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山:巴東山里“窮”支書

“長衝村,是寶地;跟黨走,志不移;講誠信,守公德;遠是非,揚正氣;孝父母,教子女;愛家庭,敬鄰里;公益事,都積極;黃賭毒,要遠離;紅白喜,不攀比;掃乾淨,擺整齊;廉勤儉,齊聚力;興產業,共富裕。”

這首“村規民約”作者是蔡坤山,他是湖北省巴東縣金果坪鄉長衝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解決吃水問題,修道路,發展產業,在村民眼中,這位幹了34年村務工作的村支書不僅是位能人,更是一位牛人。

一心為公

“說實在話,我的這一生太簡單不過了,高中畢業就當兵,當兵退伍就到村,30多年村幹部生涯有辛酸有歡樂。”蔡坤山說,“辛酸的是,村幹部是幹吃苦的活兒的,是幹得罪人的活兒的。歡樂當然是每件事通過夥計們的努力、支持最終都幹成功了。”

1963年,蔡坤山出生於巴東縣金果坪鄉長衝村;1981年,蔡坤山入伍,服役於武警湖北總隊;1985年,他退伍返鄉,被村民推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2011年,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底換屆選舉中,他“一肩挑”,擔任村主任兼村党支書。

金果坪鄉是巴東最邊遠的老區鄉鎮,長衝村又是該鄉經濟最落後的貧困村,山高坡陡,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滯後。

作為全縣重點貧困村,長衝村轄18個村民小組,人口465戶1357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4戶739人。2019年長衝村僅存貧困戶1戶1人。

知父莫如女。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閨女蔡娜剛在北京工作,談及父親在村民心中的位置,蔡娜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他的負責任和善良以及包容心態,在脫貧攻堅戰中,和其他村相比,爸爸也許沒別人跑得快、腦子活,但他能凝聚大傢伙,讓跑得快、腦子活的人一起來幹事兒。

“我們那邊地勢險峻坡陡,往往山上修公路,山下農戶會有危險,且下雨會有滑坡災害。”蔡娜告訴《民生週刊》記者,“讓全村通了公路,這是父親比較自豪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

扶貧攻堅必須要做到“精準”,關係扶貧、人情扶貧傷害的是民心,損害的是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能人帶頭是必須的。蔡坤山的姨姐夫,屬清江庫區移民,土地少,人口多,全家7口人,不足兩畝地,但他兒子在外務工,2016年開始搞出點名堂,並買了小汽車。蔡坤山多次上門做工作,最終說服姨姐夫申請退出貧困戶。

在蔡坤山的影響下,村支兩委對照檢查,村紀委書記、村副主任顏波的丈母孃隨顏波居住,因患癌症按當時政策被單獨納入貧困戶和低保,在2016年貧困戶篩查時,顏波主動提出讓自己的丈母孃退出貧困戶和低保;村委委員譚興華和秦詩彬也分別勸服自己的弟弟、婆家申請退出貧困戶。

蔡坤山:巴東山里“窮”支書

蔡坤山在清理公路落石。圖/張兵

“么兒”的故事

蔡坤山能人首先是一個柔情的鐵漢子。

“我的感覺,父親對村民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落在細節,一件件柴米油鹽、家長裡短的協調、幫助上。如今,也許長衝村就書記自己家較為貧困吧,31年的老房子地板都還沒更換。”提起父親的為人,蔡娜知道,父親心中裝得更多的是鄉親們。

長衝村十二組王漢義、李汝香兩老都年近80歲,長期獨自居住,生活無人照料,蔡書記了解到這個情況後便把兩個老人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無微不至。兩位老人也把蔡坤山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親切地稱他為“么兒”。兩老還將存摺的密碼告訴蔡坤山,時不時讓他幫忙去鄉里取點活錢。

長衝村一組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生存環境惡劣,譚德六夫妻兩人和母親石開桂易遷到彭家埡集中安置點,86歲的石開桂仍不願離開老屋。

2018年10月的一天晚上,天下大雨,蔡坤山得知石開桂仍在舊房裡居住,連夜趕去譚德六家裡,跪在石開桂床前,對她說,“我知道您肯定對這裡萬分不捨,但國家政策好,在彭家埡為您建了新房子,那裡人多熱鬧,交通也方便,我們要把您接到那裡享幾天福呢。這個舊房子十分不安全,您住在這裡要是出了事,我們一輩子心裡難安啊。”石開桂感動了,拉著蔡坤山的手撐起身子,答應搬出老屋。

