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最近看到不少畢業生找工作困難的報道,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問找工作的事情。沒錯,這個時節確實很難找工作。

以我的經驗來看,找工作難這回事,從來都是“只有更難,沒有最難”。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畢業的時候,大家就說自己是“史上最難”。那正是大學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找工作的大學生多了很多,當時已經沒有“包分配”了,只有“雙向選擇”;在這之前,2001年.net泡沫破滅,科技公司一蹶不振;而且那時候房價還沒有暴漲,如果趕上個好公司,靠自己賺錢在北京上海買房並不是難事…… 但是,偏偏我們就趕上了那個倒黴的時節,稱為“史上最難”並不誇張。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但是後來再看,又會覺得自己還算幸運。06年互聯網的熱潮又起來了,那幾年當時北京上海的房價雖然貴,但家裡咬牙支持也還是買得起,再加上互聯網招聘逐漸流行,不用再去擠人山人海的“騾馬大會”…… 可以說,“史上最難”每隔幾年就出現一次,而且每次都刷新記錄。

後人在翻看歷史的時候,看到的往往是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還可以感慨抒情;而身處其間的個人,感受的常常是流離飄零的無奈命運,唯一能做的就是打起精神應對——據說,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命運本不能全由自己選擇。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如果你最近也為找工作困擾,或者你曾經為找工作困擾,我想講講自己印象深刻的兩段經歷。起碼,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我在找工作,甚至更寬泛一點說,面對各種困難時,更有韌性,也更有底氣。

投簡歷的四千次

我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很不順利。

最早是去招聘會投紙質簡歷,都說路邊複印店兩毛錢一張的打印紙不行,不能突出特色,吸引用人單位的眼光。所以有人用很貴的紙打印非常精美的簡歷,而且一份簡歷都七八上十頁,成本都十好幾塊,拿在手裡確實沉甸甸的。

不過,那時我們別無選擇,因為付不起這個成本,去一次招聘會總得準備十來份簡歷,這一趟就一百來塊錢了。就自己這兩三頁的簡歷,一次招聘會的簡歷也要十來塊錢,趕上一天伙食費了。好在那時候,用人單位都不會帶走“看不上眼”的簡歷,所以每次招聘會結束,還有很多同學在成堆的廢紙裡找出自己的簡歷,重複利用。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當時也有在線招聘的網站了。但是我仔細看去,在線招聘的許多公司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最少也要一年。而且,列出來的各種技能要求,我能符合的一般只有六成到八成。所以即便在線投簡歷成本很低,也沒有多少可以選擇。

總之,一來二去,我能收到的面試邀請寥寥無幾。說實話,這真的很打擊人。雖然我沒有自命不凡,但至少也不會那麼差,怎麼混得這麼慘呢。

所以我就這麼渾渾噩噩過了很多天,直到有個朋友給我講了他同學找工作的故事。

那年代,我們這些不在內地城市讀書的畢業生,想的都是去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但是一沒有實習經驗,二不熟悉環境,除了少數特別優秀的,其他大部分人找工作基本都是兩眼一抹黑——不是說你能力不到,而是你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他的這個同學,在畢業季就直接去了上海,找了個旅館住下來。每天早上出門啥也不幹,就在網吧投簡歷。只要看到基本自己基本符合條件的職位就投,一週投了四千多份簡歷。

常人聽見這種做法,第一反應都是“瘋狂”。但是他的瘋狂自有瘋狂的理由:第一,網吧上網兩塊錢一小時,投一份簡歷的成本只是點一下鼠標而已,基本為零,投四千份簡歷的成本也只有幾十塊錢;第二,大部分公司登出來的招聘條件都不那麼嚴格,許多都是抄來抄去,大同小異,自己能符合其中50%就有可能被選中;第三,既然自己是弱勢,用人單位是強勢,不如敞開了讓用人單位來篩選,等拿到面試通知再去研究對方是什麼公司,決定要不要去,要做什麼準備。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這位同學“瘋狂”的結果就是,他意外入職了某家我們大家都沒聽過名字的公司,進去才發現公司挺不錯,只是沒什麼名聲,而且月薪有七千元——要知道,那可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上海的房價也不到一萬塊。

我仔細想這個故事,覺得瘋狂的理由都成立,但我為什麼做不到呢?想來想去,我找到了最重要的原因:我怕丟面子。簡歷被拒讓自己感覺太丟臉,尤其對比網上那些“面試獲得率”,更是打擊人。所以我經常在投簡歷之前反覆斟酌,投了之後又忐忑不安,如果連著投幾個、十幾個還沒有答覆,我就更是垂頭喪氣、意興闌珊。

但是以當時的情況,所謂的“丟臉”都是自己多想的結果,除了自己在乎,沒有任何人在乎。

於是我鼓起勇氣,兩天投了五百次簡歷。雖然比不上那位一週投四千次的同學,但對我來說已經很難得了。這麼做的結果也立竿見影,第二天下午我就拿到了一個Offer,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這件事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不只是找工作,還有其它許多事情,我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面子,太容易多想,而很少跳出來看一看真正的局勢是怎樣的,想一想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何做能直指最核心的目標。想清楚了這些之後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尤其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在這個過程當中真的沒那麼重要。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直接說,似乎很殘酷。如果自己並不佔據優勢地位,過多的慨嘆、感懷其實沒有太多幫助。群聊或許能撫慰你的心靈,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放低自己的身段,適度對情緒麻木,反而更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改簡歷的三十天

