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攝影:黃靈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更尕多傑“圓夢”了。
在無數個推開宿舍房門的瞬間,望著早已進入夢鄉的學生和那“掛”在牆角的煙囪,他都能和撲面而來的溫暖撞個滿懷,只不過跟以前不同,空氣裡再也嗅不到一絲絲的煤煙味。
從10年前開始,更尕多傑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的一名宿管老師。曲麻萊縣位於我省西南部,地處三江源核心保護區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區之一。
其實,曲麻萊縣更應該被人所知曉的是它的另一重身份,作為江河源頭的它是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養地。這得天獨厚的資本賦予它世界級高海拔地區的特質。受此影響,牧民群眾生產方式單一,是我省乃至全國條件最為艱苦、經濟發展最為滯後的縣份之一。 4500多米的平均海拔讓這裡只有冷暖兩季,而取暖季長達十個月之久。受制於較為落後的基礎設施,過去取暖,城區主要靠燃煤,牧區則靠燒牛糞。
在溫暖的宿舍裡學習。攝影:張多鈞
檢查維護供暖設備。攝影:鹹文靜
為學生講授生態知識。攝影:張多鈞
今年47歲的劉俊是更尕多傑為數不多的來自外地的同事。20多年前,祖籍四川的他從學校畢業便來到曲麻萊縣工作。也許是因為這一特殊的身份,剛開始那幾年的校園生活讓他印象深刻,牛糞更是其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到週末,學校就要組織老師和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勤工儉學,去縣城周邊的草原上撿牛糞,以解決下一週教室的取暖問題。”劉俊回憶,當年,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客觀因素影響,大煤在曲麻萊縣市場上十分緊俏。為了彌補這一短板,牛糞這種在草原上遍地都是的“燃料”很快就被學校加以利用。
“雖然週末能撿回來不少,可這牛糞燒得快,教室裡的溫度沒一會兒就降下去了,幾節課下來手腳冰涼。”相比把牛糞堆放在教室裡造成的“汙染”,不保暖則是讓劉俊最頭疼的地方。幾年後,這種形勢慢慢發生了轉變。
2006年,從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元旦才仁大學畢業,回到母校任教。作為二年級2班的班主任,除了正常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需要負責解決教室的取暖問題。為了妥善處理這個難題,元旦才仁的時間並不是按照學期或者月份來計算,而是需要精確到每週。此時,縣城已經有兩處出售大煤的地方。每到週末,他就會跟學校其他班主任一樣,提前採購好下一週所需的煤炭。由於常常是“僧多粥少”,有時還需要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當然,難題不僅僅在於要按時按量進行補貨,還要及時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好讓他們在早上來學校幫孩子生爐子的同時提供一些牛糞引燃。
才仁忠尕的母親松雅是一名家庭主婦。這項任務對她來說輕車熟路。在需要生爐子的那幾年裡,她和班上其他走讀生的家長一起輪流完成。由於住在縣城,她還會購買或者去牧區的親戚家找一些牛糞放在家裡。
相比之前只靠牛糞取暖的日子,有了煤炭的教室顯然更加暖和。“一下課學生們便湧上來圍在爐子旁烤火取暖”的畫面是元旦才仁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場景之一。
按周計算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13年。
這一年,學校開始統一採購大煤,班主任再也不用為各自班級的用煤問題操心。但作為宿管老師的更尕多傑依舊要為這件事而擔憂。不同於人們對這一職業的刻板印象,更尕多傑和同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每天下午為所有的宿舍生好爐子,以保證學生在下課後能有一個溫暖的住宿環境。正因如此,更尕多傑的工作像日出日落一樣恆定,每天下午5時30分開始生爐子,晚上8時30分檢查一次,11時進行第二次檢查。
“燒牛糞和煤需要及時添火不說,最害怕學生因為煤煙出現意外,所以每晚兩次的檢查必不可少。”雖然心裡也琢磨著學校啥時候能像城裡那樣用上暖氣,可更尕多傑明白,相比過去燒牛糞取暖,如今這日子已經好多了。
2016年,一完小發生了一件大事。隨著縣城燃煤鍋爐供暖項目的完成,學校實現了集中供暖。這不僅意味著學生有一個更加溫暖、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包括更尕多傑在內的老師們也不用再擔心學生會在入睡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翻天覆地。
至今元旦才仁都記得學校用上暖氣後心裡的那股喜悅。告別了牛糞和大煤,教室後面空出來的地方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區域,各式各樣的圖書角和置物櫃成為教室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這種變化仍舊存在弊端。翻開硬幣的另一面,費用高、汙染大,取暖效果不理想的缺陷不容忽視。
資料顯示,曲麻萊縣集中供暖區域分老城區和新城區,供暖已覆蓋老城區39個單位,新城區28個單位和4個學校,共計71個單位。項目建成後,測算項目年耗煤總量約3.28萬噸,年燃煤支出約3608萬元,年耗電158.05萬千瓦時,年耗水量2.45萬噸,供熱水處理系統年用鹽137.94噸。每年投入成本較高,且對大氣汙染較為嚴重。又因供暖期部分居民不居住在縣城、學校假期等情況,集中式供暖導致資源浪費,無形中增加運營成本。
“縣城的用電負荷僅為居民、辦公生活用電,電網負荷小,現有電網負荷3.2萬千瓦,本次電鍋爐接入,將增加電網負荷1.46萬千瓦,仍富裕1.74萬千瓦,完全能滿足‘煤改電’方案用電需求。”曲麻萊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多尕介紹,2018年開始,曲麻萊縣實施煤改電清潔能源應急改造項目,率先對縣城區域內的20多家單位進行改造,供暖面積近13萬平方米。