蔡坤山立即起身將老人背起,找車將老人接到彭家埡的安置房內。面對已經安全入住的石開桂,蔡坤山再次許下諾言,“我母親死得早,您就是我的親生母親。”

除了照顧困難老人,蔡坤山還格外重視培養愛護新來的年輕人。2017年8月駐村工作隊隊員王言來到村裡,蔡坤山第一時間“認領”,將王言接到自己家裡,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老百姓每次看見王言都打趣道“蔡書記的么兒子來了”。

解決飲水難

蔡坤山能人更是一個衝在前面的帶頭人。

長衝村大面積缺水,怎麼滿足老百姓日常飲水需求,成了村支兩委最大的難題。

為了尋找穩定的供水源,蔡坤山和第一書記覃照耀,前後耗時近30天,終於在毗鄰水布埡鎮的石埡村找到足量的水源,找到水源後,項目資金只包含主體工程和管網線路,如何鋪埋水管成了蔡坤山的又一個難題。

蔡坤山組織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召集所有吃水困難戶,開小組會、屋場院子會。最終大家無償支持,每家出義務工,全部按村委會指派路段鋪埋水管。

為了讓長衝村村民早一天吃上自來水,蔡坤山帶頭上陣,穿叢林,翻大山,跨河溝,攀懸崖,同施工隊一起拉主水管網,同吃同住同勞動半個多月。

受蔡坤山精神感染,供水受益戶最多的長衝村8組、9組,幾個70多歲的留守老婆婆,帶著留守媳婦,組成了“娘子軍”,主動上山幫忙挖管槽。9組71歲的李光春老婆婆要抓著草和樹才能攀爬到引水工地,堅持了一個星期的義務勞動。

2019年7月底,長衝村水廠完全竣工驗收,可蓄水500立方米的水廠開閘啟用後,不僅解決了長衝村村民的飲水困難,還覆蓋周邊金坪村、江家村的部分區域。

蔡坤山:巴東山里“窮”支書

蔡坤山看望殘疾人。圖/張兵

興產業

根據巴東縣“高山藥材、二高山茶葉、低山小水果”的規劃,即高山指1200米以上發展藥材,二高山在700米至1200米發展茶葉,低山指700米以下發展水果,蔡坤山開動腦筋,找到了全村產業發展的好路子。

蔡坤山和工作隊摸清了長衝村高山的9個組適宜種植中藥材的情況,並制定出臺了《長衝村貝母發展村規民約》,由村委會從整村扶貧產業資金中拿出40餘萬元購買1.6萬公斤優質貝母種,然後按每畝400斤“借”給80戶貧困戶發展。

貧困戶種植後,第二年給村委會歸還所借的貝母種,增值的部分歸貧困戶所有。次年,又將種子“借”給其他貧困戶,通過“滾雪球”的辦法把貝母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產業利益聯結貧困戶的效益最大化。

同時,引進五龍溪貝母專業合作社在該村建立優質貝母基地,專業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包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培訓,約定保護價回收產品。另外,沒有勞力的貧困戶可帶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連片集約規模發展,貧困戶年底參與分紅。

這種“一借一還”的產業發展模式,既破解了貧困戶購買種子無資金的難題,也防止了貧困戶對產業資金一領了之的真空模式,使貝母發展既有源頭供給也有結果管控。全村近120戶貧困戶依靠發展貝母,有了穩定的短期收入來源。

按照補齊產業短板的原則,蔡坤山和駐村工作隊協調“中茶108”有機茶葉1000畝。為了將茶葉落實下去,蔡坤山和駐村工作隊經常晚上入戶召開屋場院子會,發動動員,統計栽茶麵積;白天則兩人一組,開著摩托車、麻木車、皮卡車轉運苗木,分頭把茶苗送到田間地頭,指導栽苗。

蔡坤山和駐村工作隊多次入戶,幫助村民細算髮展茶葉的勞力賬、成本賬、經濟賬。72歲老黨員劉忠武,帶頭把10畝土地全部栽上茶苗。看到老黨員動起來後,鄰居段輝國,也趕緊找工把田地全部栽成茶苗。

“爺爺生病,我與哥哥都是朝家裡趕,陪伴爺爺最後日子,但父親卻是往外趕,去做村裡的事。”蔡娜曾經很不理解,還與父親發生過爭執。

“基層工作者活多、瑣碎,並且要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沒那麼容易,我和哥哥已長大成人,老早想讓父親辭職,在家安心休息,但父親卻一直堅持下去。我想對他而言,為村民服務,是他愛做的事業。”蔡娜開始慢慢懂得父親。

(□ 《民生週刊》記者 張兵 □ 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