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应邀讲解《诗经·商颂·烈祖》一篇,现将讲义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诗经·商颂·烈祖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嗟:感叹词。

烈:本指火。烈祖:光明伟大的祖先。

有秩:《毛诗传笺》云:"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

祜hu,福。

申:再三。

锡xi:同"赐"。

及尔斯所:《诗毛氏传疏》:"及尔斯所,犹云‘以迄于今’也。"

句意:赞叹伟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永无休止赏赐厚,至今恩泽仍丰足。

按:古人认为祭祀祖先,会得到祖先从上天降福给子孙。


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清酤gu:清酒。注:古人在隆重祭祀中有八种酒,即五齐三酒。其中三酒是:事酒,清酒,昔酒。

赉lai:赐予。

思:语助词。

羹geng。:肉汤。重要的祭祀中有“大tai羹”,是一种没放什么佐料,就用肉煮出来的羹。因为古人认为什么味都表达不好内心的诚敬,所以就不放了。


戒:齐备。

句意:祭祖清酒杯中注,佑我事业得成功。再把肉羹调制好,五味平和最适中。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鬷:古代的一种釜。也就是锅。

假:这里是“大”的意思。

鬷zonɡ假:比喻集合大众祈祷。(因为大锅煮肉一般只有在祭祀时才会有)。

靡:无,没有。

按:完备的祭祖礼,是当天洗好祭祀用的牺牲,现杀、现割,现煮。

绥sui:安抚。


眉寿:高寿。一般越年长,眉越长。

黄耇ɡou:《诗集传》云:"黄,老人发白复黄也。耇,老人面涷梨色。"义同"眉寿",比喻人长寿。

句意:众人祷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赐我平安得长寿,长寿无终保安康。

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軧:车毂两端有红色皮革装饰的部分。

衡:马车前面用来固定马和车的衡木。

鸾:通"銮",一种饰于马车上的铃。

鸧鸧qiānɡ:同"锵锵",象声词。

假ɡe:同"格",至也。

享:祭。

溥pu:大。

将:《经义述闻》释为"长"。

句意:车衡车轴金革镶,銮铃八个鸣铿锵。 来到宗庙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荡。

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穰rang。顾:光顾,光临。指先祖之灵光临。

烝尝:冬祭叫"烝"。秋祭叫"尝"。

汤孙:指商汤王的后代子孙。

将:奉祀。

句意:平安康宁从天降,丰收之年满囤粮。先祖之灵请尚飨,赐我大福绵绵长。秋冬两祭都登场,成汤子孙永祭享。

按:古人祭祖求福的一大愿望就是粮食丰收。

传统祭祖,其实就是秉承“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理念,面对祖先的神主(牌位),像礼敬一位活着的祖先,老人一般,献上食物。所以“来假来飨”。

这首诗,《毛诗》说是祭祀商汤的玄孙太戊,也有说是祭祀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

商人自称殷,殷是商都所在的地名,那个地方叫殷原。相应的是,周人所居为周原。

商都在商代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这是近代从甲骨文中解读出来的。周灭商后,为弱化商人的政权意识,以地名代之,故周人称商为殷,改大邑商为朝歌。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春秋》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祖,戎是指战争。古人认为这两件事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没有戎,遇到外敌就无力抵抗,以至亡国。没有祭祀祖先,国家就不会团结。所以在《春秋左传》中,曹刿谈战时,鲁庄公给曹刿做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承诺,曹刿认为这样鲁庄公才能能到国民的信任,从而一战。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民众对国家的信任。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在先秦时代,百姓对国家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君主守不守礼,而守礼的重要表标准,是君主是否认真的祭祀祖先及孝敬父母。古人认为这二者是一体的。

孟子讲过一个关于商汤的故事。

成汤居住在毫地,与葛国相邻,葛伯(也就是葛国的君主)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汤派人询问他们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牲畜来做祭祀用的牺牲。”汤派人送给他们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询问他们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物来做祭品。”汤派毫地的民众去为他们耕田,年老体弱的人去送饭时,葛伯带领着他的民众,拦截那些带着酒食米饭的人并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死。有个孩子带着米饭和肉,遭到杀害而被夺走了食物。成汤因为葛伯杀死了这个孩子而去征讨他,四海之内都说:“这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是为平民百姓复仇。”

