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做的這兩件事,年輕人做不到,歲月安好,請善待老人!

農村7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數都已經三代同堂,一直住在偏遠山區的,有很多已經是四代人在一起生活。這一代人吃過的苦,不要說00後,就連8090後都無法體會,就算是70後的人,都想不明白老人是怎麼熬過來的。那時野菜、麥麩、紅薯葉充飢,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體會,要明白那時候老人的艱辛,根本就不知道從何說起。

農村老人做的這兩件事,年輕人做不到,歲月安好,請善待老人!

農村的很多老人,他們過著一世清貧的生活

都說“人老病出”,其實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並不是那麼回事,從“按勞分配”長達20多年的大集體,他們為了讓兒女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早出晚歸掙工分。好不容易熬到土地改革,拿到了《土地承包合同》,實現了土地耕種的自主經營權,但落後的生產力除了養家餬口之外,交公糧、交任務豬這些事,卻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與其說是人老病出,不如說這些老人都是積勞成疾,辛苦了一輩子的他們,滿身勞傷,還在不斷的付出。

本該享福的年紀,卻做起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輕人為了工作,不得不背井離鄉,從農村走到城市,然而這些滿身勞傷的老人,在自己本應該享清福的年紀,卻做起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儘管遠在他鄉的子女每個月都會寄點零花錢,但他們卻把這些零花錢,悄悄地藏起來,兒女急用時,分文不少的還回來。無論是春夏秋冬,他們的日常生活,除了給孩子洗衣做飯,在田間地頭,依然會出現這些老人蹣跚的身影。

農村老人做的這兩件事,年輕人做不到,歲月安好,請善待老人!

享福的年紀,卻逃不脫照顧孩子的重任

俗話說“養兒防老”,但在農村的老人,晚年享清福這事對他們來說,真的是遙不可及,儘管心裡想,但嘴上卻不說,在他們的心中,子女的日子過得好,才是他們要的幸福,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子女放下心裡的包袱,安心在外打拼。

主持公道,平息鄰里糾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手裡的資源經濟價值日益提升,土地、林地、荒山這些資源對於農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地界的劃分,兩家人吵得不可開交,變得六親不認,誰也不妥協,村裡出面協調都無濟於事,然而這些老人,在處理此類糾紛時,真正地發揮了天平作用。

農村老人做的這兩件事,年輕人做不到,歲月安好,請善待老人!

農村老人的記憶裡,裝著很多年輕人複製不了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在農村處理這些事,要讓雙方都信服,就算是充當調解角色的中間人,也得有理有據才行,現在的年輕村幹部,都沒有經歷過土地改革,也沒有經歷過林地的分包到戶,要在解決此類糾紛時找到突破口,完全要依靠這些老人,只有從這些老人的口中獲取到真實信息,所有的矛盾糾紛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結語: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時代的農村老人,可以說過得真的不容易,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家才會更幸福,因為他們的存在,鄰里關係才會變得更加和睦!雖然他們已經老了,但還在默默地為我們這一代人奉獻著,所以,善待老人,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