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在清末的時候,成都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叫作“少城時期”,在當時,清政府專門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在成都老城區修建了“城中城”,以維持滿漢互不往來的陋習,又因為這個“城中城”修建在戰國秦張儀所建的少城遺址上,故也稱之為“少城”。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城中城”,使得成都也有與北京類似的“衚衕文化”,在少城裡的巷弄都以“衚衕”相稱。

在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策凌敦多布入侵西藏,並殺死拉藏汗,情況十分危機,時任四川提督的康泰率兵出黃勝關,卻遭遇軍中譁變,不得不引軍而還。已失兵心康泰不可用,次年年羹堯令其護軍統領溫普進駐裡塘,增設打箭爐至裡塘驛站並增設四川駐防兵以應對戰事,康熙帝特授其為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當地的軍政和民事,同年少城內的旗人就在喇嘛衚衕為年羹堯建立了一座生祠,並將喇嘛衚衕改名為祠堂街,而這條街,卻見證著成都的歷史。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此一時彼一時,在雍正三年,風光之後的年羹堯被新上任的雍正帝開列大逆罪五條,欺罔罪九條,僭越罪十六條,狂悖罪十三條,專擅罪六條,忌刻罪六條,殘忍罪四條,貪婪罪十八條,侵蝕罪十五條共計九十二款大罪,賜其獄中自裁,獲罪之後年羹堯祠堂也跟著不復存在了,不過並未將至拆除,而是改成了關帝廟,祠堂仍在,供奉的主體卻換了,讓人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不過“祠堂街”這一名稱卻沒有改變,一直留存到了現在。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到了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使清朝滅亡,八旗兵隨之被解散,封閉的少城也因此開放了。進入民國時期的少城裡修築了大量的建築,很多建築還帶有歐式風情,使之徹頭徹尾的變了樣,祠堂街也不例外,它經過了兩次擴建,大量書店、報社、餐廳拔地而起,其本身也形成了連接東西的重要通道,成了“新文化街”。

據說在當時光私營的書店就超過八十間,所有書店都是開架售書,讀者可以隨便取閱,有不少人一站就是一兩小時,甚至遇見喜歡的還可以盡情抄寫,包括《西行漫記》《論持久戰》《彷徨》等進步書籍均有出售。還有不少工藝美術社、文具商店等,文化藝術氛圍濃厚,其中民國四川美術社的辦公地點就在祠堂街16號,多少喜愛並追求藝術的民國學生和文人雅士們都曾在這裡揮灑筆墨,這棟樓至今仍在祠堂街16號,只不過早已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了。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到了抗戰時期,由於這裡長期接受先進思想,更是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活動陣地,先後建立了7個支部和聯絡點,此時的祠堂街又變成了“革命街”。在1938年,當時中國共產黨發行的報紙《新華日報》的成都代訂處就在祠堂街38號,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成都唯一公開的對外聯絡處,據說周總理就住在38號的副10號的房間裡,董必武、彭德懷、林伯渠、吳玉章、鄧穎超等同志都曾來過此地。

與16號不同,38號至今仍有成都人居住在內,只不過已經是一個一般的居民小院了,不少人會前往拍照,網上的照片也足夠多了,我不太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只是在裡面隨走逛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到了新中國解放後,少城裡的建築因為大部分是“敵偽財產”,基本都被政府各級部門接收了,不過並沒有人真正在打理,很多建築都因為風吹日曬毀損了。最讓人遺憾的是在80年代90年代,成都市舉行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活動,這些缺乏打理的老舊建築,基本上“全軍覆沒”,消失在了歷史中。

目前,少城內未經翻建的古蹟建築僅存五處,其中一處便是“人民公園管理處建築”,這座從少城時期就留存下來的人民公園故事也頗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完的。不過這裡可以提一句,既然祠堂街是“革命街“,有革命就有犧牲,哪裡都不曾例外,於是這裡也修築了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以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士。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現今走祠堂街,除了一些院落,感覺已經日趨現代化了,不過已經具備一些老成都的感覺,完全不像是處於成都市的市中心,路邊上停著不少電瓶車或是環衛車,還有不少小店或是蒼蠅小館還開著,也許環衛工人或是電瓶車的主人就在隔壁的餐館吃飯,十分具有生活氣息。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歷史的車輪總歸滾滾向前,祠堂街也見證了封建時期的落後,民國時期的熱血以及新中國的富饒,祠堂街的老房子從某些程度上說已經漸漸的不再適合居住,但是已經與居民融為一體,希望能夠將其中有紀念意義的建築保留下來,作為歷史與城市發展的見證。

年羹堯祠堂竟變成抗戰基地?人民公園所在的老街,見證成都的歷史

圖/文 旅遊狂魔夏夏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