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紫禁城宮殿中各類形式的殿堂樓閣,在外觀上各具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與建築的內部構架是分不開的。

中國木構架體系到了明代,宮式建築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規格化。紫禁域宮殿是工部直接營建的,因此它更是當時工程的典範,是官式做法的代表。木構架有抬梁、穿鬥、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構排架使用最為普遍,紫禁城的房屋也都是採用這種方法。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一般木構架,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再置爪柱,柱上再架樑,逐層縮短,層層疊架,形成屋面的坡度,所以這種做法稱為抬梁法,也稱疊架法。

在排架之間,用橫向的枋子聯繫脊爪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梁頭和脊爪柱上安裝與排架相交的檁條,然後檁上釘椽承託屋面荷重,組成縱橫牽連的構架。但是宮殿建築的屋頂形式多樣,其複雜的部位多在兩端。如把兩端的磚牆砌成與瓦頂坡度相同,從側面看,形如"山"形的牆壁,稱為硬山頂。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紫禁城中低等級的房屋如耳房、廊廡,甚至內閣大堂的屋頂,都屬此類型。比硬山頂稍高一級的房屋是懸山頂。它是把房屋兩端的檁條挑出,上覆椽、望、瓦頂。在紫禁城主要庭院中的配房如文華、武英殿的配殿,神武門東西值房,西華門內外值房,多用這種形式的屋頂。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高級的房屋為廡殿式。它是把屋頂做成向四面流水的四大坡,由於四面都是圓和的曲面,所以宋、元以前把這種形式稱為四阿式或四注頂。它的產生年代很早,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就有這種形式的草棚。室內中央,有兩根支柱,構造雖簡隨,但從造型來看,它是雄偉殿堂的維形。

中國現存廡殿頂的最早大殿一一山西省佛光寺大殿,是唐代四阿頂的代表作。但是這種類型的建築莊嚴有餘而富麗不足,所以紫禁城的最主要官殿並未使用這種單簷殿頂,只有英華殿、景陽宮、鹹福宮的前殿、奉先殿後殿承光門以及體仁閣、弘義閣一類較次等級的建築才採用此種形式。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為了給莊嚴隆重的廡殿式增加富麗氣氛,在四阿頂的下面增加一層腰簷,稱為重簷廡殿頂。這類型的建築,等級最高,在紫禁城中只有外朝的太和殿、內廷的乾清宮、坤寧宮與家廟奉先殿、大上皇的皇極殿以及紫禁城的四面城樓為這種形式。

比廡殿頂略低一級的是歇山頂。它是懸山和廡殿頂的結合形式。這種屋頂的上部,兩端用山花博縫如同懸山頂,但其簷部為四坡水,由於它的兩端比懸山頂增加了兩廈,所以在宋以前稱"廈兩頭造";又由於它的上部有正脊與四垂脊,簷部有四條岔脊(角脊),共計九條脊,所以又稱九脊殿。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直到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擬定《工程做法》時,才按房山坐在廈頭的情況稱為歇山頂。其構造多是用扒梁法承託"採步金",採步金承載兩山的樁椽,椽上臥踏腳木,立草架山花,形成歇山頂兩端的骨架。

這種形式的屋頂玲瓏、富麗、莊嚴、美觀。紫禁城的多數殿、閣、門、樓都採用這種形式。東西六宮的多數前殿也都是歇山頂。採步金有如梁或檁的做法:當椽後尾入槽,又似承候枋,枋下又有采步金枋做法,上下都在同一縫。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歇山頂也有重簷的做法,稱重簷歇山頂,多用於高大的殿閣,如天安門、端門、太和門、保和殿、寧壽富、慈寧宮等。重簷的做法有多種構造,一般是在下簷大梁上再立接短柱(叫做童柱)以支承上簷梁枋,然後按步逐層疊架的方法,做出構架,並按單簷歇山的構造做出廈頭和山花。

歇山式的屋頂,在西漢已有了錐形,不過最初是在懸山頂下的山牆上挑出一面廈子,猶如一域水的雨搭棚,兩個頂子瓦廡牽聯,到東漢時才把兩者結合成一體,形成九脊殿的形式。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禪寺正殿,便是歇山頂的最古實例。宋朝的取山頂建築很多,宋畫中的《黃鶴樓》及《明皇避暑圖》中的"十字顯山"屋頂,就是兩個歇山頂縱橫相交的造型,顯得玲瓏秀麗。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由於歇山頂的山面很美,有的建築把歇山頂的山面轉向前,如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河北正定隆興寺牟尼殿的四面抱廈,頗為別緻。

紫禁城的角樓,就是模仿宋畫與元大內宮牆的十字脊四面顯山三樓建造的。紫禁城角樓是用六個歇山頂勾連組合為一個整體。三層屋簷計有二十八個翼角、十面山花、七十二條脊(不包括脊後掩斷的十條脊)。特別難得的是室內整齊利落,沒有一根落地柱子,室外不見梁頭,造型玲瓏而莊重,簷牙交錯而統一。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傳說當年營建角樓時,由於設計難度很大,設計者雖廢寢忘食地去構想,也難合乎理想。這情形感動了魯班下凡,手提一個蟈蟈籠到他面前。這並非一般的蟈蟈籠,而是設計者渴望的角樓模型,後來就依照這個模型,設計施工,才有角樓這奇異的建築成果。這個故事雖然是神話,但它反映了角樓的設計難度與用模型設計的優點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此外,紫禁城中還有許多類型的屋頂,花園中的凝香、玉翠、御景、聳秀、擷芳等亭為小巧玲瓏的四角攢尖頂,作為庭園的配景;還有用在主要殿閣之上的,如中軸線上的中和殿和交泰殿,在攢尖頂上覆以鍍金圓寶頂,象徵天圓地方之意。乾隆花園的主要建築符望閣,為高大樓閣,其屋頂也是這種類型。四角攢尖也有用重簷的做法,以增加其富麗感,如建福宮軸線上的惠風亭、午門四角亭就是這種類型。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乾隆花園碧螺亭為五角攢尖頂;奉先殿宰牲亭為六角攢尖頂;御花園四神祠為八角攢尖的勾連搭頂;千秋、萬春亭的上頂為圓攢尖頂,文淵閣碑亭為形似古代將軍盔狀的盔頂;井亭的屋頂多是四周完瓦中心留洞,上頂露天的瓦頂。又有外形輪廓形似古代存放印璽的匱匣"盝",所以把這種屋頂叫做"盝頂"。

紫禁城御花園的主殿欽安殿和元大內的"盝頂殿",屬於這種類型,但由於屋頂的圍脊內做成微帶坡度的平頂,並施重簷,而成為大殿的類型之一。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紫禁城的盝頂構架中,有一座小巧玲瓏的井亭,下架為四方形的平面,在四根柱子的頂上承託著兩端懸挑的"扁擔梁"。由於其方向為抹角的斜梁,於是四根斜梁與簷檁搭交,形成為八角形的盝頂,從兩頭懸空的簷檁來看,猶如橫臥在扁擔兩頭自由端點之上。

“集明、清古建築之大成”:淺談“故宮”房頂營造樣式

使人驚奇的是,在未完瓦之前,是不太穩固的,但是加上完瓦後的屋頂重量,則穩如泰山。這個井亭雖歷五百年而無甚變化,尤其近五年雖經多次地震,也無任何毀損,全由於設計中,充分掌握了力的平衡原理,以及施工時的膽大心細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