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化破解正規品牌“山寨維修”

小病大修、小件大換,上門費、開機費、檢測費等層層收費屢見不鮮,家電售後維修的“花式套路”讓消費者很“受傷”。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儘管消費者頻頻投訴,這些售後維修亂象依舊在上演,積重難返,甚至正規品牌也搞起“山寨維修”(4月21日《經濟參考報》)。

  根據規定,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於所售產品承擔“修理、更換、退貨”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包”服務。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使用產品遇到故障時,往往也會選擇廠家指定的售後點進行維修,認為服務質量更可靠。殊不知,正規品牌的售後服務並不一定靠譜。

  去年央視“3·15”晚會中,包括美的、小天鵝、方太、西門子等多家知名大品牌的售後服務被曝光,存在著小病大治、誤導推銷甚至有意破壞家電產品再維修的行為。由於這些售後服務商並非消費者隨便在網上找的雜牌軍,而全都是由這些家電企業所簽約授權的,更讓消費者感到防不勝防。正規品牌“山寨維修”,嚴重背離了“三包”政策的初衷,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導致一系列矛盾糾紛。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近三年來,售後服務的投訴佔比一直在三成左右。

  正規品牌與“山寨維修”的聯姻,源於二者之間形成的利益同盟。由於售後維修利潤空間有限,為降低經營成本,許多企業都把售後服務業務外包給第三方服務商。近年來為了搶奪市場,家電品牌在大打價格戰的同時,還推出六年、十年等長期保修服務,進一步攤薄售後服務商的利潤空間。出於對售後服務商的補償,廠家往往有意無意地縱容其小病大修,虛假維修,高價推銷不必要配件,從而“堤內損失堤外補”。被曝光的方太特約服務商就坦言,他們每推銷出一個“防煙寶”,就能從廠家得到25元的提成。這樣一來,企業不用付出太大成本,就能簽約到售後服務。一旦遭到消費者投訴,企業還可以將責任一股腦推到服務商身上,或者處罰或者解約,實現斷尾求生。

  對此,消費者往往無可奈何。在現有家電“三包”模式下,售後服務都是廠家特約,一些維修零配件也只供應給簽約服務商,消費者根本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割韭菜。應該看到,正規品牌“山寨維修”侵害的不只是消費者權益,企業和服務商看似賺得蠅頭小利,卻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遏制這一亂象,除了呼籲企業珍惜羽毛,對指定維修點加強監管外,探索建立直營的“快修快賠”點,更重要的是推行家電售後服務市場化,斬斷變相壟斷之下的利益鏈條。

  前些年,一些汽車4S店濫用汽車保修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備受詬病。2014年,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出臺《關於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明確“不得限制、干預消費者自主選擇維修企業和維修服務”“保障所有維修企業、車主享有使用同質配件維修汽車的權利”,從而一舉打破4S店獨家包攬售後,有力規範汽車維修售後服務市場。同樣,家電售後服務也到了打破原有模式的時候。只有讓家電售後服務不再僅此一家,廣大消費者都可以用腳投票,“山寨維修”自然會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