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讀經典,長智慧。


親近自然,迴歸傳統。


以德潤身,以文化人。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著名歷史事件——“天津教案”。


因事關重大,曾國藩被清廷委任為直隸總督,全權處理此事。


當時,曾國藩已年至花甲。在此前寫給長子曾紀澤的家書中,他曾多次提及眩暈症狀以及眼病,身體狀況並不太好。


基於這樣的身體狀況,他本想“擬再具折續假”,希望能多休息一段時間以保養身體,可當天津教案發生之後,朝廷委以重任,他又再度起行。


曾國藩言及,“餘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致負其初心。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天津教案是一個棘手的案子,宛若燙手山芋。一方面是性情兇悍的外國,一個是群民激憤的天津百姓,曾國藩可以得罪誰?


得罪前者,或是國家之難;


得罪後者,卻是一世聲名毀於一旦之途。


曾國藩為了大局,為了不激成大變,陷入揹負罵名的境地似乎也就難以避免。


由於事態緊急,由於結果難以預料,再加上他的身體狀況堪憂,種種因素下,曾國藩心懷憂慮,以一種不惜一死的決心前往天津。


而在此之前,他給長子曾紀澤寫了這麼一封家書:“預囑身後事望二子不忮不求”


天津教案一事在此不表,有關曾國藩的褒貶在此也不多說。不是很清楚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資料,自行評論此事。在這裡,我只想和大家聊聊曾國藩的修身之道,聊聊他在向兒子囑咐身後事時提到的“忮”與“求”。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亦或是佛家,都講究修身。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一生都離不開這兩個字。


儒家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先修己身,再齊己家,而後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基礎。


曾國藩作為晚清名臣,作為後世美譽一完人,他對自己的修身工夫看得極重。


寫家書,也是他的修身工夫。


比如說,他教育自己的兒子要以勤儉為務,而他自己當然也是這般做的。在教育兒子的同時,他自然也加深了潛意識裡的勤儉念頭。


只不過,曾國藩是一個極謙虛的人。他常常在家書中自我反省,認為自己的勤儉工夫做的還不到位。所謂“餘平生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

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


如此云云。


當然,這只是一代大家的謙虛之詞,或者說,這是他對自己要求太過嚴格的緣故。


作為後人,我們總是將曾國藩評價為一代完人,殊不知曾國藩向來不求全,不求完美,反而獨獨求缺,求缺憾。


這是他的厲害之處。


曾國藩深諳易經之道,懂得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道理,所以從未求全,更別提自滿了。


作為後輩,我們應該向先賢學習的,正是他的勤儉,他的自謙,他的自我反省,以及下面要說的“不忮不求”。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曾國藩說,“餘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


“略涉”,稍微讀過一點書,這又是曾國藩的自謙話語。曾國藩好讀書,每日必讀,一日十頁,長年累月,是何等閱讀量?但即便如此,他還自言“略涉”。相比今多數人一年不讀幾本書的現況,他的“略涉”是何等令人敬佩。


他一生讀過那麼多聖賢書,在囑咐身後事的時候,要告誡給兒子的一定是最重要的。


“以不忮不求為重”,就是其中精華所在。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所謂“忮”,豎心旁加一個支。


一者,害;二者,嫉妒;三者,忌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說過,豎心旁,走心。忮就是一個走心的負面字眼。


不忮,也就是不害人,不嫉妒,不忌恨。


不因他人有功而嫉妒,不因他人有能力而嫉妒,不因他人有名有財而嫉妒。沒有害人之心,凡事以憑良心為準則。


我們可以時常反問自身,是否會有忮心?


尤其是身邊人有可取之處時,我們會不會分外眼紅?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再是一個“求”字,覓也,乞也。


曾國藩的解釋是,“

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


人們一般都是求什麼呢?


名和利。


得不到,想要求;得到了,又害怕失去。


我在之前寫《黃帝內經》隨筆時,也曾寫過相關內容。


所謂名,是外界給予自己的評價。所謂利,是外界給予我們的利益物質。


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


名利,都是我們外求的產物。


當然,對於名利,我們可以求。慾望,本就是難以磨滅的。凡夫如此,聖人也如此。但是對名利的追求需要有一個度。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再有曾國藩所寫“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如果所求過了度,慾望過了度,必定會成為患害。


一個容易知足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反之,如果一個人貪得無厭,那他的貪心為一定會其成為痛苦的源頭。


曾國藩曾寫一封家書,交代身後事,留下這兩個字教子修身


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的是,求可以有,但應該減少外求,而多多內求。忮心則不可有,有則去之。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我們本來什麼都具備,心裡什麼都有,為何要一直向外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