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導讀:你可能看過《黑客帝國》,一定也會覺得不可思議。是的,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的非常有意義,可能會白忙活一場,但確實非常有意義。世界究竟有沒有可能是虛擬呢?

1、題主的問題並不是信口開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就就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說我們在真實世界存在的概率只有億分之一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從本質上來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全部都是我們的大腦對各種生物電信號的處理結果,例如當我們的眼睛接收到了來自某個物體的可見光以後,視覺系統就會生成特定的生物電信號,這些信號隨即會通過神經系統傳遞給大腦的相關區域,在經過大腦的處理之後,我們就看見了這個物體。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的大腦是無法區分這些生物電信號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這就意味著,假如某個精妙的系統能夠利用計算機程序完美地給人類的大腦模擬出各種生物電信號,就可以創造出一個虛擬的世界,而身在其中的人類也會認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所以說人們有理由來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否真實,事實上,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宇宙很可能是一套計算機程序虛擬出來的,他們為何要說宇宙是虛擬的呢?對此,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者指出4種現象,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其實這都是來自量子世界的強烈暗示,首先就是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的物理量都是不能夠無限地細分的,它們存在著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常量,比如說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普朗克長度為(10^-35)米,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將失去意義。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研究者認為,這與計算機程序非常相似,例如計算機程序為我們顯示的畫面,其實就是由一個一個的被稱為“像素”的基本單位所構成,如果我們還想把像素細分,那麼就超出了計算機程序的處理範圍,這樣的操作也會被視為沒有意義。

第2種現象就是量子的不確定性以及疊加態,我們拿常見的電子來舉例說明,研究者發現電子在原子內運動時並沒有固定的軌道,它們會按一定的概率隨機分佈在核外區域,並且它們的各種物理屬性也是處於一種奇怪的疊加狀態(具體可參考“薛定諤的貓”),只有存在觀測者的時候,它們的位置和狀態才會確定。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從計算機程序的角度來考慮,一個龐大的程序需要運行數量難以想象的數據模型,為了節約系統的算力,通常的做法就是對一切不必要的細節進行模糊處理,直到需要的時候再將其具體化。

第3種現象來自於電子雙縫干涉實驗,關於這個實驗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簡而言之就是在這個實驗中,單個電子可以根據“有沒有觀測者存在”這個條件,來決定自己到底是以粒子的方式還是以波的方式穿過細縫,而更奇怪的是,即使是已經穿過細縫的電子,也可以根據這個條件來決定自己在過去是以粒子的方式還是以波的方式穿過細縫。

假如我們用程序來看待這種現象,就不會感到有何奇怪之處,因為有一點點編程知識的人都知道,只需要利用一些簡單的條件語句,就可以在程序裡實現這樣的功能。同樣的道理,程序之所以會這樣做,還是為了節約系統的算力。【內容來自網友魅力科學君的回答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2、如何產生疑問,如何回答疑問,其實是每個人的責任。

而要發問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懷疑,每一個偉大科學家都是這麼做的。那麼該怎麼去懷疑呢?我說兩個點,第一個是去懷疑不符合事實的事情。以太理論的認識過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太的存在無法被實驗證實,那我為什麼要堅持它存在呢?愛因斯坦這樣問自己,於是他果斷否定這個當時都被認可的理論。第二個是去懷疑不可想象的事情。這是一句邏輯哲學語言,由邏輯導出的。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維特根斯坦。我是根據他所說的:“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這句話來領悟到的。我可以把這個運用到判斷事物是否靠譜上來。

那麼什麼是可以想象的,什麼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說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為速度是存在的。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錯誤的。你不能想象沒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沒有宇宙的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相信宇宙是無限的,從始到終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產生的靠譜多了。這是從哲理角度推導的,不是實驗證明。因為你無法想象,原來沒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後突然大爆炸就產生了宇宙。那麼我再問你,你還舉例說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嗎?

