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安南國,最早出現在秦朝

(當時屬於嶺南,沒有名字,安南是唐朝時期出現的詞),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後派50萬大軍南下遠征,並在嶺南(現在的廣東福建以及南越等地)附近開闢國土,而安南就是當時嶺南的一片區域。

可能會有朋友問,難道就是這個安南國獨立了嗎?那他又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各位先彆著急,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安南國獨立了,而它也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兒,至於它跟我們的關係您可以再往下看,很有趣也很有意思,但如果到了近代,那就是一個很悲慘很沉痛的事故。

一、秦漢時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筆者在標題中提到,有個地方(指安南,但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後面會提到)在秦漢時期歸我們,始皇帝派人將這片區域佔領,而在漢武帝時期正式將他納入我中華民族的版圖。

二、唐宋時期

而後面提到的唐宋時期獨立,是指在安史之亂後唐朝一度衰落,因為此地距離中原比較遠,所以唐朝也失去了對安南國的控制。而到了五代十國,當時的吳權(南漢的靜海軍節度使,後來背叛南漢在該地區自立為王)在此地叛亂,並趁機獨立,後世的宋朝因為主要對手的北方的遼國,所以也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收服他,因此在後來的數百年裡該地區一直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三、明清時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隨著宋朝與元朝的滅亡時間就來到了明朝,而我們與他的故事也在中斷了數百年後又一次展開。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8年曾下令編纂一本名為《皇明祖訓》的家書,目的是告誡後世子孫要遵守自己的規矩。而在這《皇明祖訓》當中有一個不徵之國(有明一朝永遠都不征伐的國家),安南國正好是當中的十五分之一(一共15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但朱元璋還是高估了他的影響力,在他死後不到50年,因靖難之役而上位的明成祖(最初的諡號為明太宗)朱棣還是發兵攻打了安南國,領軍統帥是當時有名的大將軍英國公張輔。打下安南國後,朱棣就在那裡撤去安南國號,改為交趾布政使司,並駐軍統治。但隨著大軍離開朱棣去世,當地的駐軍也興起了一股貪汙腐敗之風,最後因為壓迫當地居民過甚,所以當地百姓用一波又一波的起義將明朝駐軍擊潰。

那會兒剛好是明宣宗朱瞻基剛剛即位,於是明軍又一次前往安南國鎮壓叛亂,筆者翻遍史書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秦漢時期我們在那裡的統治雖然不是直達根基,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和諧的。而唐宋時期,我們放棄了直接統治,而是採用藩屬國的形式來掌控,但到了明朝,我們與安南國也就是交趾的關係處於一種,要麼在鎮壓叛亂,要麼在鎮壓叛亂的路上,總之就是非常的不和諧。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但好在明宣宗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撤回大軍,同樣用藩屬國的形式控制安南,這一趨勢一直保持到了明世宗嘉靖時期。嘉靖十八年(1539年),安南國內亂,新上任的國君因為是篡位的,沒有得到明朝的認可,因此惹怒了嘉靖帝。但這位國君重金賄賂嘉靖帝近臣,因此得以脫險(當時大軍已經集結完畢,隨時準備進攻安南),他脫險之後又自縛國內大臣前往明朝謝罪,最終安南國又一次成為降為明朝屬地,成為安南都統使司,並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在這兒筆者簡單說一句,明朝初期安南一直反覆地叛亂,但中期又主動投降並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這就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強扭的瓜不甜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明朝滅亡後,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領土並且還有所擴張,而安南國自然也不會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時期安南曾爆發過一次叛亂,但被平定。但乾隆死後,嘉慶剛剛即位,就收到了安南又一次內訌的消息,此時的嘉慶本想維護自己宗主國的地位,但因為國力不允許只能作罷。內訌結束後,新上任的安南王派遣使者到清朝要求嘉慶封他為南越王(國),但被拒絕,原因是嘉慶擔心他圖謀不軌,因為南越之地太大。經過一番思索後嘉慶封他為越南國,並允許其成為藩屬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四、現在

從上文大家應該能看到越南的前世今生,而在嘉慶以前他也一直是屬於我們的,但嘉慶之後越南獨立,並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筆者在前面提過,到了近代這是一個悲慘又沉痛的消息,為什麼這麼說呢?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這一戰我們傷亡了大約3.4萬人,其中僅失蹤和犧牲的就有8500人之多。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那些射向我們子弟兵的彈藥,竟然都是以前我們為他們提供的,打開他們的彈藥箱,清清楚楚的漢字讓無數人憤怒,所以筆者說這是一個很悲慘,很悲傷的事故!

參考資料:《史記》《明史》《大越史記全書》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