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退市制度優化“高標準嚴要求”加速優勝劣汰

本報記者孟珂

4月27日,資本市場期待已久的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終於揭開了面紗,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改革在退市制度方面進行了進一步優化。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本次創業板退市改革充分借鑑了科創板制度成果,按照註冊制理念,從提升存量上市公司質量的角度出發,在退市程序、標準及風險警示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安排。

具體來看,一是完善了退市標準,取消單一連續虧損退市指標,引入“扣非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二是簡化了退市程序,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三是設置了退市風險警示暨*ST制度,強化風險揭示。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配套規章草案徵求意見對於退市規則予以擴容,包括交易、財務、規範、重大違法退市等不同類型。本次創業板退市改革與科創板不同的是,指標更加嚴格,例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複合指標,“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5億元”的交易類退市指標等,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更加充分發揮市場化退市功能,及時淘汰既無盈利能力又缺乏收入的空殼公司,以實現精準從快出清。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徵求意見來看,創業板退市的力度較以往有明顯加大,由於科創板目前企業基數較少,因此創業板此次改革對於經營不善的企業加快清退,這也是市場優勝劣汰機制體現。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陳靂認為,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會進一步引導創業板上市公司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主業經營上,減少保殼違規行為,更加敬畏市場處罰力度和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就創業板強化風險警示,對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退市設置退市風險警示(*ST),並根據風險程度差異優化各類退市情形的風險提示公告披露時點和頻次,李湛表示,這將進一步加速優勝劣汰,有技術含量、有競爭優勢和核心實力的公司,更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對於財務造假的企業將會產生震懾作用,同時,此類警示亦是對不合規的擬IPO企業敲響警鐘。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