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彰显大学继续教育新作为

马卫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大学继续教育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高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形式。新时期,大学继续教育需要加快转型发展,真正把握社会的需要,发挥大学在知识创造、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知识传播、文化普及等方面优势,通过扩展大学服务地方的职能,强化大学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助推学习型社会构建。

坚持“三性并重”,不断凸显大学继续教育的延展性、社会性、应用性的特点,从重数量规模向注重学生质量转变、向质量转型。首先,坚持“延展性”,延展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和时空。继续教育是人们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从终身学习的视角,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体的、整合的,两者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知识体系;从学习者视角,只有坚持教学内容的延续、衔接性,才能保障学习者个体构建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大学继续教育工作认真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真实需求,较为准确的把握学员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提供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二是坚持“社会性”,紧扣社会需求,转变办学模式。应当从多年模拟、效仿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由单一化办学模式向多元化办学模式转变,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联系,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三是坚持“应用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亟需,大学继续教育应改变单纯学历教育的模式,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坚持“三方联动”,加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及行政社区的紧密联系,推进继续教育从面向在校学生向面向社会转化。一是改变继续教育纯学历教育的模式,由“学历导向型”向“学习导向型”转变,以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心格局,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以社区教育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通过扩展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通过校地合作、社会培训等途径强化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

坚持“三维融合”,通过文化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融合、与个人生存、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特征。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市场规则办事,适应市场的基本机制与制度。从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市场本位的开放型模式,由立足校内的封闭型模式向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模式转变。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模式,包括校企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等,打造“互联网+”条件下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模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11月18日0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