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之殇

“校外培训机构”之殇

近两年,随着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转型,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作为一名家长,对于教育培训机构也是爱恨参半,欲拒还迎。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教育的本身来考虑。

“校外培训机构”之殇

教育要绝对的公平吗?

这个问题似乎很矛盾,我个人认为,教育不应该绝对的公平,但应该保证每个参与者或者想要参与者都应该有个公平的机会。这个公平的机会就是:考试。教育最终的目的不单单是扫盲教育,更多的职责是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优质的人才。

“校外培训机构”之殇

为什么教育机构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阶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家不会五十步笑百步,也不会互相攀比,这在对待学习上也是如此,记得那个年代的孩子童年是在田野里,草洼里,和水边和小伙伴们愉快地度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档次,社会阶级分层也逐步成型,人们慢慢意识到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社会价值导向上,逐步演化成:想要打破阶级壁垒,就只能依靠学习。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义务教育显然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这总需求的。人们想要更加优质的教育,加之房地产绑架了这种需求,各种各样民办的学校就诞生了,优质的资源快速的从义务教育学校转换到了各种民办学校,最终导致民强公弱。在这种优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想进入名校接受更加优质的服务,自然而然的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这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开始阶段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让孩子进入到名校。后来发现这种需求越来越多,那好,我们就来世界上最公平的办法---考试,最后普通的考试也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接下来,增加奥数奥语学习……最后演变成我们如今所说的“掐尖”。这一过程,以学校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就只能交给教育培训机构了,当教育让步给商业,那么畸形化的发展也是避免不了的。教育培训机构,在这种社会培养的环境下,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教育机构为教育贡献了什么?

那么教育机构难道真的一无是处?教育培训机构虽然畸形化发展,但是说它一无是处,确实有失偏颇,至少满足了部分人群的想要进入名校接收更加优质的教育的需求。教育机构也是迎合了名校招生的口味,迎合了家长想要孩子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给家长,孩子造成沉重负担的不只是教育培训机构,而是整个教育氛围和社会生存环境共同造成的。换句话说,教育培训机构是个“畸形儿”,而整个社会教育氛围和社会生存环境就是这个畸形儿的“父母”,“孩子”选择不了自己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在这里,并不想为教育培训机构摇旗呐喊,但客观地说,教育培训机构是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问题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学习,如同任何一个事物,有人擅长,有人不擅长。但是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压力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培训机构一边“咬牙切齿”一边“趋之若鹜”。非要在学习上一较高下。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呢?

教育培训机构只是整个社会教育畸形的“背锅侠”和“出气筒”。

教育机构该留还是该“杀”?

近几年,各种“素质教育”的说法见注与各个媒体,国家也逐渐的意识到了教育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地也在努力的扭转这个局面。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摇号上学”这样的奇葩政策,但毕竟还是行动了。国家在教育领域的行动,看得出已经意识到教育的严重偏离。但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教育绝不是单独哪一个方面就可以拉回到正轨的。如果不设计好多样化的社会阶层上升渠道和多样性的社会生存环境,那么“素质教育”只会变成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

教育机构该留还是该“杀”?其实很简单,社会评价体系回归正轨,引导教育机构良性合理发展,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使培训机构是教育的拥趸,而不是教育畸形化的“帮凶”。

“校外培训机构”之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