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所城走馬行

百度介紹:

大鵬所城,全稱為“大鵬守禦千戶所城”,[1]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2]是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3]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是鴉片戰爭肇始地,[2]深圳又別稱“鵬城”,即源於此。[1]

大鵬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即海防衛所,[3]已有610年曆史,[2]所城平面呈近梯形佈局,佔地約10萬平方米,城牆高6米、長1200米,上設雉堞654個,並闢有馬道。全城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北門於明萬曆年間被堵塞),每個城門上建有一座敵樓,兩邊各設兩個警鋪。城外東、西、南三面,環繞著一條長1200米、寬5米、深3米的護城濠。自明初建城以來,大鵬所城一直擔負著深港地區的海防安全,多次抵禦和抗擊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是明清時期反抗外侮、捍衛主權的主要海防堡壘之一。[4]

2001年6月25日,大鵬所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初大鵬所原設防守千總一員,兵三百名。

順治十三年(1656年),歷史城牆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

康熙七年(1668年),並大鵬所防守營入惠州協,歸惠州協副將管轄,時該營官兵凡四百員名。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改大鵬所防守營為大鵬水師營,官兵九百三十一名。防所大炮共一百六十八位。

雍正四年(1726年),裁遊擊,改設參將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改隸廣東水陸提標統轄。

嘉慶十五年(1810年),水陸區分,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虎門,設五營,大鵬為外海水師營,設參將一員,兵額八百名。

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該營所轄之洋麵寬廣,難於防衛,遂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原大鵬營,兵額五百零五名,右營駐東湧所城,兵四百八十二名。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遂將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

咸豐十年(1860年),九龍地區轉歸英屬,大鵬協所轄部分臺汛位英界內,故被廢置。

同治八年(1869年),該協左營實存兵四百三十名,右營實存兵三百二十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人租界新界及離島地區,該協所轄汛臺內全位英界內,故亦被裁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九龍寨城內之清朝官兵被英軍驅逐,該協兩營故亦被裁。


建築特點

據清代《新安縣誌》記載,大鵬所城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築,內外砌以磚石,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周圍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面廣六尺,址廣一丈四尺,門樓四,敵樓如之,警鋪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7] 所城平面呈近梯形佈局,佔地約10萬平方米,城牆高6米、長1200米,上設雉堞654個,並闢有馬道。全城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北門於明萬曆年間被堵塞),每個城門上建有一座敵樓,兩邊各設兩個警鋪。城外東、西、南三面,環繞著一條長1200米、寬5米、深3米的護城濠。

大鵬所城走馬行

城外一覽

大鵬所城走馬行

城內廣場,籌拍《南海風雲》

大鵬所城走馬行

所城內小巷

大鵬所城走馬行

東門城門樓全貌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東門。

城門樓

大鵬所城城門樓規模宏偉,至今保存了明清兩代的規模、格局與整體風貌。平面呈不規則梯形,東西寬345米、南北長285米,佔地約10萬平方米。現存東、南、西3個城門及東北約300米古城牆基址。城內主要街道有南門街、東門街、十字街和正街等。

大鵬所城走馬行

鮀江的鮀浦司、蓬洲所在清時與海陽縣浮洋司,地圖中蓬洲所被誤標為“蓮州所”。

大鵬所城走馬行

書家為清末陳尚發,澄海城西人,隨黑旗軍入越抗法。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內舊民居遺址,大夫第楹聯標其郡望為九龍林姓,如潮汕林姓一般寫九牧。

大鵬所城走馬行

留侯廟,廟名“侯王古廟”,系舊時祭祀漢張良的廟宇,楹聯牌匾猶在,張良廟在國內罕見。滅項興劉多妙計,庇民護國著奇功。

大鵬所城走馬行

所城內的展覽館場景

大鵬所城走馬行

舊木匠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所城走馬行

賴恩爵振威將軍第是大鵬所城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築,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道光皇帝賜建,門首橫額“振威將軍第”為道光皇帝御筆。

大鵬所城走馬行

歷史文化

大鵬所城是深圳“鵬城”別名的源頭與根脈,也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在明清兩代是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因抗擊英軍而名動天下。歷經600多年風雨的海防所城,有久遠的歷史和文化。明代大鵬所城有武略將軍劉鍾、徐勳,清代大鵬所城有賴氏“三代五將”、劉氏“父子將軍”等明清兩代十幾個將軍,為大鵬所城贏得了“將軍村”的榮譽。清代的大鵬所城及守城的賴恩爵將軍取得了鴉片戰爭首戰——九龍海戰的勝利,載入中國近代史冊。[8]

大鵬所城走馬行

大鵬倉

大鵬倉在大鵬所城中,與永盈倉同設,萬曆十四年(1586年)建倉厫一座。大鵬倉大使署在大鵬所城內,與永盈大使同設,崇禎十五年(1642年)裁汰,久廢。大鵬所屯倉在縣丞署東,康熙八年(1669年)原建二間,雍正十年(1732年)增建六間,續建三間,歸縣丞管轄。清嘉慶舒懋官《新安縣誌》卷七建置略廢署,及同書卷二十政經四倉貯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