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晏如松 王梓奕 蒋晓丽 任亮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同志再一次来到陕西考察,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题记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人前的马立军,是位敦实质朴的西北汉子。

紧凑的浓眉,炯炯有神的眼睛,在略显犀利的语言所架构的交流语境中,总是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马立军教授,长期从事汉唐文学研究,特别是在墓志文体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更重要的是,他着力透过墓志这种出土文物,深入挖掘出隐匿其中的文艺观念、价值规范、文化智慧,为陕西文物保护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穿越时空的求索

银川。南京。西安。

这是马立军人生中的三个重要转折地。

从千年前的西夏王陵出发,辗转于六朝的金陵,最终停留在大唐的长安。

历史的丰富与深邃,时空的变化与未知,对于马立军而言,这一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在时光的尽头,是一道绚烂的风景。

马立军,似乎注定是为研究“墓志”而生的那个人。

他,1998年9月,考入位于银川的宁夏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习;2002年9月,进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攻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获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并荣膺第三届“程千帆奖学金”。

求学生涯结束后,2008年7月,马立军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我校工作。为进一步深造,2012年7月,他又进入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6年9月以优异成绩出站。

作为本校培养了十二载的科研人才,马立军在陕科大“至诚至博”、“笃实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中迅速成长:2012年12月,获评副教授;2017年12月,破格评为教授。同时,兼任陕西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联委员、设计与艺术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以及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项目主持人,马立军继2009年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朝墓志文体与北朝文化》后,于2015年再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代墓志文体与唐代文化研究》,

成为陕科大文科科研发展史上首位收获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任教师

在2012年,他还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清编著录出土墓志文献整理与研究》;近年来,马立军已在《文艺研究》《国学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文学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硕果飘香,清风自来。2018年,马立军入选陕西省首批“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9年,荣获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理论界人才称号;2009年、2015年、2019年,三次荣获陕西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结项证书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在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范例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出版的著作以及在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范例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荣获陕西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墓志”的诉说

古诗云:“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及对不朽的渴求,是困扰古今无数人的问题。然而,“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于是,“立德、立功、立言”就成为人们实现不朽的另一种途径。

古今中外,矗立在大地上的各种金石之物,特别是其中的墓志,便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映射着人类追求“永恒”的执念。

墓志埋设于墓中,是记录死者生平的一种陪葬物品。它的结构由“箓顶盖”和“方形志石”两部分组成。箓顶盖盔顶部分一般篆书;志石正面刻写文字,意在祈盼亡者的功名可与天同辉,与地共存。这种充满礼教观念的形制与类似史传的文体功能,使墓志成为中国古人“实现不朽”的一种理想选择。

于是,墓志铭自南北朝定型以后便逐渐流行开来……

直至唐宋,达到鼎盛。

马立军的中国古代墓志文学研究,缘起于2005-2008年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当时,关注墓志者虽已不少,但文学研究界以之为博士论文者还很有限,具体到北朝墓志文学研究,更是一个都没有。

所以,他在导师巩本栋先生的建议下,将原本只作为博士论文中一章内容的“北朝墓志文学研究”,单独抽出来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伊始,马立军并没有直接介入学界有关墓志起源与定型的探讨,而是将重心放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材料的全面搜集占有和细心研读上面,让材料说话,用材料证明。

为此,他耗时近半年,研读材料,积累超过二十万字的笔记,诸如魏晋以来墓志形制演进、北朝墓志文体特征、南北朝文化与文学对北朝墓志写作影响等关键问题和细节脉络一一显露,并在之后的研究中陆续得到解决和阐释。

2009年,马立军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以陕西科技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朝墓志文体与北朝文化》获准立项。至此,形成了马立军“墓志”研究的第一个学术高峰

在完成北朝墓志文体相关研究后,马立军决定沿着这一时间轴线继续探索,隋唐墓志至此进入他的视野。最初,仍然是基础文献材料的搜集与研读。

2012年,他首先着手整理《全唐文》所录出土墓志文献,利用拓本和其他版本录文逐一比勘,同时又顺势将清代以来学者著录唐代墓志的基本情形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阅读。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 2015年,他正式开始对唐代墓志文体进行研究。同年,以陕西科技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代墓志文体与唐代文化研究》获准立项,

