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說假話是不是精神病?

用戶6376363249115


愛說假話,和精神病,

這是兩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

可能會有很多啟發和發現。

假話的反面,叫做真話,

那麼,什麼叫做真話呢?

1、客觀的事實,

扭曲客觀的事實,就是在說假話,

人們大多數時候,缺乏主觀與客觀的覺察與區分,很容易把主觀的想法,加入客觀的事實,這時候,說出來的,早已不是最初的時候了。

2、主觀的感受,

中國人,對於感受的陳述,大都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隱藏不說,比如,明明心裡已經不高興了,在生氣了,嘴上還說,沒關係的,沒什麼的。另一種,是說的,和感受的不是一回事,等於是頭腦和心理不一致,比如,嘴上說我愛你,心裡其實沒任何感覺。

3、內在的需求

中國人,對於真實的需求,大部分是寧死也不願意直接表達的,都是旁敲側擊,讓你去猜,猜不到,還都是你不對,你不好。

所以,不說假話,值得是,

如實的表達事實,

如實的表達感受,

如實的表達需求,

所以,這裡有一句,

比較特別,而又有價值的自我問話——

親愛的,

今天,你說假話了嗎?

再來說說,關於精神病,

平時,我們覺得,這個詞,好像只有和住在精神病院的人,才有關係,跟我沒什麼關係。

好吧,一樣的換個角度來看。

請問,

你覺得,你是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嗎?

百分之一百的健康嗎?

如果是的話,你是怎麼表現的?

如果不是的話,你又是怎麼表現的?

那麼,在日常的關係與生活中,你是怎麼表現的?

到此,你對於自己,有一些什麼新發現呢?



龍聖爺


“愛說假話是不是精神病?”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很疑惑,不知道這兩個怎麼會被扯上關係?

一,如果說“愛說假話是精神病”,那估計滿世界都是精神病了。

據科學統計,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話語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假話,生活中處處可見“善意的謊言”,

比如我家鄰居她婆婆在老家生病住院,為了不影響他們工作,打電話時總說最近參加了什麼合唱隊忙著排練,讓他們不要最裡面打電話。

還有,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每年過年都為回誰父母家過年爭吵不休,一個本來團圓年過得雞飛狗跳,有的父母就告訴孩子們,他們過年趁著人少,想出去旅遊,讓他們不要回來了。

我們鼓勵病人“你今天氣色真好,很快就會康復了”

……

二,有時候,不該說真話的時候,說了真話,就會像抽去了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話,有時候反倒是毒藥。

如果孩子考試很多次都沒考好,問你“媽媽,我是不是很差?”,你會怎麼回答?

三,也真有確實喜歡說假話的人,說的假話很讓人反感,這個也和這個人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有關,和這個人從小被養育的模式有關,比如父母或者一方非常強勢,導致這個人的生存方式就是這個模式,這也是一種對外界的不安和防禦。

至於說假話是精神病這事,真不是這樣,真正的精神病人說的話,在他的精神世界裡,不是假話,就是真的。


心理諮詢師盧靜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言行舉止往往受到成長經歷所積累的經驗所形成的意識、無意識、潛意識的影響,並非能夠完全自我掌控當人受到環境的壓力,或者內心慾望的驅使時,往往可能出現脫離自我控制的言行,程度視視當事人對事件的觀點和應變能力而定,有時會出現完全背離自己信仰和認知的言行,此時,謊言便應運而生。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撒謊

麻省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費爾德曼說,“如果你問人們說不說謊,他們通常會說,‘不,我從不講大話’或者‘我只是善意’,但如果你找一天觀察自己的言行,你就會發現是另一回事”。他將謊言分為三大類:第一種,討別人歡心,讓大家感覺好一點;第二種,誇耀自己和裝逼;第三種,自我保護。

美國廣播公司(ABC)提供的由新澤西州約翰遜醫學院劉易斯博士帶領進行民意調查則為以上說法提供了佐證,“人們每天至少說25次大話。”

例如,你今天有事不想做,於是故意多睡了一會兒,導致這件事當天沒做成,有人問你,你說,“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特別困,醒了睜不開,結果又睡過去了,然後就睡到了現在。”

實際上,人們對謊言並不陌生,即使不動腦子,也能隨口說上幾句。我們有時會不自覺的向人家撒謊,有時連想都不想,甚至不承認自己在撒謊,而多數時候,這些謊言是出於禮貌的應對,因為大家都知道,有時候我們需要講些大話為自己找方便。

例如,你的朋友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那件衣服穿在她身上也還行,就是某個部位稍微顯得胖了些,朋友出門的時候,被人說“胖死了”,於是跑到你這裡吐槽,你為了安慰她說,“不胖啊。”

又或者,你和大家一起出去玩,一開始滿懷期待,到達目的地後,卻有點失望,但是你又不好意思說,只好硬著頭皮玩,等到活動結束,大家說起感受,你為了不掃興,說,“今天玩得很開心,謝謝大家,以後再聚。”實際上,你心裡想的是,以後可別再開展這種活動了。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撒謊

