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近20年的諾獎書單

今天是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4月23日成為世界讀書日的靈感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眾節日“聖喬治節”。實際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所以這一天成為全球性圖書日看來“名正言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於向全世界推廣閱讀、出版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的產權。

每年的這一天,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孫中山: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朱熹: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魯迅: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高爾基: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弗·培根: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伏爾泰: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列夫托爾斯泰: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莎士比亞: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歐陽修: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別林斯基: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西塞羅:讀書可以撫育青年,慰藉老年。讀書可以增進幸福,消災解愁。在家時,給你帶來快樂;外出時,讓你心曠神怡。

羅斯福:沒有書籍,就不能打贏思想之戰,正如沒有艦就不能打贏海戰一樣。

吉本說:“有創見的書籍傳佈在黑暗的時代裡,猶如一些太陽光照耀在荒涼的沙漠上,為的是化黑暗為光明。這些書是人類精神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們憑藉它們的原則,向種種新的發現邁進。書本是將聖賢豪傑的心照射到我們心裡的忠實的鏡子。”

木木查找了有關資料,整理出1999年到2019年的諾獎得主的相關作品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放下手機,遨遊書海。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慾》等小說。200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由此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英國劇作家。20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會》(The Birthday Party,1958)、《歸家》(The Home coming,1965)等劇本。獲獎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2006年

奧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主要作品有《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寂靜的房子》、《白色城堡》、《黑書》、《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紅》、《雪》、《伊斯坦布爾》等。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2007年

多麗絲·萊辛(1919~),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瑪莎·奎斯特》(1952)、《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被陸地圍住的》(1965)以及《四門之城》(1969)、《金色筆記》(1962年)、《倖存著回憶錄》(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等。獲獎理由是:“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2008年

勒·克雷齊奧(194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改變我生活的體驗》、《烏拉尼亞》等。獲獎理由是:他是一位開拓新徵途的作家, 富有詩一般的冒險經歷, 給人以感官的愉悅, 是一個在現存盛行文明以外探詢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赫塔·米勒(1953~),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低地》、《風中綠李》等。獲獎理由是:她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

2010年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生於秘魯阿雷基帕,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共創作了30多部包括小說、話劇和散文在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說《城市與狗》(1963年)《綠房子》(1965年)和《酒吧長談》(1969年)等。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對權力結構製圖學般的細膩描述和他對個人的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

2011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瑞典詩人。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轟動詩壇。至今共發表163首詩,除《17首詩》外的作品集為《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跡》、《看見黑暗》、《野蠻的廣場》、《為生者和死者》和《悲哀貢多拉》十部詩集。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通過他那簡練、半透明的意象,讓我們對現實世界有嶄新的體驗”。

2012年

莫言(1955~),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2013年

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獲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作有《好蔭涼之舞》和《愛的進程》等。

2014年

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為:他喚醒了對最難以捕捉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和揭露了對人類生活的佔領。代表作有:《暗鋪街》、《八月的星期天》、《青春咖啡館》、《地平線》等。

2015年

白俄女作家斯維特拉娜獲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曾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代表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制男孩》、《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

2016年

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家。而給出的頒獎詞為“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給音樂人。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時代在變》等。

2017年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獲2017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他的小說“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繫的幻覺之下的深淵”。代表作《遠山淡影》、《長日將盡》等。

2018年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獲獎理由:“對於敘事的想象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徵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代表作:《雲遊》、《雅各書》、《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

2019年

彼得·漢德克,奧地利作家,獲獎理由“憑藉著具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延和特性。”代表作:《罵觀眾》、《無慾的悲歌》、《痛苦的中國人》等。

結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各位書友最近在讀什麼書?歡迎大家在下方分享出來哦!

世界讀書日:近20年的諾獎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