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渲寶今年2歲了,都說生兒容易育兒難,渲媽的辛酸育兒路,從初出茅廬的“小白”練就成為“老手”,育兒路上,最難的莫過於寶寶生病,今天也把曾經遇到的寶寶問題分享給大家

現已進入秋季,媽媽最擔心的就是換季的時候寶寶免疫力低,稍不留神便容易生病,減少寶寶換季生病,做好預防很重要!

秋季兒童容易得什麼病?

一、秋季腹瀉

易感指數★★★★☆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一種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多發於秋季,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腹瀉的傳染性很強,主要感染對象為5歲以下的嬰幼兒,6-24個月的嬰幼兒是秋季腹瀉的高危人群。

◆症狀:

發病時,大多數寶寶會出現一些類似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比如流鼻涕、發熱等,其中還有一些寶寶件有嘔吐症狀。寶寶腹瀉時,大便水樣或蛋花樣,大多數沒有特殊的腥臭味,拉便便的次數每天可達10多次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預防與護理:

① 調整飲食,秋季腹瀉通常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調整飲食,只要沒有劇烈的嘔吐,寶寶大多不用禁食。腹瀉期間寶寶容易出現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使腹瀉時間延長,腹瀉好轉後可以再恢復正常的母乳餵養。對劇烈嘔吐的寶寶需要禁食4~6小時後開始逐漸增加餵食。

② 不要盲目服用抗生素,由於秋季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不但沒有效果,而且還會擾亂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另外,寶寶得了秋季腹瀉後,不能吃成人用的止瀉藥,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秋季腹瀉治療方法建議諮詢醫生,使用腸粘膜保護劑和微生態製劑。

③ 秋季腹瀉病程中的寶寶應多休息,避免去幼兒園和其他公共場所,以免傳染

④ 可適當的口服益生菌產品,保護腸道菌群平衡

⑤ 主動防疫:必要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以以防該病的發生

⑥ 注意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家長和寶寶飯前便後要徹底洗淨雙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寶寶和媽媽接觸的東西要常做清潔護理,裝寶寶用品的包包、沙發等清潔護理很重要。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PS:

對於頻繁嘔吐、腹瀉合併發燒、頻繁大便(2小時內5次以上)、有黏血便、精神狀態差、12小時內沒有小便等情況,應帶寶寶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

二、秋季感冒

易感指數★★★★☆

秋季天氣多變,是流感病毒多發季節,寶寶身體抵抗力低下,很容易被流感病菌侵襲。有些小寶寶,入秋後就經常感冒發熱、咳嗽氣喘,而且病情反反覆覆。進入秋季,寶媽還是要從增強寶寶的體質著手,增加他的抗病能力,減少發病次數。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預防與護理:

①“秋凍”穿衣法,入秋後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寶媽不必急於給寶寶添加衣服。“春捂秋凍”也就是讓寶寶感受適宜的涼爽刺激,這有助於鍛鍊他的耐寒能力,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所以最好還是讓寶寶穿上和你一樣厚薄的衣服,您靜坐時不感到冷,他就不會冷。

② 保持通風,常曬被褥 室內空氣保持清新,對寶寶的健康很有好處。在陽光好的日子裡,把寶寶的被褥曬一曬,既可以起到消毒去味的作用,又能讓寶寶用得更舒適。

③ 適量的室外運動,不僅能增強寶寶身體抵抗力,也能呼吸新鮮空氣,加速身體新陳代謝

④ 均衡營養,6個月以下的寶寶最好的是母乳餵養,6個月以後一切始逐漸添加輔食,循序漸進的增加食品種類,多樣化的飲食保證營養全面攝入。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PS:

當寶寶體溫超過38.5℃、寶寶面色蒼白,流汗不止、呼吸困難、喘鳴音增高等症狀時,家長需及時到寶寶去醫院進行治療。

三、手足口病

易感指數★★★☆☆

手足口病發病率呈現季節性波動,早秋期間發病率非常高。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其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5歲以下寶寶最易被感染。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預防與護理:

①勤洗手、忌生冷食物。

②日用品勤消毒。

③流行病期間不宜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還要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④了手足口病的寶寶身體的抵抗力下降,適當補充維生素,都有助於提高寶寶免疫力。

◆PS:

當寶寶出現發燒、咽部疼痛、手腳或臀部皮疹症狀時,應當帶孩子到醫院診斷。

如寶寶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面色不好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四、皮膚過敏

易感指數★★★☆☆

秋季空氣中含有的動物皮屑、各種花粉、灰塵量大大增加,寶寶對過敏抵抗力還很弱,很容易發生過敏性皮炎。

嬰兒期症狀的表現為兩頰皮膚乾燥、發紅和脫皮再延伸到臉部、頸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瘙癢導致寶寶焦躁不安,難以入睡。

在兒童時期(2-12歲)的寶寶以四肢屈側皮膚炎為主,包括肘窩、腋窩、頸部、手腕和足踝,而搔抓還可能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渲媽分享:早知道這些,育兒路上就不會踩這麼多坑

◆預防與護理:

①避免寶寶接觸塵蟎。幼兒有很多時間待在臥室裡,因此臥室環境控制非常重要。

②避免飼養有毛寵物。動物皮屑和排洩物容易引起過敏。

③保持居家環境清潔,減少蟑螂繁殖。

④清理衛生死角,黴菌易生長於高溫潮溼的環境中。

⑤食物過敏,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症狀的食物。

◆PS:如果寶寶有過敏性皮炎時,要避免“癢-抓-癢”的惡性循環。寶寶發病時要防止寶寶抓撓瘙癢處,以免撓破肌膚,造成感染果寶寶皮膚脫皮症狀非常的明顯,瘙癢症狀難以有效抑制,應該及早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