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本文共計6200字,反本能思考。

這是智遠的第09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反本能的能力越強,

自己的思維密度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會越大。

我時常會在生活中會面臨這種場景的選擇,電視劇很好看,可是今天的“寫作”還沒有完成,如果明天寫,今天就錯過了一次推送的機會。

但是電視劇劇情特別好,今天才更新,而且前面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集,該怎麼選擇。

短視頻確實很好看,能夠讓我獲得短期精神上的快樂,可是如果我刷半個小時,就浪費掉了今天讀書的時間。

於此,我們每天每個時段都面臨很多的事情,你要做出不同的決策。

而這決策的背後,就是自己要付出的機會和成本代價,這種決策的行為,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基礎的“反本能”行為之一。

往往一個人反本能的能力越大,他的自律度就會越高,同時從長期發展角度給自己帶來的收益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金錢上都是巨大的。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01.關於“本能”和“反本能”。

假設給“本能”一個定義的話,網絡上的解釋是:人出生以後,自帶或者稍微經過學習,培訓教育形成的“思維定式”,你也可以理解成“先天性行為”的一些特徵等。

  • 我給你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在一個會議上,同事覺得你的PPT做的非常的差勁,瞬間從凳子上站了起來diss你了一頓,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擊”,而不是判斷。

你看到對面有一個男的過來,後面被4-5個人追趕,這個時候他邊喊邊跑,快跑,你看到這種情況也會趕緊跑。

你今天很忙,到了10點鐘才下班,但是在乘坐地鐵的路程中,依然會拿出來手機去刷信息流,甚至是短視頻來滿足自己短暫的“內心快樂”。

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受傷了很痛等,這一切的行為折射的規律就是基本的“本能反應”。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常見本能反應生活中引發的問題:

肥胖:很多人其實知道胖了很難看,胖了容易引起三高,但是

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慾。

這本質除了多巴胺在作怪之外,就是自己常有的本能反應給予的發射,吃吧,沒關係,就一點,不吃怎麼減肥等。

焦慮:很多人經常不自覺的抱著手機去刷,生怕自己去漏掉了重要的信息,看了半天,你還會覺得很奇怪,今天怎麼沒有新消息。

如果你仔細研究會發現,這是你的行為系統,讓刷手機這件事情形成了“定式”。

大量的信息攝入,會莫名的讓腦系統停不下來,而產生的信息焦慮。如果你稍微遲鈍點,或者離開手機,會發現似乎也沒有那麼多事情讓自己處理。

懶惰:你知道學習令人進步,這件事情只要執行下去就會有好的結果,但是就是不想行動。

因為待著很舒服,行動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甚至於腦力,你總是喜歡用”即時最舒服的方式來處理事情,算是一種規避壓力的自我保護機制”,最後看著別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關於反本能:

反本能,顧名思義就是在做事情前,謹慎的去思考一下。有人認為,簡單的事情可以聽本能的,在個人成長中,想要走的更遠,自己就要學會“反本能”。

比如多喝水,喝水這個動作是本能去做的,但是

我們什麼時候去喝,喝的時候喝多少,這個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再比如,我們在職場中,上司交代自己去辦個事情,我們是怎麼做的,90%的人腦海裡面反應是,“好,我馬上去做”。

但是反本能的做法是聽完之後,在腦海中將任務進行梳理,並將任何進行復述,並結合專業知識詢問關鍵點的支持,如何開展行動,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都會進行判斷。

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交給本能反應去做,它就是簡單的事,只能代表的是完成,你如果學會反本能,那麼自己會把事情做的更漂亮,自己在職場中將會走的更遠。

  • 身邊反本能的案例:

我身邊有個同事對自己非常的嚴格,作息規律,工作健身閱讀娛樂,每天都排的很滿,工作起來也是按部就班,每個時間段做什麼都有詳細的計劃,如果超出時間預算還會做總結和反思。

