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喬蔥蔥
分析心理學開創大師榮格根據人格傾向,把人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自此,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性格分類便深入人心。可惜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卻漸漸形成了外向理想型的價值系統,這種社會文化中的偏見使得無數的內向型人群遭受到巨大心理壓力。
為什麼社會對外向型人格倍加推崇呢?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都有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好像外向型的人更容易獲得和實現這兩種需求,他們總是遊刃於各種場合,揮灑自如,身邊圍繞著各種各樣的人,很輕鬆就能獲得關注和認可。
不可否認,外向型人格確實確實有著先天優勢,他們總是聚集焦點,鶴立雞群。但這並不意味著外向型人格更容易獲得成果,可以過的更幸福,在本質上,外向和內向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思考方式和行為表現有所差異。
精力的來源和恢復
內向型人格一般是從自我內在世界中獲得精力,比如觀念、思維、情緒等,他們喜歡儲存精力,過多的外部刺激會讓他們焦躁不安,難以自處,所以他們喜歡從安靜和獨處的時間或空間中補充精力;而外向者卻恰恰相反,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讓他們精力旺盛,他們喜歡毫不遮攔的像外界表達觀點,更加重視感官和外部刺激,從外部世界實現自我需要。
內向型的人更重視內心的感受,所以他們更喜歡深度,對他們來說,對事物或者問題深入的探討和鑽研才是他們所追求的,過多的問題和信息會產生過大的壓力,內向型人便會限制外部進入的信息,從而保證自己能集中精力去專注的思考。
外向型的人由於接觸的更多,表現的更活潑,自然他們是喜歡寬度的,好像對所有事都通曉一二,什麼事都能侃侃而談,思維比較跳躍,更樂於去追求更寬泛性的世界,多樣性是他們世界的主題。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務,內向型人應該學會平衡獨處和社交的時間,需要適當分配些精力去在人際關係中,避免過於孤僻而被世界孤立;外向型人責要適當限制自己的社交時間,多一些時間去獨處休息和思考,避免迷失自我。
性格優勢的差異
有的人並非一受到外界刺激就匆忙反應,而是先有定力地細察一番。這種性格之所以受人稱頌,是長期受教於學術和藝術浸淫的結果。要知道質能方程或者《失樂園》絕不是在一群動物社交的盛會中誕生的。一位某新聞記者曾如是說。
事實證明,很多的偉大發明或者藝術創造,恰恰都受益於這種內向且內斂的性格。
內向者更重視內心感受,過於專注的思考和探索讓他們做事更加穩重,更具目的性,更善於集中精力和花費時間去鑽研,這種沉浸式的自處模式不僅讓他們總是精力充沛,也恰恰是很多偉大創作不可或缺的因素,而這,正是很多外向性格者所不具備的。
梵高,肖邦,牛頓,喬布斯……這些享譽中外,眾人皆知的大師,如果不是內向性格的優勢,又怎麼會創造出家喻戶曉的《向日葵》、《夜曲》,牛頓定律,蘋果手機這樣偉大的作品呢?
當然,外向性格者的優勢也顯而易見。他們做事果決,自信活力,更擅長處理複雜和具有風險的事務,領導能力突出,這也正是讓眾多內向性格者羨慕不已的。
優勢互補,釋放更大的性格能量
俗話說,異性相吸,而這個“異性”在我看來,不單是指性別,也可以指代性格。
外向者和內向者彼此性格上的優勢剛好可以互補,碰撞出更令人驚奇的火花。
如何更好的互補,需要首先接納自己的性格事實,不要總以他人為鏡子去審視自我,不要自我懷疑,認識到自己的性格優勢,以平常心對待自己,對待和自己性格對立相反的人,不要試圖去迎合別人或者強加別人,接受無法改變對方的現實。
另外,保證給彼此獨立空間和時間的必要性,讓對方都能在自己舒服放鬆的狀態下獲得精力,發揮各自的優勢,按照各自的節奏和風格做事。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偉大的公司,往往都是外向者和內向者共同管理造就的,甚至很多美滿幸福的夫妻,在性格上也是內外互補。
所以,當性格不同之人,往往不在只關注自己的不同之處,而是求同存異,向著共同的目標,彼此取長補短,更能產生出乎意料的正向結果。
有個故事說:有兩隻貓玩耍時不小心掉進了煙囪裡,一隻臉上沾滿了灰塵,而另外一隻臉上乾乾淨淨。他們彼此看著對方,都以為自己的臉和對方一樣,所以,臉乾淨的小滿看著滿臉灰塵的貓,急忙到河邊洗了臉;而那隻滿臉灰塵的小貓看到那隻乾淨的貓,以為自己也是如此,就大搖大擺的回家了,結果把其他貓嚇得四散而逃。
我們做人就要避免成為像寓言故事中的兩隻貓一樣,不要凡事看著別人來審視自我,要把自己作為審視自我的鏡子,知長曉短,客觀的自我審視,認清自我。
愛默生說:儘量發揮自己,利用自己,這是你擁有的唯一財富。
只有認識且接納了自己,你才可以真正竭盡所能的發揮自我優勢,成就自我。
拾書達觀
內向和外的性格那個更好?
內向性格沉穩冷靜,思考縝密,慢熱,外向性格,熱情活躍,清純可愛,浪漫。:喜愛不同,各有所需,我對外向性格偏愛些。
初心永存52177172
外向活潑瀟灑我點[贊][贊][贊][贊][贊][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