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疯子宋伟清

文化疯子宋伟清

他 是

宋伟清

Song

WQ

再次见到宋伟清,已是时隔三年的2018年之春。还是那件橙色T恤汗衫、那顶深色棒球帽,只是被洗得泛白褪色的领口明显透露着岁月的艰辛;还是不变的沧桑,一如既往的孤独,配着黝黑的肤色印证了他这些年暴走的匆忙;还是谈笑风生的爽朗、铿锵有力的自信,举手投足间彰显着其对文化、对传统的精心守护。

初识宋伟清时,他自己选择了倾家荡产,从千万商人沦为一车一情怀的租房客,再见宋伟清,他只是一个借宿友家的沦落人,因为他最后的值钱资产,也为了实践情怀而被卖掉,至此,他真的一无所有。

卖掉车的宋伟清,从此靠脚走天下,这些年,他走过了全国近万个村落,从大凉山到西柏坡,从贵州到北京,几个长征路下来,他尝遍了行程的艰辛,不过在宋伟清看来,比徒步更为艰辛的,是他发现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薄,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功利心理严重……但是他坚信,自己心中的传承梦、乡村梦一定能实现。

初识 | 从文化疯子到孤家寡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坛贤能辈出,两千多年以来,依河而建的街道建筑、前巷后河的格局使得苏州古城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而名闻天下。明清两代,姑苏老城繁华至极,阊门商业街区是全国最繁华、最有名的商业街区,能工巧匠们开设的箍桶店、银匠店、食品作坊繁华了整个苏州城,也丰富了我们的经济文化史料。

在宋伟清眼里,当年的姑苏繁华盛景并未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一向反对“千城一面”格局的他,耗时9个月打造出一座迷你版的明清苏州城。该城以“匠门”为界,分为城外和城内两部分。对苏州文化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匠门”也就是现在的“相门”,由于阖闾使干将在此铸剑,而干将是个工匠,所以这个门最早叫“匠门”。

时光旅梦人绕城一圈,青石板路两旁分别藏着亲切的农家小院,含有唐伯虎真迹“准提祠”三个字的唐寅祠堂,其中古朴的灶台、天井、戏台、回廊,无一不让人啧啧称奇。再往前走,还能领略到姑苏城郊外的淳朴民风。

宋伟清介绍说,地下建城较地上相比,施工难度及建造成本均翻了几番,为了打造这座城池,他卖掉了新区的工厂,略算一下,打造这座城池花费了400多万元。纵然是身价数千万的老板,把这么多钱投在完全看不到收益的事业上,宋伟清的家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但是宋伟清义无反顾,坚守在守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在亲友的反对与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激烈博弈中,宋伟清主动选择成为孤家寡人,他净身出户,只把精神财富寄存在自己的出租屋内。

作为一个爱家的男人,刚沦落为孤家寡人那几年,宋伟清时常也会唏嘘感慨,2013年、2014年朋友小聚时,他也会略带感伤地和文艺君讲一讲家里的故事。为了掩饰和忘记心中的痛苦,他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上,“我早就决定好了,要一根筋走到底。”

废墟与藏品,也讲天时地利人和

宋伟清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从小生长在苏州老街巷的他,对吴文化情有独钟,也一直致力于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目睹了古城的拆迁与改造后,宋伟清认为一些苏州元素正逐渐流失他乡,这让他深感痛心。“我目睹了一些来苏州大批量收购中国传统老物什的美国、日本人,说要带回国做纪念,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苏州文化是苏州的,是中国的,老物件怎能都被老外买走?”

为此,喜爱收藏的宋伟清开始大批量收购被人闲置、甚至丢弃的“废品”,在他眼中,这些“废品”是家乡文化的根脉。时光旅梦人在地下古城中看到近一百个木桶,工作人员说,这些木桶都是苏州老城区拆迁时,居民准备遗弃的,但最终被宋伟清像宝贝一样捧了回来。“这样的木桶,我们有7万多个。”2013年的宋伟清,已拥有10万件藏品。地下城池的工作人员说,由于面积局限,该地下城所展示的藏品只是宋伟清所有收藏中的冰山一角。

去年苏州阊门修建城墙时,宋伟清捐出了其收藏的2525块古城门砖,以纪念苏州建成2525年。他略带激动地告诉时光旅梦人,“那批砖本已被卖到上海了,后来听说苏州要修建古城墙,我立刻前往当地,高价再次收回,捐献给了我的故乡。”

三百六十行,抢救灵动的传承

单单复活明清姑苏城池还不够,一心致力于传承姑苏文化的宋伟清还去民间拜访了众多能工巧匠,他们多是一些花甲、古稀老人,擅长箍桶、打铁等日渐失传的民俗工艺。

在宋伟清的心里,吴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可以代代相传的技艺元素,才更加灵动。“如今学习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因此想将这些老师傅们请来,一是想展示姑苏博大的民俗文化,其次也想让他们培养一批学徒,以继承这些难得的手艺。”

