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晏如松 王梓奕 蔣曉麗 任亮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指出:“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同志再一次來到陝西考察,強調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題記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人前的馬立軍,是位敦實質樸的西北漢子。

緊湊的濃眉,炯炯有神的眼睛,在略顯犀利的語言所架構的交流語境中,總是閃爍著倔強的光芒。

來自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的馬立軍教授,長期從事漢唐文學研究,特別是在墓誌文體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

更重要的是,他著力透過墓誌這種出土文物,深入挖掘出隱匿其中的文藝觀念、價值規範、文化智慧,為陝西文物保護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鑑作用。

穿越時空的求索

銀川。南京。西安。

這是馬立軍人生中的三個重要轉折地。

從千年前的西夏王陵出發,輾轉於六朝的金陵,最終停留在大唐的長安。

歷史的豐富與深邃,時空的變化與未知,對於馬立軍而言,這一切,彷彿是命運的安排。在時光的盡頭,是一道絢爛的風景。

馬立軍,似乎註定是為研究“墓誌”而生的那個人。

他,1998年9月,考入位於銀川的寧夏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習;2002年9月,進入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攻讀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9月,進入南京大學文學院攻讀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獲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獎,並榮膺第三屆“程千帆獎學金”。

求學生涯結束後,2008年7月,馬立軍作為引進人才來到我校工作。為進一步深造,2012年7月,他又進入西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2016年9月以優異成績出站。

作為本校培養了十二載的科研人才,馬立軍在陝科大“至誠至博”、“篤實創新”的良好學術氛圍中迅速成長:2012年12月,獲評副教授;2017年12月,破格評為教授。同時,兼任陝西科技大學學科帶頭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社科聯委員、設計與藝術學院學術分委員會委員以及傳統文化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作為項目主持人,馬立軍繼2009年首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北朝墓誌文體與北朝文化》後,於2015年再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唐代墓誌文體與唐代文化研究》,

成為陝科大文科科研發展史上首位收穫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專任教師

在2012年,他還獲批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清編著錄出土墓誌文獻整理與研究》;近年來,馬立軍已在《文藝研究》《國學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文學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等權威期刊或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碩果飄香,清風自來。2018年,馬立軍入選陝西省首批“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019年,榮獲陝西省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理論界人才稱號;2009年、2015年、2019年,三次榮獲陝西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國家級科研項目立項、結項證書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在權威期刊發表的論文範例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出版的著作以及在CSSCI期刊發表的論文範例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榮獲陝西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先進個人榮譽證書

“墓誌”的訴說

古詩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考”。對生命短暫的遺憾及對不朽的渴求,是困擾古今無數人的問題。然而,“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於是,“立德、立功、立言”就成為人們實現不朽的另一種途徑。

古今中外,矗立在大地上的各種金石之物,特別是其中的墓誌,便以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映射著人類追求“永恆”的執念。

墓誌埋設於墓中,是記錄死者生平的一種陪葬物品。它的結構由“籙頂蓋”和“方形志石”兩部分組成。籙頂蓋盔頂部分一般篆書;志石正面刻寫文字,意在祈盼亡者的功名可與天同輝,與地共存。這種充滿禮教觀念的形制與類似史傳的文體功能,使墓誌成為中國古人“實現不朽”的一種理想選擇。

於是,墓誌銘自南北朝定型以後便逐漸流行開來……

直至唐宋,達到鼎盛。

馬立軍的中國古代墓誌文學研究,緣起於2005-2008年在南京大學讀博期間。當時,關注墓誌者雖已不少,但文學研究界以之為博士論文者還很有限,具體到北朝墓誌文學研究,更是一個都沒有。

所以,他在導師鞏本棟先生的建議下,將原本只作為博士論文中一章內容的“北朝墓誌文學研究”,單獨抽出來進行專題研究。

研究伊始,馬立軍並沒有直接介入學界有關墓誌起源與定型的探討,而是將重心放在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誌材料的全面蒐集佔有和細心研讀上面,讓材料說話,用材料證明。

為此,他耗時近半年,研讀材料,積累超過二十萬字的筆記,諸如魏晉以來墓誌形制演進、北朝墓誌文體特徵、南北朝文化與文學對北朝墓誌寫作影響等關鍵問題和細節脈絡一一顯露,並在之後的研究中陸續得到解決和闡釋。

2009年,馬立軍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以陝西科技大學作為項目承擔單位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北朝墓誌文體與北朝文化》獲准立項。至此,形成了馬立軍“墓誌”研究的第一個學術高峰

在完成北朝墓誌文體相關研究後,馬立軍決定沿著這一時間軸線繼續探索,隋唐墓誌至此進入他的視野。最初,仍然是基礎文獻材料的蒐集與研讀。

2012年,他首先著手整理《全唐文》所錄出土墓誌文獻,利用拓本和其他版本錄文逐一比勘,同時又順勢將清代以來學者著錄唐代墓誌的基本情形與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閱讀。

在這些研究基礎上, 2015年,他正式開始對唐代墓誌文體進行研究。同年,以陝西科技大學作為項目承擔單位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唐代墓誌文體與唐代文化研究》獲准立項,