我非常佩服他,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這種狀態難以理解,但這種狠換來的直接結果是他在工作上非常的優秀。

公司老闆知道他要離職,親自挽留他,身材結實穿什麼也好看,也從沒見過他生病。

比起這些超級自律,反本能的人,我更佩服那些知道很多道理,“循環往復”不去行動的人,他們才是真的狠,狠到讓自己陷入無解的痛苦中,永遠掙扎在慾望和本能構築的漩渦內原地踏步。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我一直秉承一個觀點,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人生來有慣性,或者稱之為“惰性”的,很多人沉溺於自我舒適區而抗拒做出改變。

習慣把工作熬到最後期限去完成,習慣在休息日看劇玩遊戲打發時間,習慣在陌生場合縮在角落裡面玩手機,而這種最舒服本能性的保護機制,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失去很多在面前的機會。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02.思維定式,認知升級過程。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學過很多方法論,依然用不到工作中,對於“成長”反本能,或許我們應該嘗試學會讓思維變懶,行動執行力跟上。

我們每天的大腦都在經歷大量的信息攝入,來影響自己的判斷,你會發現時間久了,學習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但是行動卻差了,那是因為“大腦慢系統”出了問題。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 慢系統和快系統:

我們的大腦中是有兩套運作系統的,快系統就是自己的“直覺系統”,是我們無意識的快速思考模式,也不需要消耗什麼能量,屬於本能。

慢系統做出的決策通常會經過“思考”,但是同時也會需要消耗更多的能力,為什麼從小學到大學,老師一直強調,不要死記硬背,要多“理解”。

當自己真正“理解”了,那麼在背誦英語或者文科的內容的時候便會很快掌握。

大多數情況下,大腦都會自動選擇“快系統”去處理事務,往往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快系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比如領導讓做個PPT,很多人不用思考的就套一個模板出來。

只有在“快系統”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慢系統”才會啟動

,也就是反本能就會被激活,會思考“為什麼”。

因為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而消耗過多能量對生存是不利的,也就是說,只有當思考可以增加我們生存敷衍幾率的時候,才會啟動“慢系統”。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理性思考“,本質上就是反直覺,反本能的思考,想要像牛人那樣成為一個高質量的思考者,我們就得多用“慢思考”系統來解決問題。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

思維“定式”是固定在大腦中的一套思考方式,不需要他燒腦就可以完成,思維定式的影響是來自於“媒介信息傳播給我們的印象”,“個人認知的偏差”等多方面。

朋友跟我討論“學習最難的是什麼”,想來想去,堅持閱讀,持續輸出,挑戰舒適區,承認自己無知等,都相對比較簡單的。

我覺得最難的是能再成長的道路上及時剔除曾經那些錯誤的,或者是以前正確但現在已經過時的經驗和價值觀。

李笑來在一個專欄當中說過,認知升級是一個不斷打臉的過程。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去一家公司面試社群運營的leader,老闆問你社群運營從0-1怎麼搭建,你肯定告訴他的模型是“我原來怎麼做的”一系列方法論。

甚至很多人都不加思考的認為這套模型SOP,可以用在很多的領域,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人群結構的不同,平臺屬性的不同,針對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思維定式”,當我們遇到一個不太瞭解的項目,或者是陌生人,往往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我們做深入的瞭解。

這個時候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就是迅速套上一個“思維定位”,“固定形象”“固定模型”。

這也是我們最“擅長”的事情,及時下定義。比如:“這個人形象邋里邋遢,那麼估計內在也不怎麼好”。

很明顯,這種思維定式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誤的。

如果自己不加以反本能的思考,就會阻礙我們去認清身邊的一些事情,就好比你帶著墨鏡去看世界,永遠加上了一層濾鏡一樣。

我們在於吸收外界帶來嘈雜的信息的時候,就要有“反本能”的意識,調動自己的“慢系統”加以思考,去處理信息,結合有效的依據,才能得出有效的答案。

思維定式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而價值觀直接折射的就是自己的“行動方式”。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比如一個人覺得上班就是打工,打工就是把自己工作做好。

