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在清末的时候,成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叫作“少城时期”,在当时,清政府专门为八旗兵及其家属在成都老城区修建了“城中城”,以维持满汉互不往来的陋习,又因为这个“城中城”修建在战国秦张仪所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也称之为“少城”。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城中城”,使得成都也有与北京类似的“胡同文化”,在少城里的巷弄都以“胡同”相称。

在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策凌敦多布入侵西藏,并杀死拉藏汗,情况十分危机,时任四川提督的康泰率兵出黄胜关,却遭遇军中哗变,不得不引军而还。已失兵心康泰不可用,次年年羹尧令其护军统领温普进驻里塘,增设打箭炉至里塘驿站并增设四川驻防兵以应对战事,康熙帝特授其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当地的军政和民事,同年少城内的旗人就在喇嘛胡同为年羹尧建立了一座生祠,并将喇嘛胡同改名为祠堂街,而这条街,却见证着成都的历史。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此一时彼一时,在雍正三年,风光之后的年羹尧被新上任的雍正帝开列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共计九十二款大罪,赐其狱中自裁,获罪之后年羹尧祠堂也跟着不复存在了,不过并未将至拆除,而是改成了关帝庙,祠堂仍在,供奉的主体却换了,让人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不过“祠堂街”这一名称却没有改变,一直留存到了现在。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到了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清朝灭亡,八旗兵随之被解散,封闭的少城也因此开放了。进入民国时期的少城里修筑了大量的建筑,很多建筑还带有欧式风情,使之彻头彻尾的变了样,祠堂街也不例外,它经过了两次扩建,大量书店、报社、餐厅拔地而起,其本身也形成了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成了“新文化街”。

据说在当时光私营的书店就超过八十间,所有书店都是开架售书,读者可以随便取阅,有不少人一站就是一两小时,甚至遇见喜欢的还可以尽情抄写,包括《西行漫记》《论持久战》《彷徨》等进步书籍均有出售。还有不少工艺美术社、文具商店等,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其中民国四川美术社的办公地点就在祠堂街16号,多少喜爱并追求艺术的民国学生和文人雅士们都曾在这里挥洒笔墨,这栋楼至今仍在祠堂街16号,只不过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这里长期接受先进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活动阵地,先后建立了7个支部和联络点,此时的祠堂街又变成了“革命街”。在1938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的成都代订处就在祠堂街38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唯一公开的对外联络处,据说周总理就住在38号的副10号的房间里,董必武、彭德怀、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等同志都曾来过此地。

与16号不同,38号至今仍有成都人居住在内,只不过已经是一个一般的居民小院了,不少人会前往拍照,网上的照片也足够多了,我不太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只是在里面随走逛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到了新中国解放后,少城里的建筑因为大部分是“敌伪财产”,基本都被政府各级部门接收了,不过并没有人真正在打理,很多建筑都因为风吹日晒毁损了。最让人遗憾的是在80年代90年代,成都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活动,这些缺乏打理的老旧建筑,基本上“全军覆没”,消失在了历史中。

目前,少城内未经翻建的古迹建筑仅存五处,其中一处便是“人民公园管理处建筑”,这座从少城时期就留存下来的人民公园故事也颇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不过这里可以提一句,既然祠堂街是“革命街“,有革命就有牺牲,哪里都不曾例外,于是这里也修筑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现今走祠堂街,除了一些院落,感觉已经日趋现代化了,不过已经具备一些老成都的感觉,完全不像是处于成都市的市中心,路边上停着不少电瓶车或是环卫车,还有不少小店或是苍蝇小馆还开着,也许环卫工人或是电瓶车的主人就在隔壁的餐馆吃饭,十分具有生活气息。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历史的车轮总归滚滚向前,祠堂街也见证了封建时期的落后,民国时期的热血以及新中国的富饶,祠堂街的老房子从某些程度上说已经渐渐的不再适合居住,但是已经与居民融为一体,希望能够将其中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保留下来,作为历史与城市发展的见证。

年羹尧祠堂竟变成抗战基地?人民公园所在的老街,见证成都的历史

图/文 旅游狂魔夏夏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