你不能光看我寫的,你得多問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後,你能想出什麼。就我上面所說的兩個點,你也可以批判。你可以說,有三個點。但第三個點,是什麼呢?你必須在腦海中明確。

在《變化》一書中,我提出好幾個質疑。其中有一個質疑是質疑時空彎曲能產生引力。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就是因為時空彎曲可以產生引力這個事情,是不可想象。你腦海中怎麼想,都沒有畫面感。現在教學用的那種鐵球放在彈性床上的圖像展示,是表象。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OK,看到這裡,你應該歇歇了。上面的內容,其實很多。但接下來的內容,是一個被忽視的點。當我把問題問出來的時候,這個忽視的點,你才會注意到。

我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你會怎麼回答?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這樣的:靠的是知識和思維。可是知識是由文字為基礎構造的,思維是由文字語言為基礎表述的。那麼我們忽略的點是什麼呢?那就是語言和文字的靠譜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麼多定律,定義。倘若定義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準確,那麼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認識肯定也會受到影響。這是我近期在閱讀物理文章中的一個思考。我會在下面的文章中,為大家舉例的。你先自己能否舉一個例子出來。不過我先說明一點,語言哲學的障礙,是人類發展中約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如果有不精確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也無法避免。就是,我們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已經受了這種不精確定義的影響了。

《教父》裡有一句經典臺詞,“那些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句話很好,但有瑕疵,因為看透事物本質需要一個過程。就好比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他走了10年時間。他的聰明和勤奮都是公認的。所以此臺詞改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總是在浪費時間不去探索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上面寫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兩個:批判性思維,理論文字的精確定義。所以下文也會圍繞這兩個核心來寫。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寫的這本《變化》來說吧。我自己就批判過自己。此書第十一章《追蹤移動的時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我們說一個觀點成立,得看這個觀點有什麼支撐。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驟。

1、什麼是前提假設和結論。

2、什麼是邏輯上嚴密(logically valid)的觀點。

3、什麼是邏輯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觀點。

4、該觀點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種邏輯推論。

顯然我在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沒有嚴密和可靠的支撐。所以結論自然不靠譜。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當初看未解之謎之類的書籍,看到過很多離奇失蹤又重現其他的地方的報道。那我就問了:“這是為什麼呢?”我要怎麼解釋這種情況的。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但大家要知道,我書中的例子,來源於報道和網絡。這些報道可靠不可靠無法得知。就好像UFO事件的報道,時間,地點,人物都很清楚。所以我是假設這些報道是可靠的,經歷人的陳述是事實。那麼該如何理解這些神奇的現象?

很多孩子,甚至會被這樣的故事和報道嚇著,我就曾經看了,經常腦子裡面想。所以我以一個可以想象答案,來回答了。就是時空是可以變的,看似穩定的時空有交匯口或者風口,而且是流動的。流動又是不可測的,至少現在是,所以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玄空”。確實很幼稚,想完這些就想刪除這一章,但沒有這麼做。

有一個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沒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嚇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對於孩子,對於尋求答案的人,總是一種啟發和希望。

就在剛才,有一個網友微信問我一個問題:他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他覺得有道理。如果科學發展到極致,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物質規律。可是卻解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世界為什麼存在?

我回答他:世界為什麼存在,答案無解。因為世界為什麼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在一個系統內對這個系統真偽的判斷,永遠是矛盾的。

然後他又問:“那麼對於科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贊同嗎?或說說你的觀點。”

我只能回答他:神學對世界為什麼存在也無解。不過無解意味著永恆的神秘。所以相信神學,其實是我們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說的,有答案對於人類而言,總是一種安慰。沒有答案的話,問題就會成為我們心頭的梗。

但其實第十一章,對於整本書而言,並不重要。但我從不否認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譜的。只是一種可以想象的推理。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本書最開始,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是關於慣性的——慣性的定義以及慣性定律的定義。我為什麼對此定義做新的修改。很簡單,現在的定義,還在沿用當年牛頓的表述。而現在的物理學,尤其相對論的的發展,是當時牛頓沒有看到的。所以新的定義就產生了。

