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图 |罗飞扬

摘自:瓦屋山报1997年12月15日

回归自然 钟情山水

透过前几年诗歌实践的轨迹,人们惊喜地发现,新诗已经重新确认了自己站立和生长的土壤,即自然——人类的祖先。其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许多诗人又重新发现了乐在山水中意象的重大意义,那些在文坛,特别是瞬息万变的诗坛变幻大旗下仍然坚守本土创作的山水诗人重新被诗坛内外的人们以更加夺目的内质光圈定位。就在这个时候,青年山水诗人一辈子的第一部诗集《瓦屋仙山》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诗集共分为“护林巨剑”、“和树交谈”、“瓦屋仙山”、“老君木雕”、“生态环保”五辑,收录了诗人近两年来在瓦屋山上创作的48首诗歌。

作为最高秩序的精神产品,诗与思是紧密结缘的。在读完《瓦屋仙山》这部诗集后,我发现诗人一辈子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巨大跨越,即他诗思的触角关怀已经由一种乡愁的宣泄,开始转向对历史、人生、现实、民族前途等问题的思考,真正的生命底蕴和生命意识向度已经是通过山水诗表现出来的最重大和最主要的主题,其涵盖度较他早些年的作品要深刻得多,如他的《植树的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彻悟,《瓦屋山红叶林》讴歌了生命之美;《老君木雕》则颂扬了一种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并且,诗人在自己的终极关怀中,还勇于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展示那些可感觉的物象之后潜在的力量和深邃,使我们看到了其诗歌纯熟的艺术性和涵蕴的丰富性。

在现在这一样需要忠实地倾听的时代里,绝大部分新诗作者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的放弃尾韵的使用,不再借鉴古典诗词和民歌中固有的格律形式,特别是十四行诗的引进,使许多能够坚持用韵的诗作者趋之若鹜,而一辈子却冒着使诗歌表达就得简单地危险,坚持着依循的音乐美而努力着,他的这部诗集中的绝大部分诗作都注意到了自然的美感,其语言富有节奏,旋律感强烈,并且随情选律,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此外,诗人一辈子还特别注意在诗节中控制行数,对句式、行数有意识地给予了一定的约束,对行内及行间韵的自觉呼应也进行了一些恰到好处的处理。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其诗歌的美感。

诗人在凝炼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诗集中的四十八首诗中,有不少像《植树的人》、《瓦屋山枯树图》、《瓦屋山索道》、《瓦屋山佛光》等十行左右的短诗。在这些短诗中,真挚而凝炼的感情,从散发着芬芳泥土自然气息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其指向的丰富,信息的博大其思想内容之深刻,都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这本诗集,仿佛有一只抚摸灵魂的温柔大手伸进了我的思想领地,将一股股浓烈的沁人心脾的的山水情输入我的内心深处。一辈子是以乡土诗人的面貌走进诗坛并扎根诗坛的他的成功也许最大程度上地在于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状态,准确的占领了自己对艺术张扬的最佳领域,最大审美限度地在诗歌殿堂里选择了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抒情载体、角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意象,去进行自己的诗歌实践。在这部诗集中,诗人还把人生的哲理、时代的精神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揉进瓦屋山那质朴的气质,借助清新、明快的方式传达出来,即立足瓦屋山的山水乡情。歌唱生活,表现生活,从而开拓出了具有“瓦屋山”文坛典范意义的审美境界,这正如著名诗评家赵国泰先生在评价全国乡土诗时所说的,“我们的新乡土诗人主体定位就在这里”,所以我说,还是乡情。

写到于此,我想说:“一辈子,瓦屋山真美,如若有机会和时间,一定到瓦屋山来领略你的山水真情。”

作者:唐维杨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超大优惠来袭 | 安逸走四川,赏花瓦屋山(内含福利)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入园直通车 | 如何二次入园?优惠政策不清楚?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想要康养游?来瓦屋山就对了~

瓦屋记忆 | 回归自然 · 钟情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