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2019年,一完小燃煤採暖的歷史正式結束,牛糞煤塊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項目實施後,學校在利用原有的一座鍋爐房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一座鍋爐房,安裝了4臺鍋爐,供暖面積近2萬平方米,完全滿足了全校教室、師生宿舍的採暖需求。
“多少年了,頭一回不用燒大煤了,我之前心裡還犯嘀咕呢,這電暖氣能暖和嗎?真是沒想到,那邊一啟動,宿舍裡就熱起來了。”供暖期第一天,更尕多傑把宿舍挨個走了一遍,在親身感受到屋子裡的溫度後懸著的那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其實,對於生態地位特殊的曲麻萊縣來說,通過實施清潔能源供暖工程,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極大降低了傳統取暖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黃河源頭的碧水藍天。
“比以前暖和不說,教室裡再也看不到煤渣和牛糞了,學校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要是所有人都能用上電暖氣,那家鄉就會變得越來越乾淨。”五年級一班的措永吉是學校環保課的忠實“粉絲”。幾年下來,通過一堂堂環保課,保護生態環境這顆種子早已在她的心裡生根發芽。雖然汙染排放量等這些詞彙對措永吉來說還稍顯陌生,但煤改電後她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教室變乾淨了、校園變乾淨了。
夕陽西下。
下午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學生三五成群走進了宿舍樓。站在樓前看著眼前一群群嬉笑打鬧的孩子,更尕多傑的臉上也不禁浮起了笑容。過去那幾年,這個時間可是他一天中最為忙碌的時候。
“嚯,真暖和!”很快,走進宿舍的學生歡快的聲音透過窗戶飄進了他的耳朵裡。
抬頭望向遠方,更尕多傑忍不住感慨道:“天,真藍啊!”(作者:鹹文靜 張多鈞 孫海玲)
【採訪手記】
取暖汙染不復存在
4月10日,走進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察覺不到任何春天的氣息,室外氣溫依舊徘徊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
不同於室外的寒氣逼人,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教室裡讓人感覺到了春天般的溫暖。看著正在專心上課的老師和學生,負責教務的副校長元旦才仁臉上寫著兩個字— —滿足。
坦白來說,這是一次很有“彈性”的採訪。正如我們所瞭解到的那樣,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清潔能源“煤改電”工程在曲麻萊的實施,在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今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出於這樣的考慮,我確定了這條線索,並且前往全縣第一批實現煤改電的單位——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起初也只是想親身感受一下教室裡的溫度,聽一聽老師學生內心的感受。
可是,在跟元旦才仁聊起這一話題時,我才意識到,對於這座曲麻萊縣建成時間最早的學校來說,變革不僅僅是煤改電這麼簡單。倘若一定要為其幾十年的發展變遷找一個再自然不過的落腳點,那麼取暖方式的變化無疑是最有溫度的印證。從牛糞到大煤,從集中供暖到使用清潔能源,每一次的變化都是這所學校發展進步中邁出的一大步,也是曲麻萊縣在民生改善、生態保護的進程中邁出的一大步。
在採訪中,元旦才仁告訴記者這樣一個變化。以前燒牛糞、大煤時,教室裡的溫度一直上不去,靠近火爐的位置常常是學生眼中的“寶地”。天氣最冷那幾天,下課鈴聲還未結束,就已經有學生湊到火爐前伸手取暖。而如今,教室裡溫度有保障,學生一進教室門,就先把厚外套脫下來放在一旁。
對於老教師劉俊來說,燒牛糞取暖的那段記憶是刻骨銘心的,無論是週末的勤工儉學還是講臺下那一張張凍得紅撲撲的小臉,在已經使用暖氣教室的今天都顯得格外鮮活而又生動;對於重回母校的元旦才仁來說,燒煤取暖的那段記憶是喜憂參半的,每個週末雷打不動地採購和看眼“餘糧”不足時內心的忐忑,讓他在哪怕時隔近十年後的今天回憶起來都大呼“操心”;對於宿管老師更尕多傑來說,負責學生宿舍保暖工作的那段記憶是難以忘懷的,生火、添煤、檢查……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的工作在如今看來,不僅僅是個人工作內容的變化,更是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證明;對於15歲的措永吉來說,三江源頭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早已不單單是環保課上老師向他們展示的一張張照片、播放的一段段視頻,更是自己的切身體會。由小見大,當校園的環境越來越整潔後,她相信家鄉的天一定會更藍、水一定會更清。
這些也許在旁人看來不足為奇的變化對於這座學校的師生來說卻是渴望已久。教室暖和,學生身上暖和,心裡更暖和。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校長索南多傑笑著說,實現煤改電之後,原來“黑、髒、累”的鍋爐運行工作停止了,鍋爐實現自動控制。學校長期以來因為運輸、裝卸、堆放煤和爐渣所造成的汙染難題也不復存在。最重要的是,每年減少取暖用煤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供暖期縣城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在曲麻萊縣,提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當地人反覆講到一個詞— —源頭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取暖方式的變遷既是當地社會發展進步的見證,也是曲麻萊縣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探索與努力,而他們也將在這個過程中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作者:鹹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