新的慣性定義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具有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為什麼做這個修改,因為初高中課本,並沒有給出慣性的產生原因!我們也從來沒有問過,只是說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我當時問老師,老師回答是固有屬性,那就是本來就有的,沒有為什麼。但我們知道任何現象和作用應該有一個原因的。

慣性概念是物理學的根基,無論是牛頓理論,還是愛因斯坦理論,都與此理論相關,以此理論為根基確立的。我顯然不是第一個思考此問題的人,馬赫應該是第一個人。馬赫原理就是為了解釋慣性是怎麼產生的。那麼慣性是如何產生的,就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就受益於馬赫觀點的啟發。其中馬赫關於慣性產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一句話:一個質點的慣性是該質點與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但該觀點,有一個致命的傷,那就是超距傳播。違背光速不變原理。

結合現在的觀測和實驗。我自然而然的就把慣性的定義寫成:在引力場中,物體具有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這樣的好處,就是給出了慣性產生的原因——引力場。但大家記住,引力場目前還是處於理論階段。但目前沒有比這個更靠譜的修改了。引力,引力波已經是事實,被實驗所證明的。現在的物理學理論對於引力場的存在,也持樂觀態度。

這樣既給出了慣性產生的原因,又避免了超距作用的衝突。還是具有相對論性的定義。也和牛頓定義不衝突,為什麼我不敢寫出來呢?所以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但就改動了幾個字,你細細思考,整理物理學理論就要發生很大的變動。儘管我知識有限,我還是努力去學習並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至少觀點的論據在現在看來,是樂觀的,複合歷史理論以及現有理論的實驗。首先要改的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瞭力和運動的關係。特別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和第二定律中的物體所受外力矢量和為零(合力為零)這一運動狀態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F=0當成第二定律在時的特殊情況,因為F=0肯定導出加速度a=0,但 a=0的運動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徹底闡明其為慣性運動(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第一定律是完全獨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決的問題,別的任何規律都無法解決,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這樣修改的好處,我在前面章節中說的明白,就是可以避免循環論證。因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不受力的物體和永遠保持直線和靜止狀態,不能同時獲得或成立。

而修改後的定義,沒有這個麻煩。所以我認為是值得大膽寫出來的。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但這之後,你會發現,你需要更加大膽。直接去說明——慣性產生的本質是引力。引力才是慣性的源泉!除了上面的論述,最直接支撐點就是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就是我們不能認為這是一種偶然。

現在我問你,看到這裡,你對此觀點,要做出什麼怎樣的批判?

直到你看到此書最後幾章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你同意我前面的改動和理論。那麼將推出一個看似荒謬至極的理論——萬物都以光速在“運動”!

你沒有看錯!就是這樣的。當你把引力,引力場作為慣性源泉的時候,這個推論就是必然的。因為你要問自己慣性作用產生的速度是多少?然後你前面的限定詞是“引力場”,“相對論”,那麼自然而然慣性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

我一開始想到這個點的時候,我不知道該高興,還是不該高興。感覺很神奇,我站立來,在我房間裡走,走過來,走過去,來回大概走了半小時吧。其實這就是你們應該批判的,這也是我自己要批判我自己的。

就這個問題,我高興,也不高興。可是後來我又相通了。有這個推論,並不荒謬。我們為什麼不承認任何物體都是以“光速”運行的呢?初中課本是怎麼教的,我難道忘了嗎?一個參考系就解決了問題!

