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记得以前,老觉得有点讨厌昆明的雨。

最近读了汪曾琪先生在1984年5月写的散文《昆明的雨》,边读边回忆,才发现原来昆明的雨其实是那么的美好。

作者从宁坤找他画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入手,引出了“想念昆明的雨”。“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在作者的记忆里(毕竟这篇文章写的是38年前在昆明居住了7年的事),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在作者的眼里,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作者从昆明的雨写到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辟邪的习俗和仙人掌的用途,昆明雨季的菌子及吃法,雨季的水果杨梅--火炭梅 ,雨季的花--缅桂花,雨季中的人,雨季中的景--莲花池,雨中小酒店的小斛,雨中的小动物--鸡,雨季中的爬藤--木香。

汪曾褀先生似乎不是在写,而是以昆明的雨为主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日昆明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并寄托了作者对其昆明七年之久的生活的留恋与怀念。

在汪先生的文中,我们看不到一丝物质的贫乏、生活的困顿、时局的动荡以及前途的渺茫,我们看到的只有生活中、人生中的一切美好和回味。

读着《昆明的雨》,似乎不用想,只要懒懒的、呆呆的、半昏半醒,随着流淌的文字,自然在心中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岁月流逝,很多东西都变了,昆明的雨似乎没那么多了,也没见到谁家门头还挂着仙人掌和小镜,象乒乓球大小的火炭梅也没见过,人、景也不同了……

只是雨季菜市场中的菌子还是极多,所有的菌子都比黄焖鸡贵多了,不知现在的菌子的味道是否还和以前的一样?

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中的物和景: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1、若园巷2号的周钟岳旧居:周公馆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2、可以跳下去采棵鸡纵又爬上去的小火车?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3、蒜放少了吃后容易使人晕倒的牛肝菌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4、格调比牛肝菌高的青头菌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5、菌中之王鸡纵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6、中吃不中看有点像一堆半干牛粪的干巴菌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7、现莲花池公园内陈圆圆住过的“安阜园”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8、莲花池公园内的陈圆圆画像(部分)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9、汪先生文中的有木香的小河是这样的吗?

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

10、网上找的老洗马河(后为陆军讲武堂)

备注:1、若园巷2号的周若园公馆是昆明著名的老公馆,1940年10月13日被日本飞机轰炸,现为重修过的。周公馆之所以著名,不仅是主人周钟岳先生的传奇经历(南京的“总统府”,原石林风景区“石林”二字即为周先生所题),还因为此处住过西南联大吴大猷等名人,街对面还住过吴宓教授、陈省身等。(参考徐甘蒂先生《玉龙堆若园巷的周公馆》.《云南民进》2013年第一期),如读者感兴趣,可在网络上查询。

2、图1、3、5、10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3、如到周公馆参观,可从与小吉坡巷东北十米左右平行的一无名小巷进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