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包含了所有生物、宇宙與所有生物關係的學科

心理學是研究所有生命

復旦大學出過一本書叫成唯識論 主要講述了 燈與燈光的故事 那麼什麼是燈呢?{這裡指的是人}什麼燈光《指的是外面的世界》

這個哲學問題拋出來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有意思。

首先,按照程朱理學+西方唯物主義的標準:一花一木皆宇宙。——你不看它,它當然存在。

其次,按照陸王心學+西方唯心主義的標準: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你不看它,它當然不存在。

第三,適逢當時遇到一些禪宗門下的有緣人一直唸叨著“顛倒夢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存在不存在,沒有區別,皆是幻象,世事變幻無常,不必執幻為實。

而心理學從科學上統一了這些理論:首先物理實體本身存在(宇宙本質),其次我們人通過感官器官去感知它(生命本質),第三我們與物體建立了聯繫(關係本質)。只有宇宙本質、生命本質和關係本質相結合,才是存在的根本。

當時我與禪宗門下某一個派的有緣人們接觸,感受著他們對於生命本質的修行。卻忽略宇宙本質,尤其是關係本質的修行。從這裡第一個問題開始,我就對心理學肅然起敬。

以下內容均是對書本上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小知識的整理和思考。

對心理科學的批判性思考

1、後見之明偏差。就是事後諸葛亮,諺語:箭射中靶子之後再來畫靶心當然更容易。常常與過度自信偏差(過高得估計直覺的作用)聯繫在一起。

2、虛假相關。我們觀察到隨機巧合事件,可能會忘記其隨機性,而認為他們之間相關存在,因而我們可能用本不存在的相關關係來誤導自己。舉例:我出門時多拿了一個杯子,我遇到你時才知,老天這麼安排,是預見我將與你共飲。——這裡的“我”就是典型的虛假相關。

3、巴納姆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後見之明偏差、巴納姆效應和虛假相關加上後面要講的角色關係是占卜、算命、星盤等預測類學科的慣用伎倆,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舉例:預測比如我說你明年3月份要發財,你自己3月份就會從任何事件中去套用發財這個概念,比如獲贈一本書,工資多發一元,快遞多送一份等。

——破局技巧:任何預測學科都無法精準地說出過去和未來,永遠只給一個區間。

意識與心理的雙通道

角色關係決定可信任度。舉例1:越相信催眠師,越容易被催眠。舉例2:親密愛人勸你你可能不聽,某上師跟你說一樣的話,你奉為圭臬,只因角色關係不同。佛家的藏宗流傳一句話:你把大象藏在家裡,卻去森林裡尋找它的足跡。

天性、教養與人類的多樣性

1、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當家長面對各種各樣具有矛盾衝突性的建議,以及為如何教育子女而不知所措時,他們都應該謹記所有建議反映的都是建議者的價值觀。引用精神分析家榮格的話:我們通過父母與和過去相連,通過孩子和未來相連,從而進入到一個自己從未見過,但每個人都必須關心的未來。

2、角色關係。為了形成自我同一性,青少年經常在不同的情境下嘗試做出不同的自我,在家是一個樣子,和朋友在一起是另一個樣子,在學校和工作室又是一個樣子,如果兩個情境有重疊會有不適感。——不同的環境形成了個人在環境中的角色。這些角色同時又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個人。

感覺和知覺

1、絕對閾值。覺察刺激所必須的最小刺激量,包括光聲音壓力味道氣味。——絕對閾值的概念是我們有一半次數察覺到某個刺激所在的那個點,有時高於或低於這個閾值的刺激,我們依然可以察覺到。比如人類視覺的絕對閾值是可以在完全黑暗晴朗的夜裡,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30英里外另一座山上的燭火。

2、最小可覺差:一個人有50%的次數可以察覺到兩個刺激間的最小差別。感覺適應:我們對沒有變化的刺激的敏感性逐漸降低。——從這兩個概念來看溫水煮青蛙現象,青蛙因為在溫水中對逐漸上升的溫水敏感性逐漸降低,但這個溫度一旦上升到最小可覺差的範圍外,它會覺得很燙的。儘管感覺適應會小程度上提升最小可覺差,但溫水始終煮不了青蛙。

