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漢元帝,失意的男人

劉奭(前75年—前33年),西漢第八代皇帝。是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他出生幾個月後,劉詢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後,母親許皇后被霍光之妻毒死。霍光死後,地節三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初元元年即位,在位16年。諡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元帝是一個柔弱之君,在他的統治時期,西漢王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任用外戚是西漢政治長期形成的傳統,元帝也不例外。外戚是一個直接依附於太后、皇后或皇帝寵妃的裙帶集團。其中,以漢代後期的外戚集團最為活躍,漢元帝時期外戚實權者大概有三派人物,並且都是承接漢宣帝時期的權勢而來的。

一是漢宣帝母親王翁須一系,有王接、王商(漢宣帝舅父之子),王接於漢元帝時繼史高為大司馬,王商於漢元帝時為右將軍、光祿大夫,漢成帝時繼匡衡為丞相。

二是漢宣帝祖母史良娣一系,有史高(史良娣兄史恭之子,漢宣帝表叔),在宣帝末年拜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受遺詔輔政一直到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

三是漢元帝的母親許氏一系,有許延壽(漢宣帝岳父許廣漢之弟)、許嘉(許延壽之子),許延壽在漢宣帝時為大司馬,是史高前任,許嘉於漢元帝時繼王接為大司馬。

漢宣帝臨終前,已給元帝安排好了輔政大臣,第一位是外戚侍中、樂陵侯史高,另兩位是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並提升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周堪為光祿大夫,三人並領尚書事。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宣帝幼年時養在史家,與史高有親密關係,為此,宣帝十分信任他,讓他掌握朝中大權,地位在其他人之上。蕭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師傅,又是當代名儒,深諳政事。蕭望之又引進宗室明經達學之士劉更生(楚王劉交的後代,成帝時改名劉向)、侍中金敞共參朝政,輔佐漢元帝,史稱“四人同心,謀議勸道,正義古制多所欲匡正”。

元帝即位不到一年,蕭望之、周堪、史高三人一體的輔政班子,就出現了裂痕。史高受到排擠,心裡失去平衡,與蕭望之等人嫌隙日深,便與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相勾結。

西漢皇帝——漢元帝,失意的男人


漢元帝在位期間,除了重用外戚之外,還委政於宦官,致使政治漸趨腐敗。漢元帝體弱多病,即位後,不親政事,又耽於享樂,尤其是喜好音樂,因此,信用中尚書宦官的現象愈演愈烈。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以弘恭、石顯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已基本上專斷把持了中朝之權。漢元帝重用宦官的原因之一,是認為他們在朝中無親無故,非黨非派,不會拉幫結夥,危害朝廷,所以對他們十分放心,把許多事情都交給他們辦理。

漢元帝時期,在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中,宦官與外戚勾結起來共同對付儒臣。而漢元帝卻始終依賴宦官,因為他認為宦官沒有家室,形不成盤根錯節的龐大集團。(也是東漢末年漢靈帝信任利用宦官打擊士族文人集團的原因)

漢元帝即位不久,就立原來的太子妃王政君為皇后,第二年又立年僅5歲的長子劉驁為皇太子。傅昭儀為漢元帝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劉康聰明伶俐,多才多藝,甚得漢元帝的歡心,被封為定陶王。漢元帝經常在眾人面前誇獎他,甚至多次想立劉康為太子。

皇太子劉驁在爺爺漢宣帝時就被稱為“皇孫”,5歲又被立為皇太子,地位最為有利。劉驁小時候確實表現得不錯,經常讀經誦典,但事情很快就發生了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整日沉湎於酒色享樂之中。漢元帝因此認為他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和素養,幾次要把他廢掉,而想立“多才藝”的次子劉康。

史丹,是外戚史高的兒子,任駙馬都尉、侍中等職務,經常與皇帝同車陪乘,很得寵信,並受命監護太子。他極力維護皇太子劉驁的既定地位,聽到皇帝誇獎傅昭儀的兒子劉康,他就上前來說:“所謂才幹,是聰敏而好學,溫故而知新,皇太子就是這樣的人。

漢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劉竟病故,太子劉騖趕來弔唁,但臉上毫無哀慼之容。劉竟名分上是劉驁的叔叔,但二人年齡卻相差不多,從小一起在宮中游玩,十分親密。漢元帝看見了兒子之後,就想起了這位幼弟,悲哀之情難於抑制,而看見劉驁卻面無哀慼之容,漢元帝很生氣,狠狠地說:“像你這樣心腸狠毒之人怎麼能君臨天下、繼承父業呢?”

史丹於是急忙上前說:“是我看見陛下哀痛中山王,怕因此損傷您的身體,所以在太子進來之前,就私下叮囑他不要當面哭泣,以免感傷陛下。罪責在臣下,當死。”漢元帝這才稍稍消解了對太子的怨怒之氣。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病臥後宮,傅昭儀及其兒子定陶王劉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劉驁卻難得見上一面。元帝的情緒隨著病勢越來越重,也變得怪異暴躁,並好幾次詢問尚書,想廢掉太子改立劉康。

史丹藉著貼身寵臣的身份可以直入寢殿探病,一次,趁寢殿中只有元帝一人時,史丹獨自進入室內,伏在元帝床前聲淚俱下地說:“皇太子以嫡長子的身份而立,已有十多年了。全國百姓,家喻戶曉,萬眾歸心,都願意為臣子。可如果太子地位不保,改立劉康為太子的話,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員,必然以死相爭,不奉陛下詔書。臣願陛下先賜我死,以警示群臣。”元帝心腸軟,見史丹泣不成聲,大為感動,然後表示不會廢黜太子。這樣,皇太子劉驁的地位才穩固下來。

漢元帝很早就看出皇太子劉驁耽於酒色而不勝大任,但在皇后家族和部分大臣的反對之下,最後還是沒有如願地廢除。史丹是太子的師傅和監護人,太子妃是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的女兒,漢宣帝母親家族那一支王姓的代表王商也擁護太子,太子母親王政君家族更是把太子地位看作命根所繫。這樣,當朝有勢力的外戚都擁戴劉驁,朝中匡衡等高位大臣以及宦官石顯等也是太子一黨。

太子已經羽翼豐滿,傅昭儀母子,除了得到皇帝的歡心之外,根本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作為後盾,在朝中也沒有政治盟友作為輔佐。漢元帝當然知道自己一意孤行的嚴重後果,也就不得不退卻讓步了。

陳湯平滅匈奴郅支單于和昭君出塞也發生在漢元帝時期,從此,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漢匈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和交流有所發展,邊境安寧,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百姓得以免遭戰亂之苦。

可以說漢元帝對漢朝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但因為性格懦弱不能統和平衡外戚、朝臣、宦官之間的關係,在關鍵的繼承人問題上犯了錯誤,導致西漢日落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