这件事的起因是葛伯不祭祀祖先,所以得到商汤的声讨,足见在那个时代,祭祖是人的根本。

对于贵族来说,祭祖可以凝聚人心。当隆重的祭祖仪式进行时,会使参礼的子孙们由衷的感到对祖先的认同,从而团结现实的宗族子弟,重视祖先传流传的文化。中国的厚重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重视祭祖,才一代代的得到传承,所直至今天。

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不敬鬼神,则陋民不悟”。民众需要有精神的寄托,否则就无所适从。看今天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信各类宗教,我们会发现,越是知识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不好,有无法克服困难的人,信宗教越虔诚,正是如此。

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现代有信人认为。都认为西式的在灵前或墓前献花就很好,中国人献食物,就是“迷信”。

关于这一点,一百多年前的辜鸿铭先生,早就解读过。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有一次,他当着英国朋友的面举行传统中式祭祖仪式。英国朋友在一旁冷眼旁观,说:“我想看看你们的祖先到底什么时候会来吃这些食物”。辜鸿铭先生从容、幽默的回答:就在你们的祖先去闻花香的时候。

《礼记》中,有正统的解释:“鬼神享德不享味”。意思是祖先接收到的,是祭祀人员的德性,孝心,而不在于食物的美味。“岂知神之所飨,亦以主人有齐敬之心也。”所以祭祖,不管祖先是否真的能收到,关键在于现实中的人,真的是以“事死如事生”的孝敬之心,表现出来的形式。“夫祭者,非物自外来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其基石就在于孝道,而孝道的延伸就是祭祀祖先。我们可以读一下《孝经》,里面对孝道的解读非常的广博深远。“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从横向来看,因为孝敬父母,所以不会得罪于其他人。古代骂这个人素质低,就说是:没教养。没教养:其实就说他父母没把他教好。

从纵向来看,每个人都尊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就是爷爷辈,爷爷还有父母。一代一代的追溯上去,就是敬祀祖先。

古代人的奋斗,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光宗耀祖。因为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跟自己的祖先、家族是联系在一起的。祖先就好比是树的根,自己是树上发出来的枝叶。因为注重光宗耀祖,注重孝道,所以古人很注重自己的德行。注重自己跟周围人能不能睦邻友好,若与邻有矛盾,那就是有辱祖宗了。

所以不要说中国人没信仰,传统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敬天法祖。敬天,就是敬重大自然,敬重自然规律,自然之道。法祖,那就是效法祖先,就是学习继承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

古人又注重:“非其鬼而祭之,谄媚也”。也就是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自己却要去祭拜,那是谄媚。“非其鬼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不是自己的祖先,自己却要祭拜他。那是乱祭拜。乱祭拜是得不到福禄的。

祭祀祖先得到的这种福禄。不是那种玄的看不见的,说你祭祀祖先的,就买彩票中个大奖,那是不可能的,古人也不会相信。华夏自古就是实干的民族,“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受到智者的批判的。

那么,祭祀祖先可以得到什么呢?

一:别人对你人品的认可。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敬祀祖先,则这个人的人品肯定不会太差,这是古人的思维模式。

二,敬重祖先,就会注重团结子孙,注重家族荣誉,从而跟周围的人都能和睦相处,邻里关系相处的都比较和睦。所以古代的基层,家族间很少有矛盾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生活都很和睦,那自然这就是一种福气了。

所以古人讲祭祀祖先得到的福禄,就是《易经》中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这种福禄是现实中可以看得到的。并且会随着家族的繁衍,一代一代的传给子孙。这是我们现实中也可以观察到的,因为一个人有德行,人品好,那么就人缘好,那么自然得道多助,这就是他的福禄。

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华夏民族祭祖的意义——《诗经·商颂·烈祖》讲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