标志着他的“墓志”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高潮阶段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右二)与导师巩本栋先生合影

破解“墓志”研究之困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马立军的学术箴言。

毕业后,他进入陕西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是一所工科为主、文理兼设的多学科大学。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哲学等人文专业的教师齐聚设计与艺术学院,为跨学科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

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马立军在教学、研究余暇,不时与田龙过、李亚铭、朱研、王建华等学院同事进行交流。受他们的影响,他对原本属于传播学、哲学的一些概念与理论产生了兴趣,并将之转化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为了让这种交流常态化与扩大化,他又组织成立了陕西科技大学“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将一批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与研究的院内外同仁凝聚起来,定期讨论、互相砥砺。

2012-2016年,在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期间,马立军通过合作《清编校订》等项目的机会,与西北大学李浩、郝润华等老师,以及卢燕新、王伟等同门建立了密切良好的学术联系,不时请益交流,收获良多。

南大、陕科大、西大的自由、开放、民主学术氛围,犹如催化裂解般释放出巨大能量,令马立军在中国古代墓志文体研究领域,生产出了若干令人叹服的学术成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墓志”研究却莫可名状般地陷入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的困境。

迷茫之中,马立军进行了一番主体的、形而上的沉思:任何纯粹为研究而进行的研究,终究只会成为故纸堆意义上的“不朽”;纵使“墓志”研究孤寂清冷,蕴藏其间的历史文化却不应该遗世独立;“实践-认识-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道,或许会是破境“利刃”。

于是,自那个时候开始,马立军不再愿意仅仅局限于纯学术的天地,而是渴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陕西的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做出一番业绩。

这个“夙愿”得以实现的时机,在2019年终于出现。1月,经过陕西科技大学党委推荐,以及西安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马立军被选派进入西安市文物局,挂职副局长锻炼1年。在马立军看来,此次挂职锻炼,既是其本人做事素来认真踏实的惯性使然,亦是其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一种尝试,更是其学习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导精神的应有结果。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在西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答辩现场

唤醒沉睡的文物

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石窟、摩崖、石刻1068处,古建筑670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者有701处,位居全国第一。

唤醒这些沉睡的文物、让文物说话,便成为马立军本次挂职的重要目标。正是透过这场“唤醒沉睡文物”的挂职经历,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马立军开拓进取、担当作为的另一面。

组织实施文博活动。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和“2020年2·15习总书记来陕考察五周年纪念活动”。此外,按照西安市政府、西安文物局领导有关支持筹建“宋伯鲁美术纪念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发展等的重要批示,开展了相关事项的筹备工作。

宣讲西安文博故事。负责“丝路博物馆之城”微信公众号的推介宣传工作。他在严把发文质量安全关外,对栏目设置、宣传主题等重新进行策划,集中宣传市文博系统优秀人物、持续刊发馆藏文物精彩故事,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此外,还积极对接西安市电视台,围绕“我在长安修文物”节目,从内容策划、博物馆选定、聘请专家等多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和协助。该节目目前得到央视网络频道持续关注和转播,网络观众超过十万。

调研全市非国有博物馆、推动文创产业发展。一是由博物馆处两次对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进行摸底调研,并向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及其所辖非国有博物馆下发《关于加强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二是与阿里集团销售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其平台与资金优势,尝试将全市博物馆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推动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搭建省属高校与市文博机构科研合作桥梁。在多次调研中,马立军发现,局属单位人员专业构成不合理,业务水平不够高,部分单位受限于检测设备、人员素质、申报经验等,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完成上存在困难。为此,马立军与陕西科技大学硅酸盐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联系,协调双方进行实地考察、沟通交流,初步建立起科研合作关系。

他,矢志做沉睡文物的“唤醒者”

马立军在国际博物馆日为陕西省2019年新成立博物馆授牌

教书育人虽能够传播智慧、改变人生,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发生和存在;学术研究也能传诸后世,影响则往往难以目见;而一个好的政策或正确的决定,却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普惠效果。

在西安市文物局挂职锻炼的一年时间里,马立军真切感受到行动的力量以及行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在西安市文物局的挂职虽然结束了,但在此期间开启的“唤醒沉睡文物”的行动,并不会因此而停下来。

今后,如何将他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发展相结合;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将成为马立军立志承担的另一项使命

供稿:陕西科技大学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类刊物,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