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此詩出自唐代的詩人元微之的七言絕句《離思五首其四》,意思是我見慣了浩瀚江海,再也無法將小溪小河放在眼裡;我看盡了巫山風情萬種,再也沒有景色能打動我。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此人豪邁無比、放蕩不羈,卻未想是我斷章取義,錯解了其中的濃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此詩完整的詩句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所寫的是對亡妻思念之苦,此詩大意:為因為遇見過你,再也不會愛上別人。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既是因為想要修身養性,更是因為難忘你我的深情。綜合觀賞元稹的這一首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委婉地隱喻了愛情的深廣美妙,再用“取次花叢懶回顧”,表達詩人本身對他們純真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同樣也飽含對自己痛失心愛之人難以解脫釋懷的這一沉痛情感,盡言著愛情中的悲歡與離合。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這首詩,不同於摩詰居士在《相思》中,以紅豆這一種象徵相思的植物來鮮明的表現愛情的點滴美好和純真;這一詩也不完全同於李商隱的《無題》中以“春蠶絲盡”、“蠟燭成灰”來表達的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改變的手法與情感。而是通過一種絕對肯定和否定的完美比喻,來盡言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同時也暗含了對因各種原因而失去自己愛情的無奈和懷念之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元稹,字微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曾與白居易曾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元稹曾官至宰相,但由於元稹的鋒芒畢露,性格豪放,在朝廷中樹敵眾多,遭到了四次貶謫,在途中幾乎是九死一生的狀態,但是期間創作的詩文確實是為後人廣泛傳唱的佳作。如果要說才情,元稹絕對不會輸於他的好友白居易。他的著作十分豐富,不僅有詩歌、傳奇,還有樂府,他的傳世佳作就有三百八十多首,而且他最善於狀詠風態物色。一代文宗令狐楚贊他是“今代(中唐)鮑、謝。”他的才名可以說是遠播朝野,而在他流放荊蠻十年時間所作詩篇,更是為當時的江南士人廣泛傳讀,因而也一時紙貴。連皇宮後院中的嬪妃都渴望期盼著元稹為其以詩譜曲,並崇敬的將他稱為“元才子”。元稹的詩文雖然如此之多,但他最出名的還得說起他為悼念亡妻韋叢而寫的一篇篇悼亡詩,它們的藝術成就極高,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曾讚揚過他,說他是天縱之才,他書寫的的關於生死離別與相思想念的詩句在當代詩人中出類拔萃,影響了很多盛唐之後的文學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雖然元稹的才學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在當時以及在後世的口碑卻遠遠比不上其好友白居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時人疑他為謀高位,變節投靠宦官,又以巧文媚上以博恩寵。而這其中的真實情況十分複雜,三言兩語是難以說清的,只能留待後考。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大家認為元稹薄情。元稹雖有“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的感人詩,但他一生中並非只韋叢一位夫人,韋叢死後,他亦續娶並納妾。但觀其那個時代三妻四妾其實也並不罕見,但當後人對照他曾寫過那一篇篇忠貞不渝的愛情宣言時,又難免會有言行相悖之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本文就來淺嘗一下元稹與他生命中多位女人的事蹟。他的首妻韋叢,出身高門,為時任太子少保韋夏卿最為寵愛的幼女,並且是當時公認的美人兒。韋從在其二十歲時便因愛下嫁元稹,當時的元稹尚無功名,婚後的日子十分貧苦,可她毫無怨言。與元稹兩情相悅的她在二十七歲那年,給元稹留下了五子一女便撒手人寰。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元稹因會常常想念她,便寫有《譴悲懷三首》、《六年春遣懷八首》、《離思五首》、《祭亡妻韋氏文》等詩詞來緬懷她,他所書寫的每篇詩詞都感人至深。從這些詩篇裡完全可以看出元稹眼中的韋叢是一個賢淑美麗的人。亦可見元稹對其的深沉愛戀。從《遣悲懷之三》這首詩,我們也知道元稹明確表示誓不再娶妻納妾。然而,韋叢去世後兩年,也就是元和五年出貶江陵士曹參軍之後,在好友李景儉的安排下,娶了安仙嬪為妾,安仙嬪雖是平常人家的女兒,但元稹與其感情也非常真摯,在江陵組織家庭,生育兒子元荊。元和九年安仙嬪病故,元稹帶著保子以及元荊回京。他在安仙嬪亡故之後作《葬安氏志》。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元和十年出貶通州,大病“百日餘”後北上興元,與繼配裴淑結婚。元稹與繼配裴淑也是伉儷情深,亦有《黃草峽聽柔之琴二首》、《景申秋八首》、《感逝》、《妻滿月日相唁》、《贈柔之》等詩歌記述兩人的感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作者是怎樣的一位詩詞大家呢?

如此男人既有波瀾壯闊的情懷,又有博覽群峰的史蹟,在妻妾成群的古朝元才子還真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