必須承認,“廣撒網”的投簡歷確實可以拿到更多的面試機會,但它不是找工作的唯一辦法。

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我就發現,“廣撒網”可能更適合畢業生,對於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廣撒網”的效果大不如從前。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恰巧在這時候,有個朋友成功申請到留學的機會。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一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

這位朋友本身成績很不錯,申請學校應該不是問題。不過他的一個同學,申請到了很好的留學機會,雖然這同學平時看起來並不算出類拔萃。於是這位朋友去問他的同學:你怎麼找到這樣一個機會的?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就是盡力完善自己的CV(留學簡歷)。這同學想得很清楚:好的機會人人都想要,競爭者成千上萬。在教授眼裡,每一份CV獲得瀏覽的時間都不超過十分鐘。那麼如何在這十分鐘裡展現出足夠的分量?只能靠之前的反覆打磨。


工作難找?四千次投簡歷與三十天改簡歷的故事


一般來說,如果確定要投某位教授的門下,都免不了“套瓷”,網上也有很多“套瓷”技巧介紹。這位同學顯然也不想落入俗套,所以如何套瓷能套得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是他日思夜想的問題。最終他想出了一個點子:在這位教授熟悉的領域裡,有個問題是眾所周知的,能解出來就已經說明水平。但是,這位同學想出了一個比常見辦法更簡練更優雅的解法,並且,直接把這個解法放在了簡歷的開始。

想一想,在千篇一律的按“基本信息-個人介紹-成績單”展開的申請郵件裡,忽然蹦出一封開頭就是某個問題更優解的申請,當然會引起教授的興趣,獲得更多的關注也是自然的事情。

聽完這個故事,我的朋友也開竅了:重點不是“把解法放在簡歷之前”,而是要能脫穎而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日思夜想、冥思苦想、絞盡腦汁。重點不是對智力的挑戰,而是對體力和意志力的挑戰。想想當時也在申請的其他人,每個都很聰明,然而哪怕你再聰明,也不能保證有能力持續投入某個事情,把它做到極致。

然後他給我看了自己的個人簡介,並告訴我說:這可是我花了一個月時間,每天反覆看反覆改的結果。每一天都覺得“可以了”,第二天再看都會覺得還不夠好,都會發現還可以改進的地方。所以就反覆打磨反覆打磨,一個月之後基本滿意了。

民間有俗話說:要剃光頭,不管剃得多仔細,總會有注意不到的頭髮茬子。這的確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日復一日地投入,窮盡心力去剃,最終能剩下的頭髮茬子絕對和只剃一遍的大不相同。

我仔細看了他的個人簡介,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道理:第一是特別凝練但是又不枯燥,好像找不出任何水分,但描述又很形象;第二是特別準確,通常文本里總會有一些意義模糊的地方,容易讓讀者誤解,但他這三百多詞的個人簡介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總之,讀完之後,會迅速產生“我想更多瞭解這傢伙”的想法。

我嘗試指出其中的一些用詞和表達,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或者“你是怎麼想到的?”。不出所料,所有的問題都能有完整的答案,顯示他之前已經反覆思考過。換句話說,他完全是以逸待勞,我所有的疑問都已經被他之前的思考所囊括。我相信,即便收到申請的教授水平比我高很多,也會是這樣的待遇,也會迅速發現這份個人簡介完全不一樣。

那些年還有朋友申請留學,我都把這份個人簡介發給他們參考,他們都說“非常有用”。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中提取一些詞語、表達,只有極少數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審閱、思考、改進。不過哪怕是如此,他們也受益很多了。

這件事也給我印象很深。對於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千萬不要滿足於“夠好”了。要想做的比“夠好”還好,要投入的精力必然比之前多很多。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智力,而在於意志力——你願意不願意持續抽出時間來,在常人看不到太多意義的地方去檢查和完善。

我們經常看到“三天三夜不睡覺”之類的故事。但許多事情並不是靠“三天三夜不睡覺”就能做成的,比如改進個人簡介,八小時目不轉睛盯住它,拼一時的狠勁,效果很可能比連續八天,每天堅持投入一小時要差很多。“八小時目不轉睛”的畫面大概很美,但連續八天每天堅持一小時對人的考驗更大。這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想要真正做好,靠的都是持續的投入和打磨。

大概十年前,我覺得自己英語還算不錯了,翻譯過幾本書,日常也看英文資料,雖然自己知道口音不太標準,但日常溝通已經沒問題了,似乎也足夠。不過那時候我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去練口語,尤其是按照《美語發音的十三個秘密》,反覆背誦各種繞口令,一兩個月之後,終於可以覺察和熟練一些不容易發現但很微妙的細節。幾年之後,遇到外國同事,他們知道我沒有長期在外國生活過都挺驚訝:聽口音,我想你起碼留學過。

最近這些年,看到一些朋友想申請留學或者國外工作,或者乾點其它有些難度的事情,但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成功,總為他們覺得可惜。仔細詢問,我覺得大部分人的資格是足夠的,但困難也是上面兩條:第一,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初期可能興致勃勃,但嘗試了幾下沒有預想的回應就心灰意冷,乾脆放任自流或者是沉浸在“沮喪”的同溫層裡尋求安慰;第二,沒有足夠的重視和投入,滿足於從網上找些模板、經驗照著辦,沒有日復一日的思考和改進,所以結果也只能“隨大流”。

我承認,道理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一條還簡單一點,只需要勇氣;第二天則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極強的意志力,能調動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目前看起來意義不大”的事情。意志力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所以,它也只適用於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

不過一旦找到了真正重要的事情,鼓起勇氣,傾注所有的意志力,也是相當值得的。你說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