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愛與善意、包容與接納,這些都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重點引導並傳遞給孩子的。

孩子們在學校會遇到一些有特點的同學,可能個頭很小,可能說話有口音,可能戴眼鏡,這時候孩子會如何對待這些跟自己不一樣的同學呢?

有的孩子本身就是這樣的“異類”,他們正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苦惱,他們不知道如何脫離困境。不被他人所接納,這種感覺太糟糕了,尤其對於孩子來講,也會比較沉重。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的道德行為分為“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親社會行為表現為分享、合作、幫助等,攻擊行為則主要表現為“欺負”,而欺負中的一大類行為是“語言欺負”。

相信小學生們都或多或少遇到過“語言欺負”的狀況,無論是行為的施加者還是承受者,孩子們在這其中都會顯得很迷茫無助,而家長在這些事件中,又顯得比較無力,想幫忙,但又找不到好方法。

今天為大家推薦這本《麥樂尼的夢幻島》,這是一本特立獨行的粉紅童話,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柔軟的筆觸,帶小讀者們進入面對“異類”的事發現場。它帶領孩子們以第三者的角度,審視整個事件中的“施加者”和“承受者”,以及事態的發展,從中引導孩子們自己悟出應該如何應對。合上繪本的那一刻,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將被治癒,每一位讀者都會發自內心地想要做一個“充滿善意”的人。

在《麥樂尼的夢幻島》中,作者藏入了大量的隱喻、暗示和象徵,將“善良與邪惡”、“包容與接納”充分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並利用充滿童趣的幻想,喚醒孩子們的同理心。由於隱喻對於小朋友來講,不是那麼好理解,所以這本《麥樂尼的夢幻島》更適合親子閱讀,家長朋友們可以將書中的隱喻解釋給孩子聽,引導孩子體會繪本所要表達的深意。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麥樂尼的夢幻島》一書從“異類與接納”、“惡意與誤解”、“善良與勇敢”三個維度安排隱喻,同一維度中又放置了多重隱喻來強化這一內涵,通過故事的不斷推進,使讀者多次遭遇同一維度的隱喻,從而對這個維度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下面我就為大家解讀一下《麥樂尼的夢幻島》中所包含的諸多隱喻。

一、異類與接納

1、窗口的隱喻:

夢幻鎮的居民們都帶著高高的帽子,帽子上有小窗口。巫婆會在深夜拋出大量的黑雲,如果被黑雲中的噩夢侵襲,人就會變得兇惡狠毒。黑雲會從帽子上的窗口飄出去,這樣就不會侵襲到人了,所以居民們白天黑夜都帶著帽子保護自己。

在繪製插畫時,作者設計的窗口,沒有開合式的窗戶,只是一個“開放式”的孔洞。

這是個絕妙的設計,它悄悄告訴我們,即使窗口緊閉,也不能阻擋邪惡的侵襲,邪惡有時候是防不勝防的。相反,只有敞開心扉,真誠地接納差異,才能擁有善良和平安。就像夢幻鎮居民們的帽子上的窗口一樣,擁有了開放的心態,烏雲雖然飄進來了但也能從窗口飄走,因此居民們每天都能保持友善和快樂。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不止如此,作者還將這個開放的窗口用在了主角“麥樂尼”身上。麥樂尼不僅帶著有窗口的帽子,他的胸口上也有一個大大的窗口。而夢幻鎮的其他居民們,卻沒有這個特徵。

窗口既然代表著“開放和包容”,那麼麥樂尼的形象就是在隱喻:他是一位更具有“開放性”的人,他的心也是敞開的。這也是麥樂尼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比起頭腦的開放,心靈的敞開更加珍貴。

當女巫吹走居民們帽子的時候,麥樂尼成為了唯一一個還擁有帽子的人,此時的他與大家格格不入。居民們由於沒有帽子的防護,被邪惡侵襲,他們不能敞開心扉接納麥樂尼的與眾不同,他們對麥樂尼惡語相向,並將麥樂尼趕出了夢幻鎮。

由於心存善念,麥樂尼對此沒有絲毫怨懟和悲傷,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找回帽子,幫助居民們重拾善念。帽子上的窗幫助他防禦女巫的黑雲,胸口上的窗幫助他抵禦住了他人的惡言惡行。

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形象設計,作者都在向讀者傳遞一個真理,那就是心存善念,保持開放與包容,接納他人的“另類”與“不同”,才能使我們自己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2、住處的隱喻:

