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阿羅漢品

ARAHANTA VAGGA

The Saints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95、如大地般的平和,湖面般的平靜,阿羅漢不再輪迴。

Paṭhavīsamo no virujjhati

indakhīlū’pamotādi subbato

rahado’va apetākaddamo

saṃsārāna bhavanti tādino.

彼已無憤恨,猶如於大地,

彼虔誠堅固,如因陀揭羅,

如無汙泥池,是人無輪迴。

阿羅漢是尊貴的


佛陀居住在Jētavana寺院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Sāriputta尊者和一位年輕的僧人。

有一回,在雨季結束後,Sāriputta尊者打算出遊並化緣。他禮拜了佛陀並向佛陀告別後,便與同夥離開。在離開之前,眾僧也前來和Sāriputta尊者道別,在出發前尊者念出了每名僧人的名和家族姓氏。有位僧人不用個人及家族的姓名,他擔心尊者點到他的名字。可是尊者並沒有注意到他,也沒有向他打招呼。那僧人對此事耿耿於懷。

此外,當尊者走過他身邊時,袈裟輕輕地擦過他的身體,這也加重了那僧人對Sāriputta尊者的仇恨。一旦他知道Sāriputta尊者已經離開寺院,他便向佛陀告狀:“世尊!那Sāriputta尊者,自以為是您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點傷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出遊化緣去了。”於是,佛陀便召見了Sāriputta尊者。

Sāriputta尊者和其他人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禮拜後,恭敬地坐在一旁。當佛陀問及那件事時,Sāriputta尊者不但沒有爭辯說:“我沒有打那僧人。”反而讚頌自己的賢德。

當Sāriputta尊者讚頌自己的賢德時,那誣賴他的僧人充滿了懊悔。他跪在佛陀腳下,向佛陀懺悔,承認自己蓄意誹謗。佛陀對僧眾說:“Sāriputta早已寬恕他了,要不然他的頭早已裂成七塊。” Sāriputta尊者來到那僧人面前,向那僧人鞠躬,說道:“兄弟!我已經寬恕你了,如果我有什麼不對的,也請你寬恕我。”這時,僧眾說道:“看!這就是那尊者過人之處,他對這位欺騙誹謗他的僧人,不但不感到憤怒,反而向他鞠躬賠不是。”佛陀聽到他們在談話,問道:“你們在談些什麼?”當他們告訴佛陀有關交談的內容時,佛陀對他們開示道:“僧眾啊!以Sāriputta的性格要他存有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心,有如門柱子一樣堅固,也有如池水一樣平靜。”

註解95


Subbato paṭhavīsamo no virujjhati indakhīlū’pamo tādi rahado iva apetākaddamo tādino saṃsārā na bhavanti.

subbato:良好的行為

paṭhavīsamo:如大地

no virujjhati:不與任何人對立

indakhīlū’pamo:如防衛要塞

tādi:穩定

rahado iva:如海洋

apetākaddamo:沒有淤泥

tādino:穩定的

saṃsārā:輪迴

na bhavanti:不發生

那尊貴的阿羅漢,無論人們怎樣對待他,他都不會發脾氣。他們如門柱子一樣堅實而不動搖。他們如沒有淤泥的海洋一樣明晰而平靜,那尊貴的阿羅漢已停止那無休止的輪迴。

評論


Indakhila:圓柱子。像Sakka一般又堅固又高,防守於邊防要塞。本篇指出那些indakhila是堅固的柱子,於城內或城外作為支撐;它們通常用木或磚塊築成八角形。柱子的下半段埋入土中,因此被比喻為如indakhila般堅固和穩定。

Tādino:tādi是對感物已無繫縛,或對不悅之物不厭惡,它們不再繫縛於任何事物。在八大世間的條件下:得與失;善名與惡名;責備與讚揚;快樂與痛苦;對阿羅漢無動於衷。阿羅漢無繫縛、無厭惡、無快意也無沮喪。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關注公眾號:見法禪舍服務號,

參與更多線下精彩活動參與及線上打卡學習課程

有溫度的禪者之家,為信仰作舟航!

以禪會友,茶品人生。

以法為贈,結解脫緣。

巴利法句95:Sāriputta尊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