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什麼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騰在和沈佳宜聖誕節約會時,誤以為沈佳宜在婉拒他,以致後來為了吸引沈佳宜注意,做出幼稚的事情而導致分手。兩個原本互相喜歡的人,感情還沒升級,就永遠地錯過了。正如電影中的那句經典臺詞總結的:“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也許,多年之後,在沈佳宜的婚禮上,想起新郎不是我,柯景騰會感慨,“如果當時自信一些,成熟一些,就好了”。那已經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如果當時……就好了”,回想起往事,你是否也會發出這樣的慨嘆呢?

如果高中時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選個好專業,現在就不用苦逼地搬磚了;如果上學時抓住機會在課堂上多發言,長大以後就不會因為公共演講而感到害怕了;如果當年房價還沒上漲時,咬咬牙把房子買在市中心,現在就翻幾番了;如果當時趁著領導賞識勇敢地提出加薪,也許現在工資會更高……

只可惜,人生沒有重來時。

01


人一生的命運,似乎在某個沒有察覺的瞬間,就已經被註定了。往哪個方向走,終點在哪,似乎都有定數,就算你不願意,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命運強大的無形之手推著前行。在喜歡的男孩女孩面前不自信,在公共講話、謀求升職時,就很有可能會重複上演畏畏縮縮的一幕。

就像已經有了劇本一樣,人終其一生,就在於把這個劇本演完。儘管你也羨慕別人的人生狀態,但受累於命運的羈絆,就算拼盡全力,終究也難以演繹出別樣的人生劇本。

溝通分析心理學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根深蒂固的“人生腳本”,即決定人們一生命運的人生劇本。

人生腳本(Life Script)是美國心理學大師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來的,指的是我們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感受,在心中無意識地給自己設定一個人生的大概走向,得出一個大體的結論:“我的人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人一旦產生某種想法或信念,其行動就會與之相符,總是不知不覺受到自我暗示的驅動,人生的一切劇情都是按照腳本發展的。

日本自尊心理學之父鈴木敏昭,在《拒絕被支配的勇氣》一書中,用通俗的語言幫我們解讀人生腳本。


你對什麼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人生腳本形成於童年時期的禁令。比如,“踢足球很容易受傷,不能去。”“你敢跟我頂嘴,信不信我削你?”“我很忙,一邊玩去。”“不要和那個小孩子一起玩。”從童年時期來自父母的禁令,以及生活的各種體驗中,我們形成了各種束縛自己的執念,由此寫下人生腳本。越受到此類禁令的影響,就越容易演繹出悲劇性的人生腳本。

擁有悲劇腳本的人,通常都有著“我不行,你可以”的心理結構,他們自我評價較低,時常否定自己,肯定他人,即使擁有絕好的發展機會,也會打退堂鼓,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好,最終半途而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幸福的人生腳本。通常來說,這類人在他們童年時接受的父母的禁令適度,產生“我可以,你也行”的心理結構,他們內心富足,能體諒別人,懂得自尊的同時也尊重他人,而且更為自信積極,由此演繹出幸福的人生腳本,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計劃”。


02

人生腳本是根深蒂固的存在,難以改變,以至於可以決定人的命運。但是,改變人生腳本並非沒有辦法。在《拒絕被支配的勇氣》一書中,鈴木敏昭就試圖幫助深陷悲劇腳本的人們找到改寫人生的方法。

他找到的鑰匙是執念。

執念是毫無根據的念頭,是“無合理依據或完全基於錯誤的依據形成,並以此來判定或確信某件事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其特徵是過度認為某種想法理所當然,對某種想法堅信不疑,無意識中就將某種想法作為前提,沒有意識到心理活動是否有依據,也不考慮其他可能性。有積極的執念,也有消極的,都很難改變。執念是深信不疑的信念、潛規則、試圖讀懂人心、盲目自信、血型星座性格分析、第一印象、盲目的愛情、心理暗示。

人生是由認知決定的,你相信什麼,對什麼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會如此。認為自己“運氣好”,就會寫下運氣好的腳本;認為自己“運氣不佳”,就會常常遇到倒黴的事情。所以,改寫強大無比的人生腳本,必須從消極的執念中解放出來。

你對什麼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球王貝利的傳記電影《傳奇的誕生》中,生長於貧民窟的貝利,自小酷愛足球卻經常受人嘲諷,養成了內向而自卑的性格。入選巴西國家隊後,初出茅廬的少年貝利,在世界盃的賽前訓練中傷了膝蓋。首發無望的他,深陷“我做不到”的執念,對職業選擇產生了動搖,認為足球生涯前途暗淡,於是忍不住向父母哭訴,懺悔當初“應該待在學校”。

幸運的是,貝利的母親及時制止了他的這種執念:“不,這個決定是我們一起做的,而且也是正確的,不管發生什麼,我和你爸爸都永遠愛你。”堪稱教科書級的育兒!如果不是父母及時將貝利從消極的執念中解放出來,世界足球史上或許將少了一顆閃耀的傳奇巨星。