經濟學上有一個對應的邊界遞減效應也是類似的意思。

人類的悲傷和痛苦都是逐步適應,會比一下子爆發更能承受一些。而對於快樂與享樂事件的愉悅程度也會逐步應適應而減低。

3、閾下刺激或啟動。大腦在意識狀態下所不能認出的東西——比如在很大的海浪聲中夾雜很小聲的“我很瘦”“煙很臭”——內心可能會知道,並且受其影響。這種閾下啟動現象以及大量的其他證據表明了知覺所具有的力量和威脅性,但是這種情況用於廣告卻無效。

4、超感知覺。就是心靈感應,預知未來等知覺。現有對超感知覺的科學研究都證明超感知覺皆為後見之明偏差。

5、關於悲傷的錯誤觀念:表述悲傷比暗自悲傷更容易消除悲痛。——於此同時,可以不表述悲傷,但是不能壓抑悲傷,可以通過一系列釋放情緒的方式來表達。

人類學習行為

1、諮詢心理治療康復計劃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我們能通過新的學習改變以學到的一切,無論我們是多麼的不幸,失敗或無愛心,這都是可以改變的。

2、巴普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的應用。應用舉例1:諮詢時遇到會給那些酒精濫用者提供某種體驗,以改變他們對酒精的積極鏈接。應用舉例2:一個治療者告訴一個30年來一直害怕單獨乘坐電梯的患者,每天強迫自己一個人單獨乘坐電梯20次,10天之內他的恐懼感消失了。

3、學會延遲滿足。控制自己的衝動,以獲得更有價值的獎勵。比及時強化物(立刻獲得獎勵),更值得推薦。

4、懲罰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做什麼,而強化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什麼。

5、承諾兒童對他們已感興趣的任務提供獎勵,效果反而不佳。若轉而把獎勵當做活動的動機,則會令他們失去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提供太多獎勵所產生的過度合理化會削弱內部動機——因活動本身而做出某種有效行動的願望。內部動機驅使個體為尋求快樂、興趣、自我表現或挑戰而工作和玩耍。外部動機會驅使個體尋求外部獎勵,並避免可能的懲罰。

6、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可逐步運用以下程序:首先確立目標,量化目標,並使目標公開化。其次監控自己是否會經常表現出你想要改善的某種行為。第三,強化預期的目標行為(階段性小獎勵)。第四,當新行為變得越來越習慣化時,逐步減少強化自己給自己精神上的獎勵。

記憶

1、記憶產生分為三個階段: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我們通過感覺記憶記錄那些需要被記住的信息信息,再經過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經過編碼再進入長時記憶,以便日後提取。

2、立即回憶:對最後呈現內容的回憶效果最好。延遲迴憶:對最先呈現內容的回憶效果更好。比如要背一段課文。立即回憶最能記住課文的最後一段,過一個月回憶最能記住課文的第一段。

3、經歷過電刺激產生的過去的經歷,並不是再次激活的舊記憶,而恰恰相反,他們都是虛構出來的。知識點:這裡解釋一下,很多冥想的人,或者童年創傷者,他們的記憶不管是對前世也好,對童年也好,大部分都是自己虛構出來的,只不過大腦使自己堅信這段記憶存在。

4、具體來說他們能學會怎樣做某件事,某種操作即擁有完好的內隱記憶(程序性記憶)。但他們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並聲稱自己並不知道,即擁有不完全的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舉例:失憶的人會說話說明他存在內隱記憶,但記不清某件事,說明他失去了外顯記憶。

5、記憶與心境一致。高興時回憶高興的事,所以世界看起來如此美好。抑鬱的時候,回憶悲傷的事會讓眼前的事情看起來很糟糕。示例:高興的時候回想愛人都是開心的場面,抑鬱的時候回想愛人都是吵架的場面。

6、記憶重構。在所謂的降神會上,靈媒——實際上是一個專業的演員和魔術師——要求每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移動行走的桌子上,靈媒會說:很好,請抬起桌子,好集中注意讓桌子停留在半空中,然後事實上這張桌子根本就沒有移動過半步。兩週後在調查時發現34%的人被試者,確實記得他們曾經看到桌子在半空中飄蕩。

