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今日觀點: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天仙洞衣是道教高功法師在大型齋醮科儀中,朝拜天上高真、拜表時所穿的品級最高的法衣,古時被稱為“被(帔)”,屬於道教法服的一種,古無定製,大約從南宋陸修靜起,始據古代衣冠之制,結合宗教需要,定為制度。目前學界對於天仙洞衣鮮有探討,有關天仙洞衣的論述一部分夾雜在一些科儀類書籍中,這類信息往往有史無據;一部分夾雜在介紹道教文化的書籍之中,如湖北省博物館編寫的《道生萬物:楚地道教文物》,雖有清代天仙洞衣實物照片,但僅一件,難以系統的瞭解清代天仙洞衣特徵;還有一部分夾雜在介紹中國傳統服飾的書籍中,如香港藝術館編寫的《錦繡羅衣巧天工》和徐海榮主編的《中國服飾大典》等,也只是針對某一件清代天仙洞衣的隻言片語,信息相對零散.許宜蘭的《道教服飾的文化內涵》中都提到了天仙洞衣,但是主要是基本樣式的簡單概述,並未深究。高丹丹在《藝術設計研究》期刊上發表過一篇介紹北京民族服飾博物館藏的一件清代天仙洞衣的短文,文章概括描述了此件天仙洞衣的形制與裝飾,但並未就清代天仙洞衣做系統分析。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天仙洞衣

鑑於當今天仙洞衣多傳承清朝樣式,本文以國內外博物館中有關清代天仙洞衣的圖片資料以及民間收藏家偉媛收藏清代天仙洞衣實物為研究對象,對天仙洞衣的造型、結構、裝飾與工藝中遵循的共性規律進行探討與總結,並試圖挖掘這些特徵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及成因,以期為現代天仙洞衣的設計與製作提供思路。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元始天尊像

一、清代天仙洞衣特徵表徵

1.1造型特徵表徵

清代天仙洞衣形制為直領對襟,無袖(袖與衣身通直),穿著者雙臂側展時,袖子與衣身呈矩形.清代天仙洞衣的衣身長寬比沒有固定值,這說明,在衣長及小腿時,服裝的袖長是有變化的。大部分(76.9%)的天仙洞衣長寬比集中在0.65~0.8之間,我通過人體比例繪圖,將衣長固定在小腿處,取長寬比為0.65~0.8之後,可得出清代天仙洞衣的袖口位置大致在虎口處.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武當山

領襟造型特徵表徵。清代天仙洞衣均為直領對襟,其外輪廓造型固定不變為直線型,內部造型因為分割線的不同而有差別。筆者以分割線的數量為分類依據,將69件清代天仙洞衣的領襟造型分為無分割型、單分割線型和雙分割線型三大類無分割型的領襟為一片式。單分割線型為兩片式,其中直線型的是在無分割型的基礎上另取面料縫在直線以下,劍形的則是縫在劍形分割線以上。雙分割線型中,前兩種為兩片式,第一種是縫在直線與劍形線之間,第二種是縫在斜線與劍形線之間,最後一種雙劍形線較為特殊,由三片面料構成。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一位道士正在清理香灰

下襬造型特徵表徵。清代天仙洞衣的下襬主要有直線型、尖角型、弧線型和前直線後弧線型四種造型其下襬均施寬緣,這是清代天仙洞衣下襬造型的典型特徵。按漢代《儀禮註疏》的解釋,“禒”,即“表袍者也”。這個“表”就是裝裱的意思。緣邊,即為表衣的裝飾。緣邊處還會加一條0.5cm寬的滾條,具有防止邊緣變形、磨損和脫線的功能性作用,還可以起到亮色、對比、襯托等裝飾性作用。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中國道教祈福大會在武漢舉行

1.2結構特徵表徵

天仙洞衣的結構是將造型具體化、精確化和數據化的部分,清代天仙洞衣的結構符合劉瑞璞教授總結的中華服飾“整一性、平面化”特徵。清代天仙洞衣的衣身前、後片攤開呈矩形平面化結構,整體衣身由衣片與緣片兩部分組成。清代天仙洞衣的直領對襟繼承了傳統道教法服的領襟結構,筆者經過分析清代天仙洞衣實物的領子,發現紗線平直,可見其在裁剪上沒有翹量,屬於單一平面化結構,清代天仙洞衣領襟結構有三種,其中領頭有三角形與梯形兩種,前襟結構有閉合型和A字型兩種。袖子結構特徵表徵。清代天仙洞衣的袖子與衣身連為一體,“袖子”是相對而言的,通過對清代天仙洞衣實物的研究,發現清代天仙洞衣的袖子有三種結構:不縫合袖口、在袖子的1/3到1/2處向下封口、在袖緣處等長的取3、4個點進行點縫的袖子。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天仙洞衣

1.3工藝特徵表徵

清代天仙洞衣製作工藝精巧且造價昂貴,採用平金/銀、緝線、打籽、搶針等工藝技法繡制而成,採用大量的金、銀線裝飾,突顯金碧輝煌的神聖感,從這種不惜工本的細膩工藝中可見信教的虔誠崇奉。黃色綢緝線平金繡龍紋天仙洞衣,系清貴族祝壽之法服,中以一紐袢扣閉合。內襯黃暗花福壽萬代紋綢裡。領口以雙圓金線繡平金地,上以打籽繡暗八仙紋樣,下綴白綢平金繡龍虎大帶。衣兩側鑲藍綢平金繡福壽富貴紋寬邊,折枝花卉婀娜多姿,繡工流暢自如,沿邊釘平金火焰紋。下襬鑲邊前後地同紋異,前為藍綢平金繡“壽”字芝雲紋寬邊,後為藍綢平金繡海水江崖雲龍紋寬邊。衣身正面以緝線平金繡海水江崖、仙鶴、鳳凰與雲蝠紋。兩肩及背後繡平金地,上繡龍紋七團。背面上方居中以打籽繡日宮月宮,以平金繡三顆金星,其下繡雙龍託塔紋,四周有二十八星宿,下有道教“五嶽真形圖”,間飾八寶、仙鶴、鳳凰和雲蝠紋,給人以四海乾坤,道法萬千的感受。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三月三道教祈福法會

大量使用平金/銀繡與緝線繡是清代天仙洞衣最顯著的工藝特徵。緝線繡與金銀線閃亮的效果互相襯托,具有極強的立體感和視覺衝擊力。平金針法是以絲線為釘線,一般隔4mm(亦可根據需要改變距離)釘一針,要求相鄰釘線交錯開。在鋪釘時,結合平金與平銀針法,可以使圖案更加生動。

淺談清代“天仙洞衣”,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做工精緻造價不菲

天仙洞衣

總結

天仙洞衣憑藉其精湛的織繡技藝與豐富的紋飾符號成為科儀法事中人神交通的重要媒介,它利用直觀的服裝藝術來傳播道教教義,是道教信仰和文化的表徵體現,也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之一。清代天仙洞衣裝飾特徵與象徵寓意融為一體,將道教的陰陽觀、天地觀、色彩觀、宇宙觀統一聯繫在一起,其造型、結構、裝飾和工藝特徵與道教自身的歷史傳承,文化的交融,服裝的合體性、審美性、功能性的要求以及各特徵之間的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