有句詩是這樣寫的:“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我們坐著一天也能走“八萬裡”。那麼我們坐著,如何能讓速度達到光速。很簡單了,以在真空中傳播的電磁波為參考物。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這麼解釋吧。馬路旁站著一個人,你駕駛一輛高速行駛的車。你以你的車為參考物,你是靜止的;你以馬路旁的人為參照物,你是運動的。同樣馬路旁站著的人,以你參考物,他是運動的。而你駕駛的這輛車是以光速運動,那麼他以你為參照物就是光速運動。而電磁波,電磁輻射無處不在,我們以光速為參考物,我們的運動速度,就是光速。而光速是存在的,是現實!那麼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體時時刻刻以光速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就不是荒謬的。是理論上和現實中都可以行的通的。

因為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是平權的,光速又是不變的。我們在任何參考系中所得到的規律是一致的。

有過讀者問我:“為什麼你認為空間彎曲產生引力的說法不靠譜。”

原因很簡單,空間是可以彎曲,但空間彎曲產生引力不可想象。我們可以想象引力作用使得空間彎曲,但不能想象空間彎曲產生引力。你仔細去想象,根本沒有畫面感。我們不是以空間彎曲來計算計算引力的。引力的本質以空間性質為源,比空間彎曲更靠譜。詳細論述可以回到前文去看,在此不細論。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最後來分析一下關於精確性定義的重要性。如果物理學是“心理學”,那麼定義可能就不那麼嚴格,因為心理學有很多定義,但大家知道心理學大概是什麼樣子。可是物理學不一樣,稍有不精確性,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張量這個概念的定義,必須要有嚴格的語境和環境,否則理解就會出現偏差。張量這個概念的發展,還是在相對論建立起來之後,才被更加廣泛的使用的。“張量是一個可用來表示在一些矢量、標量和其他張量之間的線性關係的多線性函數。”各位,你就看這一句話,就知道張量這個概念不好理解。關鍵它的定義也好像不好理解。我專門介紹過,但其實對於沒有高等數學基礎的我來說,我的介紹是照貓畫虎,我自己理解,都困難。

而且關於張量,還有張量密度,極化張量,曲率張量,能動張量……所以你就懂一開始把這個定義的很準確對於學習有多重要了吧。

愛因斯坦場方程為什麼難理解,為什麼難以得到一個確切的解。就是因為愛因斯坦場方程是一個有10個未知張量的2階偏微分方程組。可是你會問了不用張量不行嗎?怎麼還把問題複雜化了呢?是張量分析具有協變性,而這是廣義協變性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慣性的定義,教科書中的定義,我們可以想象。但只知道結果不知道原因。修改的定義,我們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結果。對於理解而言,更加清晰和透徹了。

再比如還有磁場,電磁,電磁場的定義,都很明確。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些定義的基礎是什麼?高中學習這塊知識的時候,我就感覺有些費解。現在我終於懂了,當時在費解什麼。只是說,當時費解的東西很多,沒有看到本質問題。現在很明瞭,這些概念的定義的基礎是電荷!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電荷的定義是這樣的:在電磁學裡,電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稱帶有電荷的物質為“帶電物質”。兩個帶電物質之間會互相施加作用力於對方,也會感受到對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庫侖定律。

大家注意,第一句話很重要——電荷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思考這句話都痴迷了。這個定義確實有矛盾之處,但我們又無能力做出相應的修改。就是我沒有找到像修改慣性定義那樣,去修改電荷定義的支撐點。因為我試了幾次,我發現修改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困惑。所以我在介紹電荷這一章裡,沒有對電荷做任何與現在定義不同的修改。

我跟大家來說說矛盾之處在哪?大家記住,電荷是一種物質性質。這句話一個字都不能少。比如表述成電荷是一種性質,就不對了!因為性質不是物質,也沒有量!而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都知道電荷量,元電荷,電荷運動,電荷具有量子性……甚至我們經常說失去幾個電荷,得到幾個電荷……這下你明白了嗎?

