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先後有四百多位大小皇帝粉墨登場。他們或開疆拓土、或治國強兵、或奪權篡位、或宮鬥謀殺,有千古一帝,也有齷齪無能的阿斗。

在帝國皇權更替中,似乎誰也沒有像清世宗雍正皇帝那樣,其繼位登基的經歷如此引人矚目。

關於他的繼位,無論是史學界還是民間,近300百年來從未停止過評議和爭論,弄出了多種版本的傳說和故事。

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當然,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也許是他們的故事距離我們今天並不久遠的緣故。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皇子,俗稱“四阿哥”。

在清朝268年曆史、12位皇帝中,他的名氣居高不下,有些方面留在後世的口碑,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和兒子。

假如雍正帝在位的時間也是60年的話,他的功績肯定不會遜色於康熙和乾隆。因為他比其父皇康熙嚴猛、果決,比其兒子乾隆更理性、勤勉。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的作為,正如那部有關他的電視劇插曲所唱“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歷史的陰差陽錯,造就了雍正帝生前身後必然飽受爭議的特色。

那麼為何雍正的繼位總被熱議不休?

總結一下,或許有這幾方面的因素可以作為解答:

其一,雍正帝不是平庸無能之輩,他治國理政頗有作為;剛直、勤勉、是康乾盛世承上啟下之帝。人們喜歡他或者把他看成一個英雄般的傳奇人物,所以他的經歷被廣泛關注。

從雍正王朝的執政來看,胤禛45歲繼位時,從父親康熙手中接過的是一個吏治混亂、國庫空虛的皇權。

後人說他盛年登極,年富力強,學識廣博,閱歷豐富,剛毅果決,頗有作為。

康熙帝后期崇尚寬厚仁愛,雍正帝則繼以嚴厲鐵腕。

他在位13年,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大力推行改革,對弊政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

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康熙晚年,身心疲憊,標榜寬仁,實則惰政。他的吏治鬆弛,使貪汙腐敗已然成風。雍正在長年皇子生活中,對父皇晚年朝政得失看得清清楚楚。

自即位伊始,雍正便施以鐵腕手段扭轉朝綱,整肅吏治,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改良:

密建儲君、修訂大清律例、攤丁入畝、耗羨歸公、養廉銀、士民一體當差、興辦直隸營田、試辦八旗井田、改革旗務。平定青海叛亂,設立駐藏大臣;廢除賤籍、創立密儲制度;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等。

具體梳理一下就是:第一清查錢糧、設立會考府、懲治貪汙、褒獎廉潔;第二整頓官風、澄清吏治;第三打擊朋黨勢力;第四火耗歸功、實施‘養廉銀’制度”。

為了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雍正首創軍機處,組建自己的參謀班底,為治國理政出主意、寫諭旨,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

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國家政務繞開了內閣,皇帝真正做到了獨斷乾綱,提高了處事效率,由中央集權轉向君主集權,皇帝權力達到了頂峰。

與此同時,雍正也在思想文化層面上加強了國民控制。雍正七年,設立鄉約,宣講《聖諭廣訓》。他重視漢文化,支持儒家思想的傳播,主張用儒家的傳統道德觀念輔助教民,提倡君臣之道,推崇各守其道、各施其禮的觀念。

雍正的的勤政與改良,確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少有者,甚至可以說是勤政第一帝。

有史料介紹,他連大年初一都不休息。做到了自詡的“以勤於天下”。

雍正在位13年時間裡,竟然硃批了2000多萬毛筆字,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左右。據說,雍正每年只給自己放三天假。

正是他秉持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雍正朝在統治初期便將康熙朝遺留的虧空基本追繳完畢,“凡一切贓款羨餘銀兩,皆貯其內,至末年至三千餘萬,國用充足”(昭槤《嘯亭雜錄》卷一)。而各省上繳的糧米隨漕而入,全國糧倉充實,“積貯可供二十餘年之用”。

這樣的勤勉、這樣的治國、這樣的政績,也難怪後人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其二,雍正帝在當皇子時,在“九子奪嫡”中韜光養晦、不露鋒芒,最終的勝出出乎所有人預料,引起政敵懷疑和詆譭。

康熙在世時,雍正屬於默默無聞的王爺之一。他不顯山不露水,既沒有十四阿哥的遠征戰功,也沒有八阿哥的賢名善緣,很難看出是皇位繼承人的人選。

有人形容,四阿哥的繼位,純是“鷸蚌相爭,相爭漁翁得利”。

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胤禛在九子奪嫡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副與世無爭的態度,和他善於“韜光養晦”的政治家本色,不僅矇蔽了八阿哥等對手,也矇蔽了康熙帝,最終使其在九子奪嫡中取得最後勝利。