那麼你可以觀察,一旦這個思維在大腦中形成“價值觀”,他就很難讓自己的認知升級到“上班就是給自己未來創業積累經驗最好的時候,這樣的想法。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昨天的行為很傻,或者是某件事情的做法很LOW,那麼本質今天的自己認知思維就沒有得到升級,這就是”反本能“大腦中折射的下意識反應。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03.改變“我以為”和“習以為常”。

認知都是在“不斷打碎中”成長的,有的時候,“我以為”的主觀不一定是最正確的,從本能角度,我們都喜歡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而忽略了別人的說法。

高認知的人,更喜歡思考和反省,分享他們覺得更有邏輯和詳細的信息的事情,而低認知的人,他們更喜歡聽有情緒的故事,更容易自己感動自己。

雞湯越是橫飛,我們越是要潛心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你的大腦是懶惰的:

為什麼“改變”很難發生,你為什麼喜歡待在舒適圈?你為什麼情願每年每天上下班3個小時,都不願意換一個離公司居住更近的地方,讓自己過的舒服些,利用閒暇時間去提升自己賺錢的能力?

而這些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我以為的“本能”反應。本能雖然可以讓我們用極為微弱的線索知道危險,但是卻無法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

而對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們反抗本能的直覺和思維,就是“我以為”。當戰勝潛意識裡面美化自己的本能時,我們才能更好地正視自己的不足。

當戰勝攻擊的本能時,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當戰勝邪惡的本能時,我們才能更好的看清真實的世界,甚至於洞察事物的原貌。

只有通過“反本能”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夠從已經習慣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夠對抗阻礙我們大腦當中的“我以為”。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 不要調動“我以為”: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張拿著你做好並打印的PPT,跑到你的辦公室,上去就質疑你為什麼要用黑白紙打印,如果你不加思索,利用本能反應處理,

則“一頓大吵”。

如果你利用“慢系統”反本能的方式處理,肯定會“靜下來”,聽他講完事情的緣故,他說:“你的這個PPT很好,但是有一點沒有到位,用彩色打出來客戶接受度更高”。

你聽完之後,肯定會“喜笑顏開”的重新打印一份,你看,通過“本能”和“反本能”處理事情的方式和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千萬不要調動“我以為”。

大腦既定的“我以為”,是不思考的,它是“懶惰的”,改變這一點點,一旦形成習慣,會影響你的個人“價值觀”。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給“習以為常”上升PDCA循環:

“習以為常”和“我以為”本質是相通的結構,習以為常是沉澱了許久的思考模式,而“我以為”是基於“習以為常”之前。

如果把我以為比作是“基石”,那麼“習以為常”就是基石上的第二增長,你也可以理解成我以為是1,習以為常是“我以為”乘以100,大量的可以練習,形成的自動擋。

如果要改變習以為常,那麼要先從“大腦思考”下手,學會給大腦做任何事情之前加上一個“心理暗示”,這樣最做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清除原有的“我以為”。

  • 為什麼要放鹽:

我們做飯,每個家庭受到的文化薰陶不同,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炒菜喜歡放“鹽”,而有的喜歡用“雞精”所代替。

這就是習以為常的定式,那麼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要放雞精,而不是鹽呢”,相反也是一樣。

這也好日常中有的人因為喝可樂而無法自拔也是一樣,戒掉一個東西,改變我以為和習以為常,有兩個關鍵點,其一是清除原有的本能反應,其二灌輸心理暗示,讓心理暗示徹底代替原有本能屬性。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 如何清理和灌輸:

在準備做出本能反應的時候,戒掉“我以為”,給大腦灌輸一種新的心理暗示,一段時間以後,你在發出這種本能反應的時候會同時做出第二個動作“灌輸暗示”。

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原來的“思維方式”會被完全取代,說白一點,就是理性決策,給原本的“習以為常”形成的本能,設定PDCA。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04.好好思考,加上行動。