性質是沒有個數的,也不可能具備量子性,更不會運動。但如果加上“物質性質”這個詞,就不一樣了。也就是電荷是無法脫離物質單獨存在,電荷不是物質,再次強調,電荷本身不是物質!也就是說電荷不是粒子!所以我們通常說失去幾個電荷,只是一種為了理解和使用方便,採用的表述方式。但很多同學,用著用著,就真的認為電荷是粒子了。從而就可能越學越懵,越來越走的困難。而他自己並不清楚,可能就是這些很小的原因造成的。

那麼有的同學就問了:“既然電荷不是物質,那麼為什麼說電場,磁場,電磁場這些都是物質場,難道無物質的東西,還能產生有物質的東西?這不是無中生有嗎?”

各位,這個時候就要強調了,定義的準確性是多麼重要啊。電荷是物質的性質。物質兩個字千萬不能丟,電荷和物質無法分離!也就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物質的這種性質【電荷】產生了電場,磁場,電磁場等物質場。還是物質產生物質,不是無中生有!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好像去年,我記得有一個學生,民科。聲稱電荷不存在,那篇文章我也看了。顯然電荷不存在,所帶來的理論困惑會更多。而且電荷理論符合現在的各種實驗檢驗,所以它必須存在。

我原來想過把電荷看作一種“寄生”於物質的虛粒子。但就像我前面說的,這樣帶來的困惑更多了。也想過把電荷看作是“聲子”一類的概念,但聲子是人造概念,本身不存在。所以這樣還是不利於想象。我這樣是製造疑惑,不是解決疑惑。所以沒有敢動這個,後來也不敢想了。主要還是沒有能力。

不過如果你想對電荷理論有修改,一定是在承認電荷存在的情況下的修改。即去回答物質的這種性質,是如何產生的?只有這個方向,你回答了這個問題,那麼電磁場,電場,磁場的概念,就可能會有新的改動。新的改動就是新的定義,新的定義,一定是要對我們有利的。

人類總是在一直進步的,就像關於光的定義。通過光的測量史就可以發現。定義的精確度,是隨著時間改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寫這麼多吧。我發現我最近很長時間,沒有再寫科普文章了。確實我認識到了自己沒有能力寫了。也寫不出什麼了。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專業的人。這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國家花大力氣培養的高材生,確實比民科要靠譜。而我這些觀點,恰恰是民科觀點。就像我開始說的,我做的不是科普,我在傳播一種思維理念。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人生沒有如果,如果是一個殘忍的詞彙。就像好多人問我,你那麼愛好物理,怎麼就沒有學這個專業。我只能說我叛逆,沒好好學……但人生沒有如果。就像我根據臧克家的詩歌,改了一首屬於自己的詩歌。今天分享給大家。

臧克家原文這樣寫道:

烙印

——臧克家

生怕回頭向過去望,

我狡猾地說"人生是個謊",

痛苦在我心上打個印烙,

刻刻警醒我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撫摩這印烙,

忽然紅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裡迸出一串歌聲,

件件唱著生命的不幸。

我從不把悲痛向人訴說,

我知道那是一個罪過,

混沌的活著什麼也不覺,

既然是迷就不該把底點破。

我嚼著苦汁營生,

像一條吃巴豆的蟲,

把個心提在半空,

連呼吸都覺得沉重。

我讀了這首詩歌,這樣寫道:

這也是烙印

——靈遁者

生怕回頭向過去望

但我不說人生是個謊

痛苦在我心上打個烙印

刻刻提醒我這是生活

我也不住撫摸這烙印

突然這烙印中鑽出了綠芽

唱著生命的奇蹟

我把悲痛向人訴說,

因為真相應該被說出

混沌的活著什麼也不覺,

既然是迷就該把謎底捅破

綠芽會越大,烙印會越小

我們是把痛苦變綠的人

不要做吃巴豆的可憐人

堅持吧,行走的烙印

每一座痛苦的山都需要長征

謎底就是——烙印會開花!!

真心的希望生活打在你身上的烙印,能開出漂亮的花朵。


去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虛擬非常有意義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科普書籍《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