當人們撒謊的時候,往往有那麼四種情況:

1.以謊言操縱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表達,為了製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動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例如,小時候,每次拿到壓歲錢,家長就會說,“爸爸(媽媽)先幫你保管。”不過,實際情況表明,那些小時候壓歲錢進了家長口袋的,大部分沒有回來。這倒不是說家長故意騙錢,而是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怕孩子亂花錢,於是把錢騙走了,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設立一個賬戶,以後還給孩子,有的家長直接用在家庭開支中了。

再例如,有個女同學嫉妒自己同班同學長得漂亮又成績優秀,於是背後造謠說人家是走後門,以達到毀謗、擠兌、洩憤的目的。

2.以謊言吹噓事實或表達願望

這是一種可能出於攀比、虛榮的心理,為博取別人的關注;也可能是不懂得區分真實與幻想(一般見於兒童和精神病),對自己的不實言行無法覺察。

例如,有個兒童去了趟動物園,回來對自己鄰居說,今天爸爸帶我去了動物園,我騎上了大象。而很多成年人知道這個不可能,往往會斥責,“不要胡說八道”或“撒謊是不對的”。但實際上,兒童可能是去了趟動物園看到了大象,然後想象著自己騎大象。

再例如,有個人遭遇婚姻不幸,在傾訴過程中,他描述著自己曾經多麼帥氣,多麼輝煌。可在你看來,覺得他長得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多帥,也就是說,對方誇大了自己曾經的外表和成就,只是為了面子問題。

3.以謊言逃避自己的責任

很清楚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但是又不願意承擔責任,於是以謊言來掩飾自己的錯誤,缺乏責任心。這種情況,一般言辭閃爍,有破綻,常見於出軌的男人。

當男人和周邊女人曖昧的時候,最喜歡說的就是,“我們只是朋友”、“你想多了”,實際上,男人心裡很享受這種曖昧。而當他想出軌的時候,加班、出差等等往往成為他的藉口。

再例如,這次疫情,如果不是美政府抗疫不力,不至於有這麼龐大的數字,美國為轉移矛盾,於是開始了各種甩鍋操作。

4.以謊言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

因為遭遇過痛苦經歷,害怕自己承受不住,於是選擇性屏蔽。

例如,親人在突發事件中喪生,被問及當時的情景,當事人說,“我不記得了。”實際上,他不是不記得,而是不敢想,怕引起痛苦的回憶。

心理疾病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也會撒謊

一般人的謊言大多出自各種目的,而心理疾病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則有一部分是謊話連篇,但這種謊言,他們自己本身不一定能意識到。

1.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有幻聽、幻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一些重症抑鬱症患者也有,如果尚未確認,周圍的人一開始都會以為他是在撒謊。實際上可能是妄想或者幻聽幻視等。

2.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是有意識的撒謊,他知道自己不該撒謊,但就是控制不住的要以撒謊的形式來引起人們的注意,撒謊對象不固定,幾乎對誰都是信手拈來。如果你以為可以言語教育他們就錯了,多數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具有暴力和犯罪傾向,需要進行心理治療。患者以男性居多。

3.偏執型人格障礙

很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裡並未將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撒謊成性列入症狀診斷中,但實際研究表明,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一樣,是謊言高手,而且是慣犯。不同的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謊言帶有投射性質,通常是將自己錯的一些事,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而這個人往往是和他走得比較近的或者他自認為關係近的人,比如妻子、情人、閨蜜、兄弟、親人,而且他們有一種一點小事弄得人盡皆知的本事,最後,他身邊的人往往被黑的很慘,一時間很難翻身。患者以男性居多。他們並非不知道自己撒謊,但不敢面對,也控制不住。

4.表演型人格障礙

這大概是所有人格障礙中看起來比較無害的一種,他們所說的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而故事藍本可能是他們身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是聽了別人的故事,然後在自己的腦子裡加工,從而形成新的故事,而他們自己並不認為自己在撒謊。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年齡和幼兒園的兒童差不多,分不清想象和事實。患者以女性居多。

5.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性生活混亂,撒謊是必備的。有些診斷書上說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以女性居多,實際研究表明,患者以男性居多,他們往往有很多妹妹,可以同時和好幾個女性交往。

說了這麼多,愛說謊話的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呢

答案是:不一定。

要看具體情況,有的人是從小就愛撒謊,沒人糾正,於是成了慣犯,慢慢的,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謊話了。這種謊言往往是對他有利的,可以讓他逃避責任或達到某種目的。

比較容易辨認的,是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說的大多是想象,雖然能自然而然的撒謊,但是謊言中有不少漏洞,因為他們有點虛榮,謊言中大多帶有誇大其詞的成分,很容易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天生帶有暴力和犯罪傾向,撒謊也比較容易發現,他們是見誰都撒謊,而這種謊言不一定對自己有利,只是為了尋求刺激,獲得快感;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謊言往往是帶著推卸責任、逃避自己缺點和錯誤的,並且謊言帶有指向性,通常是某一個固定的人,個別時候是多個。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