03

執念源於自主思考。人們總是帶有偏見地認識事物,這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執念。自主思考不受我們個人意志控制,很難被我們察覺到,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它就幫我們自行得出了結論。

如果我們遇事不能冷靜下來了解情況,很可能就會陷入自主思考中的變形思維,形成消極的執念,從而影響我們做出客觀而正確的判斷。

鈴木敏昭介紹了9種典型的變形思維模式,幫助我們認清執念的根源。比如,非黑即白是一種變形思維,有些人無論做什麼都參照非黑即白的標準,他們的心目中只有好人和壞人、成功和失敗、矮窮挫和高富帥,認識不到生活當中並沒有鮮明的兩極對立,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偏見。又比如,當有過一兩次的相同遭遇,如被一小部分人嘲笑過,有的人就會深信“一直都會如此”,覺得大多數人都看不起自己,這是過度泛化的思維模式,也是心理偏見。

此外,只看消極部分的思維傾向、妄下結論、過度放大或縮小評價、感情用事、“應該”思維、貼標籤、自責等,都是典型的變形思維。

在這些帶有偏見的自主思考的作用下,我們可能還沒搞清楚狀況,就忍不住爆發了。有時候只要聽別人把話說完,我們就能知道人家並無惡意,但受自主思考的驅使,有些人可能在對話的一開始就會感到不滿,進而打斷對方,說出過分的話,從而使事態越來越糟糕,雙方關係由此急劇惡化。

你對什麼深信不疑,你的人生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04

想要改變自身存在的變形思維,我們可以建立“陽臺思維”模式,跳出固有思維的限制,從而制止執念。

陽臺思維是指像站在陽臺上眺望一樣,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自己和事物,這樣我們就可以重新客觀地看待一切。這種思維有助於我們拉開與執念的距離。

陽臺思維的好處,是在我們煩躁時、生氣時、傷心時、後悔時,能夠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擺脫情緒的束縛,不再產生執念。

回顧過去的經歷,用長遠的眼光思考問題,都有利於我們逃離思維牢籠。當少年貝利傷心懊惱時,他的父母將他的關注點從當時失落迷茫的情緒中引開,幫他回憶走上足球之路的初心,並以無條件的支持對他的人生選擇給予肯定。這其實就是在幫助貝利運用陽臺思維思考自己的處境。重拾信心的貝利,在醫生的悉心照料下迅速康復,最後在那一屆世界盃上嶄露頭角。


05

除了制止消極的執念,我們還可以努力構建積極的執念,進而改寫人生腳本。

在人際交流中形成正面肯定的良性循環,以此來校正消極的心理地位,建立起“我可以,你也行”的心理結構,是改變執念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貝利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與父母、朋友等他人的交流中,正面的肯定和無條件的支持,對於人們擺脫消極執念是多麼重要。

還有一種改變人生腳本的方法,即溝通分析心理學上的“空椅子”療法。在一個沒有人的房間裡,準備兩把椅子,把其中一把椅子放在自己的正對面,想象童年的自己就坐在對面的椅子上。接下來,你自己一個人分別扮演兩個角色進行對話。通過回溯早年經歷,找出心理偏見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根源,並以成人的自我對兒童的自我進行心理校正,從而實現自我治癒。

我們來模擬貝利的場景。在那個迷茫的夜晚,他可以站在父母的視角,進行以下自我對話。


小孩:我應該待在學校的。

貝利:你是不是應該更自信一點?

小孩:我不遵從教練的指導,現在受傷了,還害得我們被嘲笑,教練肯定不會再讓我上場了,我肯定完了。

貝利:他們為什麼要嘲笑你?

小孩:“任加”踢法的巴西足球被恥笑為街頭足球,教練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歐洲的方式來踢球,而我違背了教練的要求。就算以後能上場,歐洲的踢法也會讓我不自在。

貝利:你也看不起“任加”足球?

小孩:不,我熱愛“任加”足球,它讓我在球場上有自信。

貝利:那你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你既然熱愛“任加”足球,它能給你自信,你就應該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踢球。而且,八年前世界盃的那次慘敗,說不定是有人為失誤呢?你一直踢“任加”足球,才17歲就已經入選國家隊,這本身就說明“任加”踢法魅力不減,你應該有自信的。

小孩:明白了,我決定以後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來踢球。


通過記憶的自我回溯分析,我們可以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自我信任與思考,克服心理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治癒自己,從而改寫“人生腳本”。

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90後,面對住房、教育、醫療“新三座大山”的壓力,我們或許時常會莫名地感到無力、焦慮、懊惱、生氣。當感覺到容易被負面情緒綁架時,不妨試試分析你的“人生腳本”,找到左右你的執念,然後運用“陽臺思維”和“空椅子”療法,找到問題的心理癥結。或許,對於自己、人生和世界,你將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想法、新的發現。

不負過去,不懼未來,掌控執念,你也可以走向內心富足的幸福人生。

II 首發自開森心理(kaisenxin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