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樓上3歲的菲菲摔倒在樓門口了,零食灑了一地。我正陪著孩子在旁邊玩兒,鄰居剛要過去扶一把,菲菲媽媽衝鄰居擺擺手。菲菲自己爬了起來,委屈地跟媽媽說:"零食沒了"。媽媽走過來蹲下來抱了抱菲菲說:"摔疼了吧?零食的確有點可惜呀。"

菲菲眼睛裡泛著淚花兒說:"媽媽能再給我買一包嗎?"媽媽說:"還記得咱們的約定嗎?這周的零食名額已經用完了,只能下週再吃了。這真讓人難過,但是咱們得遵守約定。"

我以為菲菲會哭鬧,但是並沒有。菲菲說:"我不該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媽媽告訴過我,我沒有聽話,以後不了。"媽媽又抱了抱菲菲,說:"咱們接下來該怎麼辦呀?"菲菲說:"掃地。"

這對母女回家拿了掃把和簸箕,小小的孩兒幹活兒卻很像那麼回事兒。鄰居說:"其實一會兒打掃衛生的師傅就過來了。"菲菲媽媽輕聲說:"謝謝您提醒我也瞭解,不過我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望著這對母女,我心生讚歎。這對母女的所做所為,正是廣受好評的正面管教理念的踐行。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孩子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正面管教魔法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艾米·麥克瑞迪。她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並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個行之有效的"良好行為養成術"。

01 想讓孩子行為良好,需要滿足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在當代物質豐富的環境下,很多兒童和青少年習慣於"即刻滿足",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等待的概念。有了困難希望父母立刻出面給解決,而不是自己先想想辦法,他們習慣了坐享其成,不必思考。

作者在書中提出,孩子這種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是家庭的瘟疫,也會使孩子長大後,在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兒童首要的目標是獲得歸屬感和地位感。

歸屬感來自父母和家人的積極關注。

有了這種關注,孩子才能從情感上與父母親近,才能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

地位感來自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及貢獻的確認。如果父母總是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得孩子不相信自己具有這種能力,很容易在行為有偏差,他們哭鬧、發脾氣事實上是在懇求父母"請關愛我,我需要歸屬感","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需要你的幫助"。

所以,理解孩子對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對於糾正孩子將一切視為理所應當的心理非常重要。

02 不能向孩子屈服,父母不應變成孩子的專屬僕人

當我們無法向孩子提供他最想要的東西時,往往會給他一點別的東西作為安慰;當我們急著辦理手頭的事情、著急出門或者只因我們是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我們因為貪圖快捷方便,也很容易屈從於孩子;當我們連續加班無法陪伴孩子時,我們很可能會滿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作為對孩子的補償。

事實上,屈從於孩子的要求只能暫時撫平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對孩子而言,這樣做也恰恰是有害的。

那麼該如何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

1、身心靈時間

"身心靈時間"的方法,是指父母雙方都應每隔一兩天就留出10分鐘的時間(如果時間能長一點,當然更好),不看手機不忙工作不做家務,屏蔽一切干擾因素,與孩子全身心地單獨相處。你可以陪孩子聊天,畫畫,和孩子下棋、摺紙,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專心陪他玩兒。

日本童書作家中川李枝子在《當孩子遇見書》中寫過一個讀者的故事:高中生A子姑娘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每天工作很辛苦,白天只能讓A子一個人在家,但是A子從來沒有覺得孤獨,因為媽媽每晚都會讀書給她聽。媽媽每晚讀的書,都能把A子一整天積累的負能量全部消解,A子每天都能非常滿足、甜美的進入睡眠。第二天精力充沛的醒來,就算有什麼難受的事情,一想到晚上有和媽媽的專屬時光,身心晴朗,歡樂越來越深越廣越有力量。

由此可見,"身心靈時間"的方法不僅能增強孩子的歸屬感,還能提升地位感和自信心。而且,在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專注的陪伴和關注的前提下,當你拒絕給孩子自認為應得的東西時,你會更有底氣。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2、駛出颶風區

沒有什麼比與孩子的激烈爭論更讓人煩惱的了。不論誰對誰錯,最後雙方對自己、對這段關係都很沮喪。

孩子身上有兩種脾氣:漸漸積累的脾氣和由理所當然的心理引發的脾氣。

要應對孩子漸漸積累的脾氣,最佳的辦法就是儘量讓孩子舒適一些(但不要向孩子屈服)。如果你出門辦事時,只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那麼你要合理安排辦理事情的次序。一方面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因為理所應當的心理發脾氣時,往往覺得別人"虧欠"他某些東西。他認為自己的需求大過一切,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或現場情況,想爆發就爆發。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德瑞克斯的看法,這時最聰明的做法是,趕快到更安全的區域,也就是離開孩子的視線。具體做法是:

⓵在雙方都還處於冷靜狀態時(即風暴尚未形成時),你就應該警告你的孩子:"我不想跟你爭吵,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主意。如果你跟我講話不能尊重一點,我會立刻離開房間。等你冷靜下來並能以尊重的方式跟我對話時,我才會跟你交流。"

⓶下次,等衝突升級時(這樣的時刻對你並不陌生,因為這時你會感覺到自己已經被孩子激怒),你只需走開或乾脆拒絕回應他。任何衝突都需要雙方都投入其中才行,而你可以通過抽離其中一方(即你自己)來結束衝突。

