沖和青面獸楊志倆個人的爭鬥──那時節,林教頭早已走投無路,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一方面白衣秀士處心積慮的要攆他走,怕留下他給山寨帶來滅頂之災;另一方面是林沖早已家破人亡,上有官府緝拿高俅緊逼,下有江湖險惡人心不古,已然到了無路可走無家可歸的悽慘地步,要是再沒有一個“投名狀”的話,怕是不知道還有哪裡能容身收留。

而巧合的是,唯一的單一路人,就是同樣被湮蹇困厄的青面獸楊志。倆個人都沒好氣,自然舉手不留情,抬腳不讓步,幾乎是平生所學都派上了用場。

書中的描寫說到倆個人鬥了三十多個回合不分輸贏,又鬥了十多回合,正在分際之時,被山上下來的落魄秀才急忙叫停,方才結束了這場龍爭虎鬥。


而有的人認為:分際就是倆個人鬥到了節骨眼上,眼花繚亂的分不清你我,證明倆個人的武藝都很高強,功夫基本在伯仲之間──這樣的說法實在難以苟同。

按目前較為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來講,分際(fèn jì),意指界限,程度,相近的詞語如分野等。如果按字面理解,這個就是到了一定界限的時候。而所謂的界限,當然就是倆個人實質上已經分出了高下,不然的話,何來界限之說?

另一個程度,是形容當下的行進情狀,意即打到了什麼程度。所以有人說是倆個人打得難分難解,不可開交,而不是分出了勝負。

而參考閱讀書中的描述,顯然不是後者的描繪,因為作者在這裡特地強調了前三十回合,和後續的十多回合。作者在這裡很用心,是分了兩部分來加以闡述的。頭一部分,那三十回合,應該就是後者的程度水平,也就是難分難解的不可開交程度,幾乎是纏鬥在一起,說明倆個人爭鬥都很用心,也都希望能戰勝對手;後一個部分,則將事件進行了行進式演進,經過一番兇爭惡鬥,倆個人的檔次已然出現分化,也就是能力分野,是說倆個人中,一個人已經佔了決定性上風。

所以,這個所謂的“分際”,不是打得不分你我,而是已經到了勝負點。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王倫是打心眼裡不願意收留林沖的,就是因為林沖的能為太大,讓他自己心裡直打鼓,怕萬一惹毛了這位太歲爺,收拾了他們幾個三腳貓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王倫的心裡特別忌憚林沖的存在,恨不得立刻趕他下山,以絕後患。但這林沖卻實在是無處可去,又不好發作,更不能發作,只好暫且忍下這腌臢氣,按人家的驅使去走。

偏這王倫是耗上了林沖。就是怕全夥山寨人馬頃刻之間被林教頭包了餃子打了秋風。

王倫直接表現在行動上的就是,能攆走絕對不留。所以才冷嘲熱諷的讓林沖去納個投名狀,否則的話,連山寨也不要上了,直接別投大寨歇馬去吧。

而這王倫也是看到了林沖和楊志倆個人的較量。雖然自家不是什麼武林高手,但久混江湖,自然也能看出眉高眼低,況且又是觀察了好久,眼見有人頂不住了,才急切之間忙喊住手。

這是因為王倫又看到了一個威武大漢,能和豹子頭鬥上三五十合的人,在他眼裡就是絕對的英雄好漢,這是其一;二一個當然是他已經心裡有了進一步盤算:既然林沖難耐那麼大,何不將這個青面漢子也留下來,一來為山寨添上一位猛將,二來也好制衡林沖的猛可裡突然發作。

而這第二點,才是王倫喊停的真正原因。因為王倫也想到了,

若是這麼無情的趕走林教頭,於柴大官人面上也不好看,也會低看了他這個胸無點墨的落第秀才,於後路也會無著,怕是傷了江湖人士的心,再要招兵買馬邀攬人才,怕是不能成行了,所以,從那一刻起,王倫就改了主意,打算既收下林教頭也邀請青面獸,倆個人為山寨如虎添翼是一方面,最主要的當然是青面獸時刻提防豹子頭。

而那個“分際”,在王倫眼裡已然再清晰不過,那就是青面漢子已然處於絕對下風,被林沖逼到了絕路,再不喊出口,恐怕是青面漢子一招不慎一命嗚呼了,故而急切叫停了這場龍虎鬥。

所以說,這裡的“分際”,絕對不是什麼鬥到酣處的意思,而是林教頭把青面獸逼到了牆角,也就是分出了輸贏勝負。


圖片來自網絡


紅塵彌勒


開場白咱就不說了,還是直奔主題吧。

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在爭議一句《水滸傳》中的一句術語:分際!

其來源是林沖火燒草料場以後,被逼無奈投靠水泊梁山,怎奈大寨主王倫難以相容,逼迫林沖繳納“投名狀”。

“投名狀”顧名思義就是下山殺一個人,割下他的首級交給山寨,以表明已經再也沒有後路真心投靠。

林沖無奈,只得依照行事。

也是機緣巧合,恰巧遇上了前往東京買官的楊志,於是二人就在山腳之下廝殺了起來。

書中是這樣說的:只見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氈笠,生的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塊青記,挺手中朴刀,高聲喝到:“你那潑賊,將俺行李財帛哪裡去了?”