康熙朝後期的“九子奪嫡”爭鬥十分激烈。最初,康熙皇帝選擇了嫡長子二阿哥。他才兩歲的時候,就成了太子。

之後,康熙一直將他作為繼承人來培養。出去征戰的時候,也讓太子監國。不過,後來太子在當了幾十年後,開始驕奢淫逸起來,康熙四十七年被廢了。之後,康熙的皇子們就開始了皇位爭奪戰。各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相互結派,培植勢力,其中比較佔優勢的是太子黨和八爺黨。

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胤禛是被劃入“太子黨”一夥的。他對於太子一直都是恭恭敬敬、盡力輔佐。給父皇留下了沒有野心,忠心輔佐未來的皇帝的印象,這也是康熙最想看到的。

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覬覦儲位的兒子們一個個躍躍欲試。先是大阿哥胤禔提議殺太子;接著是皇三子胤祉揭發大阿哥以巫蠱之法魘陣胤礽;再接著皇八子胤禩結黨謀求儲位···

皇子們的爭儲舉動,讓康熙帝大為吃驚。最終在權衡利弊後,他又於康熙四十八年恢復了皇太子之位。

而這期間、甚至包括太子第二次被廢之後,胤禛都依舊保持著一種超然狀態,不僅沒有公開爭儲,反而是盡力在父親面前保全被廢太子的名聲。

康熙帝作為父親,也和平常人一樣,希望兒子們能夠和睦相處。雖然這幾乎已不可能,但四阿哥偽裝出來的表現,恰恰讓他看到了一絲溫情和難得。康熙或許覺得,如果四阿哥將來繼位,起碼廢太子胤礽是不致死於非命的。

在整個“九子奪嫡”期間,胤禛與諸位阿哥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他孝敬父皇,低調行事,學佛煉丹,超然在外,使得對手都忽視了他的存在。

等到對手引起重視時,他已經在暗中培植了自己雄厚的勢力。

後來雍正上位的時候,有兩個人起了關鍵作用,他們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堯。

隆科多是步兵統領俗稱九門提督,負責守衛北京內城。由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而隆科多說的,就是康熙命四阿哥繼位。

待其他皇子知道這個消息後,已經無力挽回了。大將軍年羹堯當時深得雍正信賴,而且手握兵權、軍功顯赫。有了這兩個人擁躉,再加上十三阿哥胤祥,其他爭奪者只能是望洋興嘆。

但是康熙帝在生前並沒有表現出對四阿哥的多麼喜愛和器重,卻在死後立遺詔傳位給他,確實讓朝野上下無數人不太相信。

其他皇子對於四阿哥能夠登上皇位是十分心有不甘的。於是他們就利用自己的勢力散佈謠言,說康熙並沒有傳位給皇四子。

因為當時康熙的心腹大臣隆科多是屬於四阿哥的人,所以就造謠說是隆科多篡改了康熙帝遺詔,將遺詔上原本寫的“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

這樣的說法似乎很合情合理,因為十四阿哥戰功顯著,又頗得晚年康熙帝喜愛,所以比起並不出眾的四阿哥雍正,康熙傳位於眾人矚目的十四阿哥的可能性會更大些。

但事實繼位的則是四阿哥。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康熙的選擇是正確的。反觀其他兒子,都未必有雍正那樣“愛崗敬業”的家國情懷。

再者,所謂的雍正篡改遺詔一事,經歷史佐證,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且不說遺詔高度機密,絕非隆科多一個大臣所能輕易接觸。就是傳位這麼重要的事,怎麼會連繼承人的名字都不寫?而且清朝的詔書都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哪裡是改一個字那麼簡單?

其三,雍正帝鐵腕治國,得罪了朝野上下許多既得利益者。他打擊八爺黨、懲治年羹堯、大興文字獄;難免不被仇敵全力抹黑。

雍正帝之所以被譽為“鐵腕治吏”,又稱“冷血皇帝”,皆是因為他打擊政敵及其支持者的手段,是比較寡恩無情的。

即便是親兄弟,要麼拘禁至死,要麼致命摧殘,要麼長期打壓,就連他的親兒子弘時,也因與八阿哥胤禩往來密切,而被開除宗籍,圈禁致死。

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自古以來,新皇帝登基誅殺親兄弟的事屢見不鮮,而不管他們用怎樣的理由來粉飾自己的行為,都免不了遭世人詬病。

雍正帝同樣也是因為在登基後對大阿哥、八阿哥等政敵兄弟們“痛下殺手”,也因此留下了滾滾罵名。

雍正上臺的初期,首先被打壓的就是他的同母弟弟十四阿哥,他被削除了大將軍兵權,強迫守陵、又圈禁進高牆之中。

外部的隱患去除之後,雍正底開始對八爺黨動了手術。將八阿哥、九阿哥改名為阿其那和賽斯黑,這在滿語中是豬狗的意思。雍正不僅要整倒對方,而且還對其名聲進行侮辱性損毀。

雍正絕不會允許自己這些兄弟們成為自己執政的阻礙,必須以各種理由把他們一一拿下。

被懲治了的皇子們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雍正處置了他們,自然也會牽連到他們手下依附的臣僚,也必然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不滿和仇視。