就这样,他的新公司——三百六十行诞生了,他跑遍全国寻访到一千余位传统手艺人,并时不时把他们请到苏州来,在斜塘老街等地租房布展,让他们的技艺为人所知,年轻一点的手艺人,他干脆聘请到自己的公司,用心打造一件件传统物件、工艺品。

为了将原生态的传承之美记录下来,宋伟清也请来很多媒体朋友、高校志愿者,用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完整地记录高龄手艺人的工艺。“很多传承人年纪都很大了,我用这种方式来记录传统,希望能为吴文化的历史传承尽一份力。”

传承

WENHUA

剪影

从桃花坞出发,播种文化复兴梦

【时间】2013年春天

【地点】桃花坞打铁弄4号

年过六旬的房主叶培基老人刚做完匠活,准备进屋休息。

走进叶家大门,引入时光旅梦人眼帘的是一间六十多平方米的大厅,老叶自豪地告诉时光旅梦人,这古建筑是祖上留下的遗产,他的爷爷、父亲,包括他及兄弟姐妹们,都生长在这个古宅里。“这间大厅属于楠木厅,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少北京、上海的教授、建筑专家都来过我们这间古宅,帮我们鉴定过了。”

老叶慢步走进卧室,拿出一张买卖契约说,他的祖父叶贵卿经过多年的打拼,于民国年间从沈氏手中购买了这座古宅。时光旅梦人注意到,这张泛黄的契约上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购买时间及金额,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字迹已经难以分辨,暂不提该厅是否属于楠木厅,但足以证明这间老宅的悠久。

慢慢收起契约,老叶却无奈地告诉时光旅梦人,看着自家周围都被拆成一片废墟,因而很担心也加老宅的命运。而比老叶更担心的,是当时每日往返数次,在桃花坞忙前忙后的宋伟清,他认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桃花坞是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文核心地带之一,享誉海内外的“吴门画派”就诞生与这片人文荟萃之地。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这里留下的“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诗句让桃花坞成为国人向往的优雅美地。

不仅仅是打铁弄4号,整条老街的居民都感谢宋伟清的热心,“又出力又送温暖,比自己的事情还上心。”而在宋伟清看来,苏州的每一条老巷子皆驻扎着千年文化根系以及世代苏州百姓的诗意栖居之梦,即使再小的碎梦举动也会让他极为痛心。因而这些年,他一方面不断向地方政府提出保护建议,或直接与负责改造古城、古街道和古村落的政府人员当面沟通;另一方面,还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原住民合理利用法律法规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致敬传统,他和他不愿醒来的复兴

【时间】2015年春

【地点】地下姑苏城

这一天是让宋伟清终身难忘的一天。

时任我国城市与乡村统筹委员会会长和农道联盟副秘书长来到了宋伟清的地下姑苏城考察,期间谈论了一些乡建、村落的活化、产业的落实,为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兄弟们建一条回家乡道路等话题,同时,宋伟清也听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中,163万个村落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的话题,他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他希望能留下乡愁、民族之根、文化之魂。

自此以后,他开始走访承载着地域特色文化的村落,了解城市化进程中,拆旧建新与传承保护的问题。

如今的宋伟清,多了N个头衔,比如住建部村镇研究所古建保护特聘专家等,他每年会到北京几所知名高校去上几次课,并不多的课程费就是他的全部生活来源,他拿着这些钱走访全国村落,发现了传统木制房屋构件买卖问题;模式化打造乡村风貌,一律千篇问题;村落文化生态环境普遭破坏等诸多问题。

从大凉山到西柏坡,从贵州到北京,几个长征路下来,他感受过灼伤皮肤的高海拔强紫外线,体验过走路走到脚抽筋的疼痛,尽管尝遍了行程的艰辛,但在宋伟清看来,比徒步更为艰辛的,是他发现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薄,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功利心理严重……因此他联合数百个村长,共同发起了振兴乡村、维系乡村风貌的文化品牌,希望能够联合民间力量,多维度发展,形成村落保护的社会共识,让村落回归本真。

再过几天,宋伟清又将出发,继续实践他的乡村振兴梦,他结合县域及乡村实际,提交自己心中的一份乡村振兴报告书,他坚信,自己心中的传承梦、乡村梦一定能实现。

【宋伟清心路感悟1】

2018年3月7日,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一个月、三个省、二百多个村落和组团、一百多个农副土特产品、十多个地区唯一的优秀产品……十九年对传统村落的守护,仿佛在万里走单骑后的这一天都得到了回报!

【宋伟清新路感悟2】

我只是一个草根,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只是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走了八九干个村庄,知道一些乡村里农民们的艰辛、无奈的生活状态罢了,我有很多感慨,想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们。

【宋伟清新路感悟3】

今年是我近二十年来,维系乡村百姓情感、践行岁月承诺的感恩之年,同时,今年又是我第十次在村里跟村民一起过年的欣喜之年,虽说人生苦短,但是我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乡村振兴》非《村长来了》莫属,因为,263万乡村,中央一号令,乡村的振兴,永远离不开村子里的领头人——村长。

文化疯子宋伟清

把好山好水保护和利用好

文化疯子宋伟清

文化疯子宋伟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