林沖正沒好氣,哪裡答應,圓睜怪眼,倒豎虎鬚,挺著朴刀,搶將來鬥那個大漢。

此時殘雪初晴,薄雲放散,溪邊踏一片寒冰,岸畔湧兩條殺氣,一往一來都到三十個回合不分勝敗。

兩個又鬥了十數合,正鬥到分際,只見山高處叫到:“兩位好漢不要鬥了!”

林沖聽得,驀地跳出圈外來,兩個收住手中朴刀。

也就是這一段中的“分際”二字引起了讀者巨大的爭議。

關於“分際”不外乎兩個說法:第一是喜歡林沖的人認為兩人馬上就要分出勝負了,勝者肯定是林教頭。

第二種說法是兩人正處於激烈打鬥階段,勝負未定。

於是我再次百度了一下,但百度對此並未給與詳盡的說明,只是含糊其辭地說“緊要關頭”或者“分寸”的意思,簡直是含糊其辭。

那麼是不是上述說的這個意思呢?

在明清小說的古典文學當中,在描述雙方交手時一般分為馬上部分和步下部分。

馬上交手和步下打鬥有著很大的不同,馬上交手一般是一來一往便是一個回合,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纏鬥。

而步下打鬥則完全不同,兩人在交手時很容易陷入絞著狀態,是很難分開的。

但是我又翻遍了《水滸傳》,這才發現步下打鬥的場面中用到“分際”這個術語的地方並不多。

在《水滸傳》中,步下打鬥大概分這麼幾個意思:第一是擁有絕對優勢的人對陣實力較差的人,比如魯智深對陣李忠,武松對陣飛天蜈蚣等,在很短時間之內就分出了勝負,所以用不著“分際”這個術語。

第二是兩大高手偶然相遇起了衝突,在經過一番打鬥之後,有一方拖地跳出圈外大叫“少歇!”

比如魯智深在赤松林大戰史進、楊志在二龍山下和魯智深的一番大戰等。都是一方主動叫停,於是打鬥也就結束了,所以也不會出現“分際”這個術語。

第三是交戰雙方誰也不肯退下,誓要一定分出個勝負,不死不休。

這其中有三個場面比較突出,一是楊志和林沖的打鬥,二是劉唐和雷橫的打鬥,三是魯智深大戰方臘陣營裡的寶光禪師。

但是劉唐和雷橫的打鬥是吳用勸開的,雖說當時兩人未見勝負,但事後吳用曾這樣對晁蓋說雷橫只辦的架隔遮攔,再鬥下去雷橫必然有失性命。

而魯智深大戰鄧元覺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有人曾斷章取義地說武松眼看魯智深快要不行了,這才揮刀助戰。

其實事情完全不是這樣,魯智深和鄧元覺二人正是對手。

方天定曾私下裡對石寶說道:“只說梁山泊裡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曾想原來如此了得,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便宜與寶光和尚!”

石寶也說:“小將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手!”

這說明二人的武藝旗鼓相當,不相上下。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打鬥時如有一方不敵,在元明清的古典文學裡面一般是用“漸漸力怯”、“料到鬥不過”或者“逐漸不支”和“架隔遮攔不住”等形容!

在此根本就不會出現什麼“分際”。

如果一定要用“分際”來形容二人的打鬥,一定要有這麼幾個前提:第一雙方實力不相上下,第二打鬥激烈誓要分出個勝負高低,第三由於切身利益所趨,誰也不肯主動退出戰鬥。

而林沖和楊志當時就處於這種情況,林沖如果沒有投名狀就無處安身立命,楊志如果丟失了財物,就等於斷了後路,所以誰也沒有主動退出打鬥的意願。

但大家應該知道一件事,不管是街鬥也好、擂臺比賽也好,還是其他一些賽事,既有激烈的酣鬥時刻、也有暫時分開脫離時刻,我想這個“分際”應該是指的在經過一番激烈的交手之後暫時分離的意思。

分,應該是指分開。際,指的是短暫的時刻。合起來的意思應該是暫時分開的時刻。

這和要馬上分出勝負,或者是即將分出勝負沒有半點聯繫。

其實古人也講究簡稱,而且簡稱比現代人還要深入。

也就是說王倫在二人暫時分開之際,才有機會大呼二人住手。

而且在以後的描寫之中,不管是作者施耐庵還是寨主王倫,都絲毫沒有說楊志武藝不如林沖的地方。


東方評史


水滸傳確實是一部好小說,但裡面的錯別字很多,也許是施耐安之大意所造成,比如題主問,水滸傳裡的:正鬥在分際處,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以本人淺薄的理解是正鬥在分勝敗的時候,理解的對於不對,請勿認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