如果你問我怎麼反本能,我會直接告訴你“走出舒適區”,我們的底層操作系統是大腦,基於大腦之上的是“情緒”,而基於大腦和情緒之間的是“思考”。

我們的本能行為指的是:“符合情緒的行為”,高興就希望更多,不舒服就希望停止。

  • 走出舒適區:

比如你和一個人聊天很開心,就會很願意和他做朋友,準備考試很痛苦,就會想著儘可能拖延,鍛鍊身體特別苦,所以大部分人減肥很難成功。

簡而言之,“順應本能的需求”,會讓我們感覺到舒服,但這種舒服,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走出舒適區,決定了我們要努力對抗情緒對我們的控制,要選擇和我們的本能,情緒體驗相違背的選擇,所以這注定不是一件輕鬆舒服的事情。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 戒掉急功近利: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很大的決心去完成一件事情,在一些情況下,我們也確實做到了踏出第一步,比如說給自己買非常專業的運動設備,開始實踐我們的減肥目標。

但是如果連續跑上三天或者一個禮拜,並沒有及時收穫自己期待的健身效果,那麼很有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方法或者策略不對,

心態上就會有影響,行動上如果在出現迷茫,那麼原計劃就會進行不下去。

比如你想做短視頻,很多人開始思考的不是我要做什麼內容,而是配什麼設備,結果配了後發現,剪輯太難,不會拍攝,無非是給自己增加難度,最後不了了之。

在實際行動中,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來看,沒有太大變化,急功近利,註定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會更加困難,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因為事情的收益往往都是滯後性的,改變不會即刻發生,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拿不到結果,我們很容易對可行性產生懷疑,所以我們必須克服本能。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提高認知:

認知的提升,如果讓我去形容,我也無法直接給予定義,但是我一直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並且不斷的自我完善。

敢想敢幹:

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想,我就會不斷的讓他變成行動,並且去落實,比如寫作這件事情,我在前期就給大腦裝上了“心理暗示”。

必須要求自己“寫問答”,“寫筆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總結自己,倒逼輸入,輸出,梳理體系,提高思維。

每當深夜的時候,我就會嘗試分析自己的性格,屬於什麼類型的人,任何時候不給自己設限,且不同的時段不斷的挑戰自己原有的認識,打破重組。

逼近比自己優秀的人:

我每個不同階段都會去尋找參照物,參照人。如果你想深度學習,那麼你就找到身邊或者這個領域比你優秀的人,並把他作為你的參照物。

從本質上講,跟他們學習然後不斷迭代自己,你會發現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抱著交朋友的心態,並願意自己先付出,比如(多溝通,多幫忙)等。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配圖僅供閱讀體驗)

  • 拒絕坐井觀天:

從人性上講,我們都不喜歡思考,都喜歡用昨天的辦法解決今天的問題,這種捷徑的方式其實會害了自己。

在工作中,我現在所有的表格,計劃,PPT都嚴格要求自己去“行動”完成,而不願意用原來的筆記,計劃套用。

人都是圈層的,如果每個月有額外的金錢和積蓄,那就去花錢買圈子,進圈子本質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升級自己的過程。

每一個圈子裡面都有厲害的人,自己完全可以去像他們請教,主動的勾搭,很多的疑惑,別人已經走完或者解決,我們只需要找到合適的人即可,當然除了這些方法之外,讀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頂級的思考,來自於反本能。

所以,你看,在這些所有問題面前,本質都是有了答案,而怎麼反本能?還是要靠自己的決策力和理性的大腦思考,加上有效的執行方式。

核心觀點:

如何反本能:“剋制懶惰”,“延遲滿足”,“好好行動”,“多多思考”。

離開舒適區往往意味著短期效能的降低,放棄舒服的環境可能會造成短暫的不舒服,但是越是能夠剋制自己本能的人往往越會變得更優秀,懂得適當的延遲,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