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戰“疫”:從紙間到心間 戰“疫”如何講“法”

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從紙間到心間 戰“疫”如何講“法”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切實推進依法防控”。觀察人士分析,戰“疫”時期各方高度關注法律制度查漏補缺,促使法治精神內化於心,將產生深遠影響。

立法:堵住法律漏洞,補上制度短板

據統計,70%以上的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或來源於野生動物。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針對各界反映強烈的濫食野生動物嚴重威脅公共衛生安全問題,中國立法機關將修改動物防疫法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計劃,加快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修改進程,並在修法前先行通過專門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於文軒認為,不當利用野生動物的巨大的風險性及其導致大規模疫病傳播的可能性未受到足夠重視。依託於規範化的名錄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制定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的專門規定,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

學界呼籲20餘年的《生物安全法》也進入了立法“快車道”。2019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對生物安全法草案進行初次審議,草案主要內容包括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等。於文軒等專家提醒,在制定綜合性的生物安全立法過程中,有關主管部門之間的有效協調與配合至關重要。

根據戰“疫”進程,立法機關不斷充實防疫法律“工具箱”。一方面,中國多地人大常委會密集通過決定,對政府依法防控疫情開出“授權”;另一方面,及時調整重點,近期境外輸入病例持續新增,全國人大內部已組建國境衛生檢疫法修改工作專班,爭取儘快督促啟動修改工作。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杜濤認為,面對疫情,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都結合各自國情頒佈一系列應急法律。德國防疫成績領先於許多歐盟國家,既與其醫療條件、社交文化密切相關,也與國家施行政策分不開。

執法:審判不“打烊”,執行不“打折”

截至4月16日,全國檢察機關共審查批准逮捕涉疫情刑事犯罪案件2910件3517人,審查提起公訴1980件2416人。截至4月13日,全國各地法院一審受理妨害疫情防控刑事案件1946件2474人,審結1196件1406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法院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將訴訟服務從‘線下’移到‘線上’。”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說。2月3日到3月20日,全國法院累計網上立案近55萬件,網上繳費近45萬件,網上開庭超過11萬次。

最高法先後發佈三批26個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檢先後發佈十批55個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新分析典型案例時說,這彰顯出中國防控疫情的刑事司法理念之發展,標誌著在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刑事法治化水平的進步。

有法學專家注意到,司法機關因時因勢調整法律戰“疫”方針。疫情集中暴發初期,側重於嚴厲打擊和震懾涉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時期,則注重於“化解矛盾、修復損害”。常態化疫情防控對法治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也要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守法:增強法治觀念,齊心合作共治

數據顯示,截至4月初,檢方批捕的涉新冠肺炎疫情犯罪案件數、人數已分別達到“非典”時期的八倍和五倍左右。發案數較多的主要原因是涉疫網絡犯罪突出。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認為,從中也反映出新時代民眾對於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需求發生變化,“法治更嚴密、執法更嚴格”。

特殊時期,人們以法治求取社會“最大公約數”。各級法學會、研究會發動公共法律服務志願者10萬餘人,組織法律服務活動近5萬次;檢察機關收到民眾反映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問題或舉報危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線索上千件,依法及時處理,形成良性互動。

“法治社會養成,重點並不在於法律法規的制定,而在於守法意識的普遍性養成。”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王志遠說,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些人違法犯罪、謀取不法利益的“機會”,也應看到,中國人民最大程度執行防疫工作各項要求,物資流轉供應正常,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彰顯公民守法意識建設的卓越成效。

“徒法不足以自行,鑑於既往諸多教訓,最為基礎性的是增強各類主體與疫情防控緊密相關的應急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莫於川指出,常態下仍須加強疫情防控法治教育、培訓和演練,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能力,實現“政民齊心合作共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