標誌著他的“墓誌”研究進入了第二個高潮階段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右二)與導師鞏本棟先生合影

破解“墓誌”研究之困境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是馬立軍的學術箴言。

畢業後,他進入陝西科技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這是一所工科為主、文理兼設的多學科大學。出於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需要,文學、新聞學、傳播學、哲學等人文專業的教師齊聚設計與藝術學院,為跨學科交流提供了良好條件。

憑藉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馬立軍在教學、研究餘暇,不時與田龍過、李亞銘、朱研、王建華等學院同事進行交流。受他們的影響,他對原本屬於傳播學、哲學的一些概念與理論產生了興趣,並將之轉化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為了讓這種交流常態化與擴大化,他又組織成立了陝西科技大學“傳統文化與藝術研究中心”,將一批有志於傳統文化藝術與研究的院內外同仁凝聚起來,定期討論、互相砥礪。

2012-2016年,在西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期間,馬立軍通過合作《清編校訂》等項目的機會,與西北大學李浩、郝潤華等老師,以及盧燕新、王偉等同門建立了密切良好的學術聯繫,不時請益交流,收穫良多。

南大、陝科大、西大的自由、開放、民主學術氛圍,猶如催化裂解般釋放出巨大能量,令馬立軍在中國古代墓誌文體研究領域,生產出了若干令人歎服的學術成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墓誌”研究卻莫可名狀般地陷入了“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的困境。

迷茫之中,馬立軍進行了一番主體的、形而上的沉思:任何純粹為研究而進行的研究,終究只會成為故紙堆意義上的“不朽”;縱使“墓誌”研究孤寂清冷,蘊藏其間的歷史文化卻不應該遺世獨立;“實踐-認識-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道,或許會是破境“利刃”。

於是,自那個時候開始,馬立軍不再願意僅僅侷限於純學術的天地,而是渴望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國家、陝西的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個人所擅長的領域做出一番業績。

這個“夙願”得以實現的時機,在2019年終於出現。1月,經過陝西科技大學黨委推薦,以及西安市委組織部的安排,馬立軍被選派進入西安市文物局,掛職副局長鍛鍊1年。在馬立軍看來,此次掛職鍛鍊,既是其本人做事素來認真踏實的慣性使然,亦是其運用所學服務社會的一種嘗試,更是其學習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指導精神的應有結果。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在西北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報告答辯現場

喚醒沉睡的文物

陝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先後有14個王朝在此建都。

悠久的歷史,給陝西地上、地下都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已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49058處,其中古遺址23453處,古墓葬14367處,石窟、摩崖、石刻1068處,古建築6702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3213處,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者有701處,位居全國第一。

喚醒這些沉睡的文物、讓文物說話,便成為馬立軍本次掛職的重要目標。正是透過這場“喚醒沉睡文物”的掛職經歷,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馬立軍開拓進取、擔當作為的另一面。

組織實施文博活動。組織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活動和“2020年2·15習總書記來陝考察五週年紀念活動”。此外,按照西安市政府、西安文物局領導有關支持籌建“宋伯魯美術紀念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發展等的重要批示,開展了相關事項的籌備工作。

宣講西安文博故事。負責“絲路博物館之城”微信公眾號的推介宣傳工作。他在嚴把發文質量安全關外,對欄目設置、宣傳主題等重新進行策劃,集中宣傳市文博系統優秀人物、持續刊發館藏文物精彩故事,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此外,還積極對接西安市電視臺,圍繞“我在長安修文物”節目,從內容策劃、博物館選定、聘請專家等多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和協助。該節目目前得到央視網絡頻道持續關注和轉播,網絡觀眾超過十萬。

調研全市非國有博物館、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一是由博物館處兩次對全市非國有博物館進行摸底調研,並向全市各區縣、開發區及其所轄非國有博物館下發《關於加強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社會服務工作的通知》;二是與阿里集團銷售部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藉助其平臺與資金優勢,嘗試將全市博物館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推動全市文創產業發展,增強博物館自身造血功能,促進可持續發展。

搭建省屬高校與市文博機構科研合作橋樑。在多次調研中,馬立軍發現,局屬單位人員專業構成不合理,業務水平不夠高,部分單位受限於檢測設備、人員素質、申報經驗等,在科研項目的申報與完成上存在困難。為此,馬立軍與陝西科技大學硅酸鹽研究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取得聯繫,協調雙方進行實地考察、溝通交流,初步建立起科研合作關係。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喚醒者”

馬立軍在國際博物館日為陝西省2019年新成立博物館授牌

教書育人雖能夠傳播智慧、改變人生,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往往以隱性的方式發生和存在;學術研究也能傳諸後世,影響則往往難以目見;而一個好的政策或正確的決定,卻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普惠效果。

在西安市文物局掛職鍛鍊的一年時間裡,馬立軍真切感受到行動的力量以及行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所以,他在西安市文物局的掛職雖然結束了,但在此期間開啟的“喚醒沉睡文物”的行動,並不會因此而停下來。

今後,如何將他的學術研究與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發展相結合;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不斷豐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將成為馬立軍立志承擔的另一項使命

供稿:陝西科技大學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