麥樂尼無疑是這個故事中“異類”的代言人,他莫名其妙沒有被吹走帽子,這讓他一夜之間成為“異類”。為了強調這一特點,作者還給麥樂尼安排了與眾不同的住處。一開始在夢幻鎮,麥樂尼住在高山上,而居民們都住在平地;後來麥樂尼住在燈塔裡,只有他一個人。

住處的隱喻,與麥樂尼胸口的窗口疊加成了雙層隱喻,進一步強調麥樂尼的與眾不同,並將這一形象在讀者的心中固定下來,隨著劇情發展,引導讀者體會這位“另類”主角的心路歷程。


3、鳥與魚的隱喻:

雖然麥樂尼十分“另類”,但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朋友的。作者將那些接納麥樂尼的夥伴,用自然界的事物來指代。太陽、雨水、雪花、彩虹都是麥樂尼的朋友,花兒、小鳥、魚兒和小動物們也是他的朋友。可見麥樂尼胸口的窗口是多麼重要,他有一顆包容的心,跟周圍的事物都能成為朋友。

在麥樂尼被放逐後,他的這些朋友因為想念他,也紛紛離開了夢幻鎮,這讓夢幻鎮居民的日子更加晦暗。當麥樂尼昏倒在真相原野時,小鳥們救了他;當麥樂尼沉入安息海洋時,小魚們救了他。

這些幫助麥樂尼的鳥和魚,不正是在隱喻我們在生活中的朋友麼?如果我們能像麥樂尼一樣,有一顆開放而接納的心,我們就能夠擁有“友誼”——一種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而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它們也具有濃厚的包容心,它們不會嫌棄麥樂尼,無論他有沒有帽子,它們都追隨他、幫助他。“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無言,卻孕育萬物,作者用自然界的意象來引導我們思考:我們能不能效法天地,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和諧共存呢?

關於“異類與接納”作者給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隱喻,通過相互交織的情節推進,讓讀者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面對他人的與眾不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面對自身的與眾不同,我們又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心態?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這本小小的繪本之中。通過反覆閱讀,孩子們的心靈自然能感受到答案。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二、惡意與誤解

1、憂傷仙女的隱喻:

被趕走的麥樂尼,離開夢幻鎮後,首先來到了憂傷森林。進入憂傷森林的人,每走一步,他的憂傷就會增加一分,直到最後被憂傷壓垮。麥樂尼進入憂傷森林後,回想起被趕出夢幻鎮的情境,他的心開始刺痛,最後他失去了前進的勇氣。

麥樂尼在憂傷森林的感受,就是每一個被排斥,不被接納的人的內心寫照。作者用夢幻的語言,讓孩子們跟著麥樂尼的腳步,一步步看到自己的心,如何被憂傷填滿,如何被憂傷打敗。

這段文字讀起來很悲傷,作者用悲情色調來引發讀者的思考:我們究竟要不要讓自己心被憂傷填滿呢?面對惡意與誤解,我們除了憂傷,還有其他選擇麼?

憂傷仙女的出現,讓讀者看到了希望。憂傷仙女也帶著有窗口的帽子,她的表情溫暖而善良,她說:我不會讓心中充滿善意的人被冷漠和悲傷壓垮。由於她的幫助,麥樂尼成功走出了憂傷森林。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如果麥樂尼沒有遇到憂傷仙女,他會怎樣呢?在現實生活中,有憂傷仙女麼?其實憂傷仙女是一個隱喻,而且這個比喻的答案是前置的。在故事的開始,我們就看到了答案,憂傷仙女就是我們自己的那顆充滿善意的心。

當麥樂尼被夢幻鎮居民驅趕時,他們的話語如今想來是多麼地傷人,但麥樂尼當時並沒有受傷,他的心裡充滿了善意,他想的是如何幫助居民們。來到憂傷森林後,在他的心被憂傷侵蝕,他才感覺到了痛苦。

所以,憂傷仙女就住在我們自己的心裡,只要我們心存善意,就能化戾氣為祥和。麥樂尼的第一個考驗,是他自己的善良之心救了他。希望孩子們在看到這裡時,能看破隱喻,進而明白:面對生活中的惡言惡語,只要保持內心的善良,就能變成一個強大的人。心中有愛,無懼人言。

2、飛回來的帽子隱喻:

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天,丟失的帽子被大風吹回來了,不過夢幻鎮的居民沒有一個人拾起帽子帶上。這一情節也是一個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邪惡是會使人沉淪的。

