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十多年前,如果有年輕人在老家娶不到老婆。

村裡人就會和他說:“去廣東進個電子廠吧,去帶個老婆回來。”

十多年過去,時過境遷,現在再抱著進電子廠娶老婆的想法進廠,能看到的可能只有和自己一樣的單身漢或者年齡大自己一輪的阿姨們了。

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現在如果還想進電子廠娶老婆,那就要去印度了。

因為很多公司都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廠,那裡和上世紀末的國內一樣,工廠裡有大量的年輕的女工。

  • 01

2015年,莫迪上臺的第二年,就提出了印度製造的概念。

自那之後,就不斷傳出消息有公司去印度建廠,比如郭臺銘,就提出要去投資50億美元,招一百萬人。

三星也在印度的諾伊達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手機工廠。

國內的小米,oppo,vivo也都紛紛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手機工廠。

受此影響,印度在2018年,手機的生產量已經超過了越南,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我國。

組裝廠轉過去了,下一步就會是配套的零部件企業。

國內的手機電子產業鏈往印度遷移似乎已經勢不可擋。

再加上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帶來了沉重的關稅負擔,一時之間,有關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說法甚囂塵上。

那麼這會成為現實嗎?

雖然最終的結果怎麼樣還不好說,但是這次疫情期間,卻發生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因為疫情的影響,國內消費電子等相關製造業向印度轉移暫時告一斷落。

而已經轉移出去了紡織業訂單,又從印度迴流到國內了。


02

印度製造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如果在矮子裡挑高子,紡織業算是為數不多的幾抹亮色之一。

2019年,印度紡織服裝市場的規模在2500億美元左右。紡織服裝業也是印度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該行業佔印度出口總收入的15%左右。

這得益於這幾年的紡織業從我國往印度遷移。

紡織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是大頭。

如今在沿海地區的紡織服裝工廠,一個工人的綜合工資,基本上都是4000往上了。

而印度的綜合工資才1300-1800(各個邦有所不同),基本上我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樣子。

這樣的工資成本優勢對於像紡織服裝這樣的行業來說,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工資成本加上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反反覆覆帶來的關稅成本,於是很多紡織業企業和訂單都開始往印度遷移。

再加上印度發展紡織業本身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產棉國、全球最大的黃麻產國、全球第二大絲綢生產國、其紗線產能佔全球22%。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就了印度紡織業在印度經濟中的地位,印度已經是紡織業全球第二大國。

雖然我們還保持著紡織業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但是很顯然有這個潛力,能進行取代。


  • 02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事情起了變化。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9月份,我國紡織品出口1179.5億美元,同比增長33.7%,

而來自阿里巴巴國際站發佈的數據顯示,從5月份開始,中國面料及紡織原材料訂單數增長超100%;服裝行業訂單數同比增長200%以上;

而與此同時,卻是印度紡織業的慘不忍睹。

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印度服裝製造商協會名譽秘書Naseer Humayun表示,:“輸往歐洲及美國的訂單下降50%。”

印度服裝製造商協會公佈的調查顯示,印度國內約31%的服裝工廠可能倒閉,約250萬工人可能失去工作。如果政府不採取任何扶持措施,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將失去1000萬個工作崗位。

這樣下去,印度還別說要成為紡織業第一大國,只怕這個第二的位置也會被孟加拉等國取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印度的紡織業和印度的其它製造業一樣,既存在著本身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低,也存在著宏觀的政府的產業引導和規劃能力不足,產業鏈和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


  • 03

印度紡織業竟然還存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來講,這是不是個不可思議的問題?更何況印度的13億人中有60%都是16到60歲的適齡勞動力。

也就是說有將近8億廉價勞動力。

那為什麼還會出現紡織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因為印度的紡織業是集中在幾個城市,而這些城市受制於住宿房屋等基礎設施不足,沒辦法滿足不斷擴大的流動人口的需求。

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比如被譽為“印度紡織業之都”的蒂魯普區,擁有250萬人口,但是這裡的房屋建設未能滿足不斷擴大的流動人口的需求。

因為沒有房屋住宿,很多人來了之後又回去了。

當地政府出臺了一個可供30萬人住宿的房屋計劃,但是離動工還遙遙無期。

而看看特斯拉在我國上海的超級工廠,從奠基到交付,只用了短短的八個月時間。

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造成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的最直接的原因其實還是兩國政府在控制疫情方面的能力強弱。

我國在將疫情控制下來之後,政府很快就動員起來,全力以赴積極抓復工復產,讓生產穩定了下來。

而印度雖然也抵抗了一陣子,封鎖了一段時間,但是到現在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了,疫情連創新高。

這種情況下,人員密集的工廠不發生疫情才怪。

以印度紡織業訂單迴流中國為例,看印度為何成不了世界工廠?


  • 04

從人口數量,工資成本和人口結構來看,印度確實具有發展成為像我國一樣的世界工廠的潛質。

但是這些優勢並不會自動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力。

印度還存在著基礎設施和供應鏈配套不足,工人素質不高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作為後發國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通過正確的產業政策引導,友好的營商環境營造,以及加強基礎設施相關配套等統籌規劃,才能將優勢變成競爭力。

而看看這一年多來,在印度投資的中國企業的遭遇,又是被封殺,又是被抵制刁難,覺得印度政府有可能做到麼?

全文完,喜歡的話,點個贊吧,多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