雍正上位後實行的大部分新政,都是利國利民的。但利國利民未必利官,一定會觸及很多權貴的固有利益。

雍正朝之前,沿襲明制,各地徵收錢糧的官員們以權謀私,從中獲利,導致徵收錢糧的結果嚴重虧空。雍正繼位後,將原本由各地官員們負責的"火耗"收歸朝廷。有效防止了官員貪汙,彌補了虧空,還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也阻斷了地方貪官們的財路,引發了他們的怨氣。

史料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

雍正二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

還有就是雍正帝實行了“攤丁入畝”政策,改變了原來人丁、土地雙重徵收的標準,實行了一項地丁合一的徵稅制度,只收固定的稅額。這樣一來,那些無地或是少地的百姓的負擔減輕了,但對於地主和富人來說,卻憑空多了徵收的稅額,顯然不願意接受。

雍正帝在位時期,也曾搞了二十起“文字獄”案件,以強化民眾思想控制,這些涉案的蒙冤者大多都被處死或流配,引起很大的憤恨。

現代著名作家金庸,創作的作品都是武俠小說,他造就了一個俠客江湖,同時也造就了不少人的武俠夢。金庸先生寫了那麼多古代背景的書,他最不喜歡的人就是雍正皇帝。

金庸所以痛恨雍正皇帝,也是因為一場文字獄, 他祖上在浙江的查家曾慘遭滅門之災。

在金庸小說裡,他直接將雍正設定成了一個奸人的形象,自己沒有兒子,用計謀偷了臣子的兒子,並且培養成了君王,來接替他的位置···。

作為後人,金庸先生實際是在用小說為祖先報仇洩憤。

雍正帝迫害手足、治貪官殺汙吏,又有興文字獄冤殺好人的失誤,自然成為無數人攻擊的對象。

他死後,有關他的各類謠言愈演愈烈,甚至傳出了雍正“弒父奪位”的秘聞···。

畢竟繼承皇位這樣的盛事,“弒父奪位”則屬於大逆不道,一定會被世人唾罵。

而雍正得罪的那些貴族、地主、官紳們,都擁有書寫歷史記載的權力和機會,他們便從容地在歷史上給雍正留下了許多醜化的筆墨。

最終導致了民間傳聞雍正帝惡跡昭彰,揹負著“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的十大罵名。

雖然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做了自我辯護,但他在寬容宣傳者曾靜彰顯大義時,又將死了近半個世紀的呂留良挫骨揚灰。故而在清末民初之際,資產階級革命者拿他大作反清排滿文章,宣揚他的殘忍而嚴重忽視了他傑出的歷史功績。

雍正生前也似乎心有覺察,慷慨留下了“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對聯,力證自己的清白與無悔。

其四,雍正帝的突然駕崩,使其死因成迷,謠言惑眾。

《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這樣突然去世,民間野史便傳說他死於一場刺殺,甚至連腦袋都不見了。皇陵中的雍正是安裝的“金頭”,“金頭之謎”說,廣為流傳。

但這些說法幾乎沒有史實根據。而傳播這些說法的人,通常都是曾遭受過雍正帝整治的仇人,他們採用編造這一系列的段子來排解仇恨。

雍正皇帝數百年來總被熱議不休 就是因為這四條

世間流傳最廣的,是雍正帝被呂四娘所殺。這個呂四娘,就是呂留良的女兒,呂留良死於文字獄,呂四娘逃脫後遇得名師學藝,最後身負武林絕活,潛進皇宮,將雍正一刀割頭···

這絕對是超級武俠情節,進皇宮殺皇帝如履平地。

還有說雍正死於曹雪芹的戀人,一個叫天竺香玉的美女。這美女被好色的雍正看上後,招進宮。因為天竺香玉忘不了曹雪芹,就在床笫把雍正殺了。

還有說雍正死於長期服用丹藥致使鉛中毒。這是古代愛好丹藥皇帝死亡的通常理由,都是為了長生不老,讓道士們煉丹,最後慢性中毒而暴斃。

事實上,雍正極有可能是積勞過度而導致身體透支,而中暑駕崩的。死於吃丹藥中毒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但是清史對雍正的死亡一直諱莫如深,這才給後人留下了無數遐想。

無論如何,雍正皇帝是一位有作為、有擔當、勇予創新的傑出帝王,是一位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偉大君主。

有國學大師評價說:

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

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

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