人的內心如果與邪惡朝夕相處,就會變得麻木,毫無知覺,就像夢幻鎮那些丟失了帽子的居民們一樣,即使帽子就在眼前,他們也想不起要拾起來帶上。

飛回來的帽子告訴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哪怕是一句惡言,也會讓我們與邪惡相遇,久而久之,我們會面目全非,連自己都認不出自己了。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三、善良與勇敢

1、真相原野隱喻:

麥樂尼的第二個考驗是真相原野,在這裡他需要直面“他不被居民們接納”的事實。這一次他又迷失了,他閉上眼睛昏倒在花叢中。

為什麼真相會如此讓人難以接受呢?為什麼麥樂尼之前看不到這個事實,非要來到真相原野才能看到?這裡面隱藏著一條心理學原理,那就是: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他們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這種對自我的高估,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但另一方面卻讓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真實情況。

就像麥樂尼,他一開始覺得被放逐沒有什麼,他有朋友也有夢想。直到來到真相原野,他才發現自己的孤獨和無助,他才清晰地看到:他是那個頭很小、獨自住小山上的人。

雖然這是事實,但是真相是很傷人的。麥樂尼並不能接受這個真實的自己,所以他迷失了。

馬克·吐溫說:遲來的真相,就像突然擊中頭部的馬蹄鐵,哎,痛啊!可見,直面真相需要很大的勇氣,真相使人痛苦,但真相也令人清醒。人生在世,我們必須要直面真相,不能活在達克效應所編制的美夢裡。就像憂傷仙女說的,在真相面前,永遠不要閉上你的雙眼。

真相原野的隱喻,引導小讀者們在生活中,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真相雖不美好,但勝在真實,只有接納真實的自己,才能穿越真相原野,破繭成蝶。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2、安息海洋隱喻:

麥樂尼的第三個考驗是安息海洋,落入安息海洋時,海里的聲音很大,他內心的動盪不安讓他疲憊無力,他越沉越深,落到了海底。

安息海洋指向內心的安寧,然而落入其中的麥樂尼的內心卻是不安寧的。海里的聲音很大,象徵著外界環境對他的評價,居民們不接納的聲音影響了他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動盪,象徵著他對自己的不認可,在真相原野看到自己的“異類”樣貌,他接受不了,所以閉上了眼睛。

但不聽不看,並不能救贖麥樂尼,這一次救他的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小魚們。這個情節的設計也是在暗示,幫助他的其實是他曾經擁有的善良的心。外界的評價,內心的衝突,都會讓我們失去安寧,此時,能幫助我們的,仍然是無私和善良。

就像小魚們離開時所說的:“我們不能讓無私又善良的人消失不見。”

善良和無私,不但可以幫助自身,也能有利他人,更是指點迷津的明燈,讓人永不沉淪。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3、燈塔的隱喻:

經歷過憂傷森林、真相原野、安息海洋,麥樂尼像脫胎換骨一樣,他重新找到了內心的力量,重拾善良的自我,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為人們照亮前行的路。

《麥樂尼的夢幻島》並沒有像其他童話那樣給孩子們一個大團圓結局。作者用一個懸而未決,並不完美的結局,引發小讀者們的深思。

作者在最後,這樣對小讀者們說:“對於麥樂尼那樣與眾不同的人,你要永遠敞開心扉。”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會發現,自己就住在世界上最美的小鎮。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那麼同樣擁有“與眾不同”特點的小朋友們,也都能生活在充滿愛與和平的世界中。

這就是燈塔的隱喻,麥樂尼將永遠在燈塔裡,為人們指引這一善良的方向,有麥樂尼在,所有的小讀者都能聽從內心的指引,找到屬於自己的最美小鎮。


如何接納“異類”《麥樂尼的夢幻島》用多重隱喻教會孩子愛與包容


結語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句話,剛好是《麥樂尼的夢幻島》這個繪本的寫照。在《麥樂尼的夢幻島》中,作者用粉紅色的溫柔色調,為小讀者們展現了一個並不那麼溫柔的故事。通過層層隱喻,讓小讀者們通過咀嚼才能品出深意。

湛願法師說:心門最難開,因為不肯接納,心路最難走,因為不肯包容。《麥樂尼的夢幻島》用空洞的窗口象徵打開的心門,用麥樂尼的經歷象徵曲折的心路,通過故事的層層遞進,一層層剝開“修心”的方法,最終讓小讀者明白:保持善良和包容,就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雖然這是一本隱喻重重的童話,但值得孩子與家長常看常新,每次打開繪本都是一場“修心”之旅。


本文由@蓁蓁宜人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