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安南国,最早出现在秦朝

(当时属于岭南,没有名字,安南是唐朝时期出现的词),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后派50万大军南下远征,并在岭南(现在的广东福建以及南越等地)附近开辟国土,而安南就是当时岭南的一片区域。

可能会有朋友问,难道就是这个安南国独立了吗?那他又跟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各位先别着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安南国独立了,而它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儿,至于它跟我们的关系您可以再往下看,很有趣也很有意思,但如果到了近代,那就是一个很悲惨很沉痛的事故。

一、秦汉时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笔者在标题中提到,有个地方(指安南,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后面会提到)在秦汉时期归我们,始皇帝派人将这片区域占领,而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将他纳入我中华民族的版图。

二、唐宋时期

而后面提到的唐宋时期独立,是指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一度衰落,因为此地距离中原比较远,所以唐朝也失去了对安南国的控制。而到了五代十国,当时的吴权(南汉的静海军节度使,后来背叛南汉在该地区自立为王)在此地叛乱,并趁机独立,后世的宋朝因为主要对手的北方的辽国,所以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收服他,因此在后来的数百年里该地区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三、明清时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随着宋朝与元朝的灭亡时间就来到了明朝,而我们与他的故事也在中断了数百年后又一次展开。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8年曾下令编纂一本名为《皇明祖训》的家书,目的是告诫后世子孙要遵守自己的规矩。而在这《皇明祖训》当中有一个不征之国(有明一朝永远都不征伐的国家),安南国正好是当中的十五分之一(一共15个)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但朱元璋还是高估了他的影响力,在他死后不到50年,因靖难之役而上位的明成祖(最初的谥号为明太宗)朱棣还是发兵攻打了安南国,领军统帅是当时有名的大将军英国公张辅。打下安南国后,朱棣就在那里撤去安南国号,改为交趾布政使司,并驻军统治。但随着大军离开朱棣去世,当地的驻军也兴起了一股贪污腐败之风,最后因为压迫当地居民过甚,所以当地百姓用一波又一波的起义将明朝驻军击溃。

那会儿刚好是明宣宗朱瞻基刚刚即位,于是明军又一次前往安南国镇压叛乱,笔者翻遍史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秦汉时期我们在那里的统治虽然不是直达根基,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和谐的。而唐宋时期,我们放弃了直接统治,而是采用藩属国的形式来掌控,但到了明朝,我们与安南国也就是交趾的关系处于一种,要么在镇压叛乱,要么在镇压叛乱的路上,总之就是非常的不和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但好在明宣宗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撤回大军,同样用藩属国的形式控制安南,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到了明世宗嘉靖时期。嘉靖十八年(1539年),安南国内乱,新上任的国君因为是篡位的,没有得到明朝的认可,因此惹怒了嘉靖帝。但这位国君重金贿赂嘉靖帝近臣,因此得以脱险(当时大军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进攻安南),他脱险之后又自缚国内大臣前往明朝谢罪,最终安南国又一次成为降为明朝属地,成为安南都统使司,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在这儿笔者简单说一句,明朝初期安南一直反复地叛乱,但中期又主动投降并一直持续到了明朝灭亡,这就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明朝灭亡后,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大部分领土并且还有所扩张,而安南国自然也不会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安南曾爆发过一次叛乱,但被平定。但乾隆死后,嘉庆刚刚即位,就收到了安南又一次内讧的消息,此时的嘉庆本想维护自己宗主国的地位,但因为国力不允许只能作罢。内讧结束后,新上任的安南王派遣使者到清朝要求嘉庆封他为南越王(国),但被拒绝,原因是嘉庆担心他图谋不轨,因为南越之地太大。经过一番思索后嘉庆封他为越南国,并允许其成为藩属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四、现在

从上文大家应该能看到越南的前世今生,而在嘉庆以前他也一直是属于我们的,但嘉庆之后越南独立,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笔者在前面提过,到了近代这是一个悲惨又沉痛的消息,为什么这么说呢?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这一战我们伤亡了大约3.4万人,其中仅失踪和牺牲的就有8500人之多。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些射向我们子弟兵的弹药,竟然都是以前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打开他们的弹药箱,清清楚楚的汉字让无数人愤怒,所以笔者说这是一个很悲惨,很悲伤的事故!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大越史记全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