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艾北疆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是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意識。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法律制度保障、共享經濟繁榮、扎牢文化紐帶。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保障。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理論根源越扎越深、實踐根基越打越牢。古往今來,為實現大一統局面,歷代中央政府均實施了靈活的民族政策。新中國建立之初,在國家建構問題上,中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我國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黨領導下的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都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地方。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設各項事業。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這一系列論斷有力闡釋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的大原則。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民族地區或者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如果過於懸殊,就很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濟結構對多民族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起決定性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與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保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從中華民族整體性的視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關鍵在於民族地區不能掉隊,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地區在發展問題上存在的差距是中國經濟地域發展不平衡性的一種反映,民族地區的大多數問題是地區性的共性問題,而不是某個民族的單獨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幫助應兼顧地域因素與民族因素,同時要逐步向更多考慮地域因素轉變,即努力做到該地域各民族群眾共同受益。因此,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我們不僅要給予政策上的照顧,還要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如何與整個市場經濟體系更好地連接起來,必須在各民族之間構成一種互相依存的經濟互補關係,堅持各民族經濟共享、繁榮發展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關鍵。

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中華兒女認同共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與聚合體,其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過程中努力培養和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意識,既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理論內涵的客觀要求。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並行不悖、相輔相成。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能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由自在狀態轉變為自覺狀態,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同時也要看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美美與共的觀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為因果。只有積極傳播與踐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才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會促進各民族文化競相開放、百花齊放,激發各族兒女的文化認同感,聚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文化動力,從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促進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編輯:唐默

校對:王皓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