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你知道嗎?

九么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對起義軍將領,名義在楚王之下的劉邦率軍攻入武關,那個時候秦二世胡亥已經被趙高殺死,而繼任的秦王子嬰貶去了帝號,向劉邦投降,從此秦王朝走向了終結這個事件的概括。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敢這麼自信說出這句話人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楚南公。楚國的自信不是盲目的,出國當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其一楚國地大物博:當時其他國家都在黃河流域,而楚國主要國土卻是在長江流域。其二楚國的建立更加像是今天的聯邦制國家:雖然國家的名號沒有了,但是有勢力的大族依然還在,也就有了後來對抗秦國的根基。其三楚國人民對秦國並不認可:楚國人民對秦國並不認可,楚人自建國後從未出現篡國的例子,說明人民對當時的統治者還算是滿意的。

“楚雖三戶”是指這三戶

楚國的三個大氏族屈、景、昭3族。古代這三個姓氏的楚國人最多,而且很多都是楚國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人物可以說就是屈原了。程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范增投奔項梁,就奉勸他在楚地起事,因為

“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東漢的學者蘇林也認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

以上是我對本次問題的理解,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長亭文史


我是張三瘋,也來回答一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春秋戰國時,楚國領土最為廣袤,包含了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就算楚國領域寬廣,但最終還是被後來居上的大秦給滅了國,楚國百姓心中的傲嬌在秦國玄衣鐵蹄下被碾成齏粉,悲憤之中留下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裡的三戶並不是指楚國的三戶人家,而是指楚國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公族:“屈、景、昭”。這句話是說楚國雖然被滅,但楚國的屈、景、昭三個公族後繼有人,摧毀秦國的,必然是楚國!

楚國姓氏背景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王族的祖先為季連,羋姓,季連有一個後裔叫做鬻熊(鬻yù),在周朝時候,周成王封鬻熊的重孫子熊繹為子爵,為羋熊繹(羋為姓、熊繹為氏,那個時候有姓也有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公族的姓皆為“羋”氏,只有國君的氏能尊為“熊”,如果不是國君,是不能用“熊”為氏的。

季連的後人在楚地開枝散葉,除了國君為“熊”氏外,其他羋姓後人的“氏”在楚國的發展中出現了各種分化。

最早分化出來的是鬥氏,鬥氏後來演化成成、班、申公、苗氏等,成氏被滅族後,其庶族繁衍下來有一個項氏,項羽便是項氏族人。

在一些列的演化後,戰國時期屈、景、昭三家在楚國影響力最大,成為楚國的最具代表的三個“氏”。

屈:楚武王兒子,羋熊瑕,封於屈(現秭歸縣東) ,後代以屈為氏;
景:楚平王長庶子,羋熊子西,楚令尹,景氏第一世祖;
昭:楚昭王庶子, 羋熊子良;

三個“氏”的族人眾多,對楚國影響巨大,後來楚國王室專門成立了“三閭大夫”來管理著三個氏的族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號召力量

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被太史公記入了《史記》,足可見這句口號對當時百姓的影響力有多大。它就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把大秦帝國鐵腕統治的黑幕燃破一角,露出黎明的一線曙光。

楚國公族中的項氏傳人項羽就扛起了抵抗大秦的旗幟,率領江東子弟在秦末攪動天下風雲,擊敗了章邯和王離,殺死秦王子嬰,親手摧毀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應驗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總結

楚國王室在漫長的歷史中其實演化出來七十多個“氏”,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引申來看,“三戶”其實代表了楚國殘存下來的公族。世人相信楚國公族中人才濟濟,滅大秦國的也定然是楚國公族!


關注張三瘋,和你一起成長!


三瘋奇談


《史記》中范增的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以說是引來了無數學者、粉絲的關注和討論,到底這“三戶”指的是哪三戶呢?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水一白今天也來聊一聊,大家看看到底哪種說法最在理。

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來歷

想弄明白這句話啥意思,咱們得知道它是打哪兒來的。前面咱們說了這句話出自《史記》,是范增說的一句,那麼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史記.項羽本紀》

大意是:陳勝死了以後,實力強大的楚國勢力項梁、項羽兩叔侄迎來了70歲老宅男范增的加入。他站出來跟項梁說:“陳勝就應該敗。秦滅六國,楚國是最冤的。楚懷王當初被秦王騙去秦國,楚國人現在還可憐他呢。人家楚南公

都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陳勝不知道立楚王之後,反而自立為王,能長久得了麼?將軍您可跟他不一樣,咱們可得立楚王之後啊。”項梁聽了范增的話,才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也一樣稱楚懷王。意思就是爺孫倆都是楚懷王,主要目的就是收買人心。

這裡面,范增提到了一個關鍵人物——楚南公。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就是這位楚南公說的。至於他是誰呢,范增沒有說,《史記》裡面也沒有記載。但是,在《漢書.藝文志》裡面有提到過一個《南公十三篇》,就是范增口裡的這位楚南公的作品——一部陰陽家作品。

陰陽家也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一種,主要研究的就是陰陽五行、命理術數之類的,最擅長的便是讖語。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楚南公的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實際上也是一句關於秦楚兩國未來的讖語。

二、“三戶”指的是哪三戶呢?

正面重點來了,這“三戶”到底是哪三戶呢?先擺出相關的幾種觀點:

1、三大家族說

在楚國曆史上,有三個公族特別有名,即昭氏、屈氏和景氏。為了便於管理,楚國當時還有一個特色的官職“三閭大夫”,就是專門負責主持宗廟祭祀,兼管三大家族子弟教育等閒差的,大詩人屈原當初就做過這個官。

持三大家族說的人認為就算楚國只有這三大家族,也一定能重新繁衍起來,最終滅掉秦國。

2、地名說

滅秦關鍵性一戰,項羽大破秦軍時渡過的那個渡口就叫三戶津,名字是與讖語暗合的,所以也有人認為“三戶”指的是地名。

3、虛指說

日本有個漢學者叫龍川資言,他認為,所謂的“三戶”不過就是指代少而已,並不是說具體的數量,就是說楚國即使剩不下幾戶,也一定能滅掉秦國,體現的就是自信。

4、名人說

就是指滅秦時三個來自楚國的關鍵性人物——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是陳郡陽城人,項羽是泗水郡下相人,劉邦是泗水郡豐邑人,這三個地方當初都是楚國的地盤,他們自然而然也就是楚國人,而他們又都是滅秦的關鍵人物。陳勝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成功打破了秦朝統一的格局;項羽鉅鹿之戰滅掉了秦軍主力,後來又收降了章邯手裡的二十萬秦軍,幾乎相當於拿下了秦朝當時在函谷關以東的全部軍事力量;劉邦第一個打到了咸陽城,接受秦朝的投降,相當於親手埋葬了大秦帝國。

正是因為這三個人的功績,所以被認為是“三戶”的最好代表。

客觀來說,四種說法都有各自的弊端。

三大家族雖人數眾多,但並不能代表楚國所有貴族,至少王族熊氏便不在此例;地名說則有些略顯牽強;說是虛指又顯得有些寬泛,不夠有針對性;名人說又有些過分拔高個人,尤其是將同為楚人的吳廣、項梁都排除在外,更是顯得不合乎情理。

不過,正像水一白在前文說過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讖語,自然也就很難那麼契合。所以,這四種說法裡面除了“虛指說”以外,可以說都是屬於是應驗讖語的表現,隨便擇其任意一個都無不可,權看個人的理解了。

畢竟在滅秦的道路上,確實楚人做得最多,功勞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