當你運用這一方法時,找個雙方都還冷靜的時間先給你的孩子一點警告。告訴他:"我希望你能以冷靜而尊重的方式向我表達意見,因為我就是這樣跟你說話的。如果你跟我說話時不夠尊重,我不會理你,而且將離開你的房間。"

只有當你真的做到對孩子毫不理會時,這一方法才能奏效。別理他,不論孩子多麼暴怒,除非孩子遇到了危險或他的行為對別人構成威脅,剋制住自己說最後一句話的衝動。

當最初的風暴過去之後,請準備好以尊重的方式與孩子談談你們之間的分歧。別忘了,你要消除的是孩子身上的不良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03 擺脫過度控制的怪圈,讓孩子正視生活的壓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1、我們無法控制孩子,但可以控制自己對孩子的反應。

控制權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大多數爭執的根本原因,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有一堆理由去控制孩子的生活。

著名的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認為:父母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了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釋放天性的過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較大的自主空間,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氛圍裡充分舒展自己。演員黃磊夫婦就是這樣的父母。

他們從不限制孩子的天性,大女兒多多愛漂亮,夫妻倆便支持她打耳洞,還會為她的勇敢點贊;小女兒愛吃冰淇凌,黃磊把冰激凌分裝成許多小塊兒,讓孩子在家裡吃,每次只吃一塊。這樣既解了饞,又不會吃太多。

正如黃磊所說,沒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真正愛孩子,就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允許他得到滿足,也幫他學會剋制。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在《爸爸去哪兒2》中,節目組送給了多多一隻小狗,多多非常喜歡。貝兒也喜歡小狗,於是問黃磊,能不能讓她和小狗玩兒一會兒?黃磊沒有直接答應,對貝兒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去和多多姐姐商量。"

當多多不放心貝貝和小狗兒長時間在一起,想把小狗要回來時,向爸爸求救,黃磊也並沒有參與,而是對多多說:"不要跟我告狀,沒用,要學會自己解決。"

整個事件中,黃磊沒有自作主張的答應貝兒,也保留了多多自己的決定權,而當多多不想讓貝兒玩的時候,黃磊也沒有干涉女兒的想法,允許自己做決定。

黃磊說:"我從沒把她當作一個孩子,而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想法和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所以我也不能強加意志給她。"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如果我們能給孩子更多他應得的東西——適合其年齡的活動、正能量、一定的控制權、尊嚴和尊重,那麼他就會更少地要求他不應得到的東西。孩子擁有的與自己年齡相稱的控制權越多,就越會懂得如何下決定及承擔責任,事事都依賴父母的心理也就越弱。孩子善於做決定的能力是從練習做決定中學會的,而不是從聽話中學會的。

2、教孩子正視生活的壓力,不要過度幫助孩子。

家長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與孩子談心,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但是不要代替孩子解決困難。

父母務必讓孩子懂得,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傾盡全力和享受樂趣。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努力也不一定能達成願望",但是全力以赴之後,就不會後悔。

父母自己在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也要保持一種"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當自己遭遇挫折時,也要為孩子樹立一個"難過之後就應繼續前行"的良好榜樣。

3、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獨自承擔合乎理性的後果。

所有人都得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都要直面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後果。我們應該是在成本相對較低時,以安全而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懂得這一道理。

孩子總會犯錯,讓孩子直面這些錯誤,併為他提供指導,從而把這些錯誤變成最佳的學習機會。

⓵獨自承擔後果能鍛鍊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因為這將教會他根據可能的後果評估所有的選項;

⓶讓孩子更加機敏,因為當一個選項行不通時,他將嘗試別的選項;

⓷能增強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因為他將意識到,犯錯並非世界末日;

⓸能讓孩子更有同情心,因為他對尷尬的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會。這些經驗只能從生活中學到。

請相信,實際生活比你的嘮叨能教會孩子更多東西,而從生活中學到的東西更能讓他終生銘記。

特別是當他開始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並親眼看到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積極後果之後。孩子所具有的"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私心理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我做的事有意義"的積極心理,這將使孩子在未來繼續受益。

32個育兒錦囊,教家長和善堅定且從容,讓孩子獨立向上懂感恩

04 正面管教,讓孩子釋放自己的潛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人到中年,壓力山大:白天職場打拼,晚上回家陪娃;左手房貸車貸,右手教育基金;害怕生病住院,擔心因病返貧……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的現實壓力往往成為我們育兒的障礙。

我們都是忙碌的父母,卻又都想著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東西。我們對孩子學業期待高於以往任何一代人,我們卻又抑制不住為孩子排憂解難的衝動,動不動就挺身而出。導致本來該由孩子自己去經歷挫折,收穫寶貴成長經驗的機會,與孩子失之交臂。

當《湖南12歲男孩不服母親管教親手將其殺死》、《貴州一大學生因被家長訓斥而心生不平,砍殺2歲女童發洩心情》、《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這種社會新聞不斷出現時,我們愕然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偏差,我們急需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和孩子互動,培養出一個獨立、向上、有擔當、懂得感恩的孩子。

艾米·麥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書》這本書中介紹的"良好行為養成術",能夠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具備負責、堅韌和尊重他人等成人社會必需的品質。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請讓孩子去自由創造一個新世界,而不是讓他以為會有一隊工人趕來把一切都造好;請讓孩子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讓他每一步都被別人牽著走;請讓孩子立志去服務他人,而不是等著被服務。如此一來,我們的孩子才能釋放自己的潛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