7、作曲家和作家有時會經歷源頭遺忘症,他們自以為某一刻的靈感源於自己富有創造力的想象力,實際上那是他們無意中剽竊自己從以前看過或聽過的作品。

市面上很多歌手被告抄襲,有些事故意的,我一直覺得大部分都是源頭遺忘症。因為音樂文學很多東西都存在與內隱記憶,特別難追根溯源。

8、人可能會對威脅其生命的創傷,例如颶風車禍等保持鮮活的記憶,而對那些可能一再醜化自己的創傷記憶,比如說是性侵害,則會變得暗淡或受到阻抑。

9、增強記憶的方法。反覆學習以增強長時記憶;花更多時間對材料進行復述或積極思考;賦予材料個人意義;使用記憶術來幫助記憶不熟悉的內容項目;通過激活提取線索來恢復記憶;在可能遇到錯誤的信息之前努力回憶鮮活的內在形象;使干擾最小化;自我測試。

思維和語言

1、證實偏見:傾向於蒐集自己可以證實自己觀點的信息。心理定勢:沿襲過去得心應手的解決方法,傾向於一種固執的類型。框架效應:兩種不同的卻在邏輯上等價的方法來描述同一個問題,心理預期不一樣,比如說一個醫生說手術死亡率是10%,另一個醫生說是生存率90%。

2、使用的某種語言決定了人類的思維方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使用漢語的人思維比較保守,用使用英語的人思維比較開放。多學幾種語言,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性。

動機與工作

1、性動機:在人類的最佳狀態時,性是生命的交融和愛的延續。

2、如何準確的找到,並有可能證明是令自己滿意的成功的工作類型。問自己幾個問題:什麼活動使我快樂?什麼活動讓我有期待,我喜歡哪種類型的挑戰,哪種任務我容易學會。

3、我們需要的層次構成我們的動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如果我們滿足生理需要,就開始關心個人安全;如果獲得了安全感,就開始關心愛與被愛,並且愛自己;愛得到滿足,就開始尋求自尊;獲得自尊後,就尋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和自我超越。

情緒應激與健康

1、恐懼。我們實際上可以從幾乎所有的事情中起到恐懼,我們會害怕任何事情,害怕真理,害怕好運,害怕死亡,害怕彼此。

2、表達憤怒會擴大憤怒(即暴力的形成)。發洩以減少憤怒,就像用汽油去滅火。會使得憤怒產生更加殘忍和暴力的行為。發脾氣可以暫時使我們平靜,但會擴大潛在的敵對。當憤怒的爆發時,我們平靜後,這種行為會被強化並形成習慣。

3、如何應對憤怒?第一,等待。通過等待可以降低憤怒的生理喚醒水平。第二,應對憤怒。用其他的事情使自己平靜下來,比如運動樂器或者傾訴。腦子裡反覆思考憤怒的原因,只會增加你的憤怒。

4、如果他人的行為真正傷害了你該怎麼做?建議用傳統的方法寬恕。不要讓冒犯者縈繞在腦海中或帶來進一步的傷害,寬容可以減輕憤怒,並使身體平靜下來。

5、關於快樂。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一樣,很難持續存在。財富問題:財富就像健康,完全缺乏會帶來不幸,但擁有它並不能確保幸福。為財富拼命奮鬥的人常常幸福感偏低,那些為了親人個人成長和對社會做貢獻而奮鬥的人常常能感到更高的生活質量。

6、幸福與以往經驗。適應水平現象是指我們判斷各種刺激時,傾向於把它與我們先前的經驗聯繫起來。如果我們現在的條件提高了——比如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社會地位——我們起初會感到非常開心,然後我們就適應了這種新的成就水平,認為這是正常的。並要求有更好的東西以給我們更多的快樂。適應了更高的層次,我們會把曾經覺得是積極的事物看作是中性的。

7、如何才能更快樂?(1)認識到持久的快樂並不來自於財富上的成功。(2)管理好時間。(3)表現的快樂。(4)尋求能施展你才華的工作和娛樂方式。(5)參加運動。(6)保證足夠的睡眠。(7)重視親密的人際關係。(8)關注自我以外的人和事。(9)心存感激。(10)培養精神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